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古书的读音

古代汉语—古书的读音

一、通假字一般讀本字的音
《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

”“剝”,通“攴”。

《易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信,通“伸”。

麋,本义是鹿一类的动物。

《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顾鸿雁麋鹿。

”通“眉”,《荀子·非相》:“伊尹之状,而无须麋。


惠,本义是仁慈,恩惠。

《论语·里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通“慧”。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通“馈”(馈),即赠的意思,《论语·阳货》:“归孔子豚。


由,本义为“从”,《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

”通“犹”,《孟子·梁惠王下》:“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曾,本义为乃(副词),《论语·先进》:“曾由与求之问。

”通“增”,《孟子·告子下》:“曾益其所不能。

”通“层”。

《楚辞·招魂》:“曾台累榭。


辩,本义为巧言(依《说文》则本义为治),《礼记·王制》:“言伪而辩。

”通“辨”,《墨子·非攻》:“则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辩矣。

”《庄子·秋水》:“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孟子·告子上》:“万锺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朱熹集注本“辩”作“辨”)。

輮,本义为车纲(车轮的外匡)。

通“煣”用火烤木材使弯曲或伸直。

[rǒu],《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具,本义为具办,《说文》:“具,共置也。

”通“俱”,《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舟,本义是船。

通“周”,《诗经·大雅·公刘》:“何以舟之?”
时,本义是一年四季的季,《说文》:“时,四时也。

”通“是”,《诗经·周颂·嘻嘻》:“率时农夫,播厥百穀。


二、古字讀今字的音
《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説,後來寫作“悅”。

《論語·憲問》:“知者不惑。


知,後來寫作“智”。

《左傳·隱公元年》:“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後來寫作“避”。

賈誼《治安策》:“一脛之大幾如要。


要,後來寫作“腰”。

《莊子·天下》:“飛鳥之景未嘗動也。


景,後來寫作“影”。

《孟子·萬章上》:“若己推而內之溝中。


內,後來寫作“納”。

三、詞性、詞義改變引起讀音改變——破讀
《孟子·公孫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王[wànɡ],統一天下而稱王。

《荀子·天論》:“天不爲人之惡寒也輟冬。

”爲[wèi],因爲。

惡[wù],厭惡。

《禮記·大學》:“如好好色。

”好[hào],喜歡,愛好。

《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從[zònɡ],使……隨從,讓……跟隨。

騎[jì]:騎兵。

《史記·淮陰侯列傳》:“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衣[yì],給……穿。

食[sì],給……吃。

(“破讀”的音主要在聲調,而且大多數是把原來的平聲,或上聲、入聲字變讀爲去聲。

因此,去聲是我們認識古書中破讀音的重要綫索。

破讀大約起源于漢代,魏晉以後大量出現。

晉宋以來的字書、韻書和古書註釋裡對如字和破讀字對分辨都比較嚴格。

唐代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宋代賈昌朝的《群經音辨》比較集中地辨析了一批字的本音和破讀音。


四、專有名詞保留舊音
(1)國名
龜兹[qiūcí]大宛[dàyuān]
康居[kānɡqú]身毒[yuān dǔ]
(2)族名:
吐谷渾[tǔyù hún]葷粥[xūn yù]
先零[xiān liánɡ]
(3)地名
鎬京[hào jīnɡ]
不羹[bùlánɡ]
陽夏[yánɡjiǎ]
番禺[pān yú]
(4)人名
契[xiè]
皋陶[gāo yáo]
伍員[wǔyún]
酈食其[lìyì jī]
(5)官名
洗馬[xiān]
僕射[pú yè]
單于[chán yú]
閼氏[yān zhī]
(6)姓氏
萬俟[mòqí]解[xiè]查[zhā]
六、連綿字形體多歧而往往同音。

於戲,讀同“嗚呼”。

方良,讀同“魍魎”。

委蛇,讀同“逶迆”。

般桓,讀同“盤桓”。

扶服,讀同“匍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