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管神经性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

目的与要求:
1.了解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基本概念;了解血管神经 性头痛的饮食疗法和其他疗法。 2.熟悉并理解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因病机是风、痰、 瘀、虚致头窍失于通清利与荣养,熟悉辨证要 点:外感内伤虚实,熟悉治疗基本原则为调神 利窍、缓急止痛,熟悉血管神经性头痛的预防 和调护。 3.掌握风寒证、风湿证、肝阳证、气血两虚证、瘀 血证的证候、治法、代表方药的方名和药物、 常规剂量,常见的加减方法。
【功 效】 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用于外感风邪、 瘀血阻络、血虚失养、肝阳上亢引起的多种头痛, 神经性头痛,颈椎病型头痛,经前头痛。 【主要成份】 川芎、当归、红花、细辛、防风、独活、桃仁、白 芍、白芷、附片、鸡血藤等。 【用法与用量】 饭后服用,一次1袋(6克),一日2—3次,15天为 一疗程。 【禁 忌】 孕妇忌用。

肾虚证
证候:头痛如空,每兼眩晕,腰膝
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 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养阴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气血两虚证
证候: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
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 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 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八珍汤加减
风热证
证候: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 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耳赤, 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风湿证
证候: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
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 腻,脉濡滑。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肝阳证
证候: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 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 脉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广东南方医院中医神经内科通过几十年临床研究,
分析了2000例慢性头痛的大样本,总结出了头痛 病因病机新概念:指出头痛的绝大部分均为复合 证,即风证占72.3%,瘀血证占82.2%,痰湿 证占62.3%,虚证占63.5%。因此,从中医的 审证求因的理论,可以得出头痛的共同病因病机 应是“头部4多”,即多风、多瘀、多湿、多虚。 复合病因组方,正天丸于1987年正式面市,并以 其独特的疗效赢得了广大头痛患者的的好评。
某男,55岁,自诉多年来体丰,自感痰
湿较盛,数月来头痛,以头顶为显,睡 眠不佳时加重,右胁部亦有隐痛,烦燥, 睡眠不实,汗多,食纳尚可,口苦口干 喜饮,二便正常,脉右沉滑,左弦细数, 舌正红,苔薄微黄腻。
刘某,男,55岁。眩晕头痛五年余,
曾服中、西药治疗但无显效,近月 来症状加重而来诊。症见眩晕耳鸣, 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燥易怒, 腰膝酸软,头重脚轻,步履不稳, 失眠多梦,舌质红,脉弦细数。
证属素体肝旺,气机不畅,肝火上
扰所致。治以疏肝清火、活血通络。 处方: 柴胡15克 黄芩15克 栀子20克 川芎20克 赤芍15克 半夏15克 天 麻15克 牛膝20克 野菊花15克 淡豆15克 合欢花15克 远志15克 。 3剂,日1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2年4月14日 头痛基本缓解,仅情绪激动时轻微偏头痛,
根据以上头痛病因病机新概念,针对“头部4多”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新概念,正天丸选择了古代治
疗头痛四大经典验方中的 15 味中药精华,按照 中医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组方。 四大古方:川芎茶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桃 红四物汤、四藤消震饮。 15味中药:勾藤 白芍 川芎 当归 地黄 白芷 防 风 羌活 桃仁 红花 细辛 独活 麻黄 附片 鸡血藤。
,脉 清络 窍闭 不阻 利, 神 机 受 累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外感、内伤:
外感头痛起病急,病程短,或伴表症; 内伤头痛,病程较长,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辨虚实: 外感头痛属实, 内伤头痛多虚实夹杂,当审其主次。 新病,具有重痛、胀痛、掣痛,跳痛、灼痛、刺痛, 痛势剧烈者属实; 久病,具有昏痛、隐痛、空痛,疲劳易发者,多属 虚证。
7
2.辨头痛性质: 重坠或胀-痰湿;胀痛并作-肝阳;跳痛掣痛-肝火; 刺痛固定-瘀血;隐痛空痛-虚证 晨起为重-气虚 午后尤甚-阴血亏虚 3.辨头痛部位: 1)按脏腑辨: 全头作痛-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痛在枕部,连及颈肌-肝阳上亢;
痛在两颞-肝火上炎;偏头痛则痛在一侧,连及同侧眼齿。
2)按经络辨: 太阳-头后,下连于项;阳明-前额及眉棱骨处; 少阳-头之两侧,并连于耳;厥阴-巅顶,或连于目系。 4.辨诱因: 过劳加重-气虚;情绪激动诱发-肝火;天气变化加重-寒湿; 饮酒或暴食而加重-阳亢;失眠而作-肝肾阴虚。
某女,35岁,前额隐痛不休2年,服西药
“去痛片”稍得缓解,顷刻又作。逐渐蔓 延整个头部游走性疼痛。近1月余,头胀 隐痛日益加剧,每因疲劳、当风、日晒、 情绪急躁等诱发,有时头额汗出,微微恶 风,失眠多梦,神疲肢倦,少气懒言,纳 减体瘦等。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特来诊 治。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诊时: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8
治疗原则: 1.初病多实,治宜祛邪;久病多虚,治宜补虚为要。
2.兼顾通络:慢性头痛可加虫类通络药
3.药宜轻灵,以达上窍。 4.分经论治,选用引经药:太阳-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葛根、白芷、知母;少阳-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吴萸、藁本;太阴-苍术;少阴-细辛。
9
分证论治
外感头痛
风寒证 风热证 风湿证 内伤头痛 肝阳证 肾虚证 气血两虚证 痰浊证 瘀血证
5.辅助检查:
1)测血压:血压过高、过低、脉压差过小或血压骤降均可致 头痛
2)TCD:排除脑血管痉挛、脑动脉供血不足等脑血管病变;
3)颈椎摄片:排除颈椎病。 4)脑电图:排除头痛型癫痫; 5)头颅CT、MRI: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6)腰穿:剧烈头痛,原因不明者,据此以测颅内压,做脑脊 液生化及培养以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脑炎。 7)全身性检查:血常规、血脂、血流变等。 8)五官科、眼科检查。
【思考题】
1.请比较分析风寒证、风湿证的证 候特点和治疗方法。 2.瘀血证的证候是什么?应当采取 何种治法?
风寒证
证候: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
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 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太极通天口服液
组成: 川芎、白芷、细辛、羌活等。
功用作用: 活血化瘀,疏风,活络,止痛。用于
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可预防脑溢 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及改善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缺 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溢血后遗症瘫痪等)。 用法用量: 口服液:10ml/支,6支/盒,10m1 /次,2~3次/日。 注意事项: 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时禁用。孕妇忌 服。
夜眠仍梦多,饮食可,二便正常,舌淡红, 苔白,脉弦。其肝火仍旺,心神不宁,宜 加重泻火安神之力。上方加龙胆草15克、 竹茹15克。3剂,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 三诊:1992年4月18日 头痛缓解,夜眠亦安,仍梦多,乏力减轻, 舌淡红,苔白,脉弦。患者肝火渐平,治 法宜疏肝理脾为主,以安其神。上方去龙 胆草、黄芩、野菊花、加茯苓20克、大枣 10枚。6剂,水煎分3次口服。以固其本。
概念
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
弓、耳轮上缘何枕外隆连线以上 的疼痛。 本病属于中医“偏头痛”、“头 风”、“脑风”等范畴。
病因病机
外感 —— 邪袭三阳,上扰清空
内伤
情志失调—— 肝郁化火,肝阳上扰 饮食不节—— 脾虚失运,湿痰上蒙 久病体虚—— 气血亏虚,清宫失养 摄生不当—— 精气耗伤,髓海不充 外伤—— 瘀阻络道,清窍不利
预防和调护
慎起居 节饮食 康复法
病案分析
《中国百年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文彦 段某,女,36岁,初诊日期:1992年4月
10日 发作性头痛1年余,以右侧偏头痛为主, 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夜不能眠,心烦,焦 虑,无明显寒热,乏力,困倦,夜眠多梦, 曾多次查脑血流图提示:脑血管痉挛。给 予西比灵、卡马西平及正天丸等药物治疗 无效。舌暗红,苔白,脉细。平素性情急 躁,月经衍期,血块多。
痰浊证
证候: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
痰涎,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腻,脉 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证
证候: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
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者,舌 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 沉细或细涩。 治法:通窍活络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