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四节《鱼》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一个类群,教学中比较容易得到实物,便于学生观察。
之前,学生在对无脊椎动物中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学习过程中,有了“观察蚯蚓”、“观察蝗虫”两个实验的探究方法和经验,所以,对于“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实验活动应该可以顺利完成,并总结归纳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关注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合理利用和保护。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的过程中,培养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课时]1课时
[教学辅助材料]鱼的骨骼标本,6条鲫鱼及保鲜盒,黑墨水及注射器,有关课程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年年有余”的剪纸图片
导入:年年有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不陌生,几乎所有和传统习俗有关的节日都会提到年年有余,取的就是鱼字的谐音。
2、展示“女子饭团吞鱼刺,食道化脓丢了命”新闻
提问:我们在生活中应注意细节,那么鱼刺属于鱼的什么结构?
总结:鱼刺是鱼骨骼的一部分。
二、教学引导及点拨
1、展示鱼的骨骼标本及鱼的骨骼图片
引导:在骨骼之中有一条纵穿全身的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在图片中用红色箭头指示)
总结:除鱼类外,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身体内都有脊柱称之为脊椎动物。
(板书脊椎动物)
提示:还有一类动物,如蚯蚓,体内无脊柱,称之为无脊椎动物。
(板书无脊椎动物)
2、应用指导:生活中,肉中有骨头的动物都具有骨骼,一般都为脊椎动物。
提问:鸡是不是脊椎动物?鱿鱼是不是脊椎动物?
3、总结:我们之前学习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脊椎动物中的第一个代表--鱼类。
板书“鱼”
老师讲解: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江河湖泊,因此,鱼的种类十分丰富。
4、图片展示常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
概括:鱼的主要特征: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5、观察与思考:指导实验
展示实验要求
①观察鲫鱼游动时的运动部位(当鱼前进时,哪些部位在摆动?当鱼转向时,哪些部位在摆动?)
②观察鲫鱼呼吸时,口和鳃盖后缘的张合(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
③尝试在鱼口前滴黑墨水,观察水流方向。
讨论:
(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这对鱼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
(3)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
巡视课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引导回答。
⑷指导学生观察口和鳃盖的张合及黑墨水的流动。
板书“水流→口→鳃盖后缘”
⑸、展示鳃盖下的鳃图片
指出:水流经过了鳃盖下的鳃。
⑹提问: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引导回答。
归纳总结鱼的结构特征适合水中生活。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了解鱼鳃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自主阅读
阅读教材20、21页,了解主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阅读教材23页,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强调: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
三、课堂小结
PPT展示鱼的主要特征:①生活在水中;②身体一般呈流线型,能减少阻力;③体表常有鳞片覆盖,起保护作用;④用鳃呼吸;⑤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四、当堂检测
1.提问:
(1)鱼类有什么共同特征?
(2)什么样的动物是鱼?
(3)什么样的动物不是鱼?
2.讲解:我们知道了鱼的共同特征,就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某种动物是不是鱼。
一般来说,在判断某种动物是不是鱼的时候,主要看它们身体的特征,即是不是有鳞、鳃和鳍。
五、作业设计配练P7-8页练习题1-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