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屠连茹(1955—),女,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杨思雯,单位同第一作者。
头痛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6例
屠连茹 杨思雯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拟头痛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6例,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结果:本组36例,痊愈9例,显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为94.4%。
结论:中医药疗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 741.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2009)05-0016-01
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笔者用自拟头痛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6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5例,女21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6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确诊。
2 治疗方法
予自拟头痛汤治疗。
基本方:天麻、钩藤、僵蚕各9g ,菊花、蔓荆子、白蒺藜各12g ,白芷、川芎、桃仁、红花各6g ,丹参15g 。
随证加减。
头痛剧烈加全蝎3g ,地龙9g ,蜈蚣一条;肝阳上亢加石决明
20g ,夏枯草12g ,丹皮9g ;痰浊甚者加胆星6g ,茯苓、竹茹各12g ;气血不足加黄芪、当归各9g ,枸杞子12g ;肝肾亏损加山萸9g ,何首乌15g ;气滞甚者加玫瑰花12g ,香附9g ,木香6g 。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痊愈:治疗后头痛症状消失,复查脑血流图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显效:头痛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6个月后如又复发,再经治疗又消失,脑血流图复查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头痛症状无改善,脑血流图复查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本组36例,痊愈9例,显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
4.4%。
4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学偏头痛、头风、脑风
范畴,其痛暴发、痛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其发病原因虽涉及肝、脾、肾三脏有
关,但责之肝者比较多见,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窍而头痛,或为火盛伤阴,肝失濡养及肝肾阴亏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痛。
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久病入络”,“久病成瘀”,该病后期多以瘀血阻络为主,其特点是首次发作大多在青春期,以女性居多,病程较长,间歇性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可伴恶心呕吐、畏光或视觉先兆。
常因失眠、情绪、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2]。
血管神经性头痛大多认为是早期的血管痉挛和极期的血管扩张,使颅内外血流量减少,使脑缺血、缺氧而致头痛,也有认为其发病机制涉及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和酶系统。
自拟头痛汤方中,天麻、僵蚕、钩藤、菊花平肝潜阳,解痉止痛;白蒺藜、白芷祛风止痛,疏肝解郁;蔓荆子引药上行,清利头目;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合用以加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且川芎性善疏通,能上升头面,外达肌肤,为治头面之要药,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等作用;地龙活络,全蝎搜风通络,镇痉止痛,蜈蚣直入肝经,其性走串,善解血脉痉挛而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川芎、丹参均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尤其川芎还能通过血脑屏障,更适合解除脑动脉痉挛,从而有利于改善局部脑血流量。
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4:22-23.
[2] 叶显能,孙文忠主编.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3:17-175.
(收稿日期:2008-12-02,修回日期:2009-03-26)
本文编辑:李艳萍
·16· 山西中医 2009年5月第25卷第5期 S H A N X I J O FT C M M a y .2009V o l .25N o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