一、镜头语言在宫崎骏的影片中,充满了现实主义风格的镜头语言。
在他的电影中长镜头的运用较为普遍。
所谓“长镜头”是相对短镜头而言的。
指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
其特点是可以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展现出真实、客观的一面。
如在电影《龙猫》中,妹妹小米走失后,姐姐五月焦急寻找一场戏就是运用的长镜头。
导演用这样的表现方式将姐妹俩浓浓的亲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由于动画片中的镜头语言是通过前期策划出来的。
所有的景别、角度、光线等都是在形成镜头前就确定下来的。
所以,除《幽灵公主》、《红猪》等少数几部快节奏的影片外,很少采用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而大多采用静止镜头来表现其客观性。
且常常采用深焦距镜头来加强画面的纵深感。
二、音效——具有魔力的“久石让”说到宫崎骏电影的音效,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宫崎骏的“御用音乐人”久石让。
久石让(Joe Hisaishi)是日本最多产,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现代音乐艺人之一。
在长达二十年的傲人音乐生涯中,他几乎包揽了宫崎骏所有影片的音乐制作一职。
影片《天空之城》的音乐以电声,合成器为主,加上圆号,童声合唱,钢琴小品等等配合。
“其中由杉并儿童合唱团唱出的版本简直可说是天使之声,加上那浮在空中梦幻般的城市,紧张激烈的情节贯穿整部电影,蔚蓝的天空柔和凄美的旋律和浓浓的白云反而将尖锐的冲突淡化得更耐人寻味。
将《天空之城》的漂渺与悲哀表现得丝丝入扣。
”[1]特别是影片结尾部分,雷帕特城毁于一旦,但密布的树根又蕴含了无穷的生机,湛蓝的天空下,开始的一节悠扬的音乐用纯粹的钢琴声送出,干净而又耐人寻味。
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龙猫》。
其主题曲《风之甬道》,清新的像一首儿歌。
久石让运用敲击乐,谱写了一段幽默的配乐适度的重复了画面中龙猫的古怪表情、沉重的步伐、肥胖的身躯这一视觉形象,具象化了这位憨态可掬的“神仙”。
音乐在这里便成功的补充了画面的视觉形象,增强了动画的立体感。
在《幽灵公主》中,久石让的配乐从以往的电子合成乐转换为管弦乐,用古典的乐风奏出交响乐般宏大的效果,让你一听就感到苍凉广阔,瑕想无边,表现出这部影视作品低沉、壮观、凄美的主题。
此外,“九石让除了电影配乐外,他还写了不少现代作品,积极地以钢琴独奏家身份参与正统演奏会,包括独奏、室内乐、协奏曲等各类型演出,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赢得了很多奖项。
”[2]三、角色选择俄国形式主义艺术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提出了“七种角色特性”理论。
即1、坏人2、施恩者3、帮手4、公主或要找和保护的人和物5、派遣者或发出者6、英雄或受害者7、假英雄。
[3]纵观宫崎骏的电影,其角色特征基本符合这一理论。
(一)坏人。
有人说宫崎骏的电影缺乏善与恶的对立,把这个世界描述得过于美好。
的确,在他的电影中,没有绝对的恶,即使在反面人物身上,我们也总能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
如《天空之城》和《红猪》中的海盗。
(二)施恩者。
这一角色特征在宫崎骏的影片中表现最多的便是“母亲”这一形象。
“母亲”是宫崎骏电影中所着力表现的主题之一。
虽然他电影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母亲或是母亲不再身边,但是他的影片中却深深的蕴涵着母性之爱这一深层次的含义。
这也与宫崎骏本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三)帮手。
这一角色特征主要有“男孩”、“猫”和“海盗”等。
虽然在宫崎骏的影片中,男孩不是作为主角出现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
几乎在每一个女孩出现的同时,总是对应着会出现一个男孩好的片子,有很多层次,令人越看越喜欢,欲罢不能。
看出环保,仅仅是最最外层,这个片子之好,使超过很多人的想象的,其层次非常深厚。
片子中,核心的人物及其寓意,粗略的说来,有桑(mono no ke)所代表的自然,女城主(黑帽子)所代表的人类社会,飞鸟(axidaka)所代表的旁观者或者说思考者。
此外旁边还有,动物界的激进派野猪神,人类社会的这种组织等等。
男主角是个近乎完美的人格表征,善良勇敢(为救亲人冒死射杀荒神),坚强冷静(最后关头在各个势力之间来回奔走),胸怀宽广博爱(在dadara城里的那一段)。
但就是这样,才更体现出悲剧的情怀,他对桑说“我们已经尽力而为啦”,拥着她,接受未知的结局,生存或者毁灭,都在那一片光辉中裁决般的到来。
是的,即使我们敞开胸怀,悲天悯人,竭尽全力,也不见得能够平衡这个世界的各种冲突,因为那已经不是所谓的欲望和矛盾,而是生命存活于世上的最基本的无奈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俎狗。
最喜欢的角色,其实是代表人类理性和欲望的女城主。
其实她决非贪欲或者工业文明的替身。
片子也绝对不是对工业文明的控诉。
她并非为了自己的贪欲去开山伐树,而是为了很基本的东西:生存。
快乐也罢、痛苦也罢,即使像鬼一样在病榻上苟延残喘的人,也希望能够活下去,而且活得更有尊严一点点。
这个女人身上,体现了很多人类的高贵品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只有坚决果断的、百折不挠的坚持。
没有错,人活着,就是对自然的索取。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的需求变成了无法填满的无底洞,但是这并不成为某个理由,让那些没有人关怀的人们就那样无声无息的死去。
如果活着就意味着要“轼神”,那么她也会坚定地去做。
最后面对惨痛的结局,她也没有像后现代的人那样崩溃,而是淡然的“从头开始”。
没有错,人,和那些野草一样,也是有顽强的生命力的。
桑,刻画的力度,其实不如前两者深刻。
但是因为她背后,有白狼,野猪,麒麟神等等,所以这一方面的力度也非常之强。
狼和野猪的差异也耐人寻味。
就好像人类对待自然有很多不同的态度一样,镜子的另一面也是类似的。
印象深刻的例如白狼和飞鸟的那段对话,伴随着苍凉悠远的音乐(久石让!),这样简单的场景,竟然恍惚间似有史诗般的感觉如果说感到迷惘不安甚至抑郁,看过《幽灵公主》,总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虽说也不是新片了,但大概因为心情低落,最近仍然前后看了两遍,觉得又活过来了,于是实在有话想要说。
如果非要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这应该是宫崎骏迄今为止最有深度的作品了。
大手笔中的大手笔,完全没有愧对那么多的票房。
深度体现在主题。
都说日本电影的永恒主题是爱与暴力——或许不错,但是探讨得太多,未免就太平凡了。
宫崎骏的特色就在于他的故事里的爱与暴力其实是为更加深刻的思想设置。
暴力是他一直反对的。
从《风之谷》里就可以看出,力量越大,造成的痛苦就越大,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敌人。
宫崎骏的思想往往太深刻以至于可能会超出儿童们的理解能力,他的观众大多是十几岁乃至更大年龄的。
他的思想一共有两个主要矛盾:人类与自然,生存与死亡。
早一点的作品,电影《天空之城》里,前一个矛盾就已经存在了。
在故事中,很久以前天空之城Laputa的居民因为在空中漂浮,无法接触辽阔的大地,这就注定了他们灭亡的命运,有点类似于我们俗话里的“不接地气”就会产生灾祸。
试图毁掉Laputa的军方因为无法战胜对于金钱的欲望,最终使自己遭到了毁灭。
最终本来应该随着女孩希达和男孩小杰念动的咒语毁灭的Laputa因为在岛上一棵大树根深蒂固抓紧了整个岛屿的土壤而没有灰飞烟灭,而是飞向了遥远的高空。
这三点都说明挑战自然的规律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的命运都是被自然所掌控的,自然可以惩罚我们,也可以宽恕我们。
这就是宫崎骏早期的环保思想。
类似的还有电影《风之谷》:女孩娜乌西卡领悟到风与水建造森林改造沙漠的秘密,阻止人类对自然的杀戮,最终拯救了人类。
但这些作品都只是宫崎骏早期的环保主义思想,或者说是简单的,在商业电影大潮影响下的更能为普遍大众所接受的思想。
宫崎骏最终形成的人与自然的思想中开始怀疑环保的意义。
且不必说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不可能轻易满足——人的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欲望。
人为了生存,不可能不向自然索取物资。
人的队伍如此庞大,所求必然更为庞大,打破自然平衡,激怒自然也是必然的。
灾难平定后,人再次重建家园,再度庞大,再度激怒自然,如此循环,和平共处或许只是一个梦想。
多年以后完结的漫画《风之谷》彻底否定了娜乌西卡的努力,也彻底粉碎了和平共处的梦想。
这就引入了第二个矛盾:生存与死亡。
不管我们是如何向千疮百孔的自然报以同情,我们仍然是人类,仍然要为人类的生存的需要而奋斗。
死亡是一条路,但毕竟是死路,是结束。
人类的整体需要生存,作为个体,同样不愿意放弃生存。
在人与自然的无休无止的矛盾中,我们只有为生存而战。
于是就有了更多的暴力和爱。
但是因为漫画《风之谷》故事整体太庞大,造成的影响也有限。
于是就有了《幽灵公主》(说了半天,终于说到了正题)。
《幽灵公主》对于这两个主题都有着透彻的揭示,但并没有给出解释。
幻姬占领了山,开采铁矿,只是为了给手下的人们谋求生存。
受到森林动物们的阻止,展开激烈的交战。
凶煞神用诅咒惩罚世人,麒麟神用死亡惩罚世人。
飞鸟想要找到世人与自然的共存之道,但是失败了,最终只能对幽灵公主珊说:我们还活着。
在结尾,宫崎骏仍然留了一线生机——麒麟神死了,大地回春,开始了新的萌芽。
看到这个悲欣交集的结尾,我还是不由得想:自然的惩罚使得人类的努力建设变成泡影,倒退了几十年上百年,但是森林的毁灭是自然倒退了几千年,人类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严酷的现实,这个惩罚仍然很严厉,而同时自然也遭受了更加惨重的损失。
留了这一线生机,人类还会强大还会反过来伤害自然。
所有一切战争一切暴力并没有给这个循环带来改变——或许这个循环,从现在遗留的不同民族对上古的洪水时代的记述看来,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了。
对于人物,少年飞鸟应该可以说是宫崎骏塑造的最英俊的少年形象,从人格魅力上讲(这个词似乎用得有点大),虽然后来《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哈尔外表华美内心温柔,但毕竟童话色彩太浓,从而有点疏离。
飞鸟以他的乐于伸出援手,一诺千金,为了救援族人不惜使身体受到慢慢腐烂的诅咒,可谓有情有义,更加令人感到亲近。
少女珊则取自于“狼孩”的典故,深入地刻画了她的心魔与她无法成为人也无法成为狼的痛楚。
两个分别在肉体和心灵上忍耐着痛楚的人终于打破隔阂。
他们二人共同举起麒麟神的头恳求宽恕的高潮部分固然是壮丽的,而在结尾时候,两人站在返绿的山坡上,飞鸟对珊说的“我会来见你,骑着羚角马到来”更宛如牧歌般平和自然,抛开了少年带着少女重返故乡的陈腐旧套,回味更加悠远。
至于音乐,这次非常不同,久石让没有让他最喜欢用的钢琴作为主旋律,而是采用了阵容华丽的管弦乐团,音乐异常地荡气回肠。
至于主题歌曲,米良美一的假声非常嘹亮悠扬。
在结尾处万物复苏的时候,久石让的钢琴终于出现,流畅平和。
有时甚至没有任何背景音乐,也是很巧妙:在猪神变成凶煞神时加上躁动的伴奏音乐,这时麒麟神出现了,突然静下来,没有任何声音,如是随着画面切换而反复,这才是象征安息的麒麟神,以无声胜有声也。
看来无论在音乐还是内容上都是大突破。
据说宫崎骏本来打算在结束时就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