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文学文化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正确思想虽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为教学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强调,却还是第一次。
这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
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
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
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
“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
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
“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
“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
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
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
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
“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
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
“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
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
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
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
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
标。
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
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非凡意义和非凡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
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当前,非凡应当提倡朗读。
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愉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
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上述特点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虚词。
假如说语文教学还应当让学生学一点语法的话,那么虚词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这是因为,一方面,词序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靠语感,而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
另一方面,虚词,非凡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
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
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
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
比如副词“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为例。
这句话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让学生去掉“才”试试,马上变得冷冰冰的;再换一个“已经”试试,更糟糕,似乎嫌他活得长了。
这样学生就能生动地领悟到恰当使用虚词的重要。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续性。
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
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
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骛伏矣”中的“犬坐”“蛰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厉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厉”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续,“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
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
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
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
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
教材的选文,假如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文言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
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聪明与潇洒、墨家的思辩与求实。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
属对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的使用,与汉语少形态变化、多同音词的特点有关。
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
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
它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
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刺激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把握的难度也越大。
汉字的多码性至少决定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初学难,另一方面是对于汉语书面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鲁迅曾说:“写山曰…嵯峨;…蔽芾葱宠如见多鱼。
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这个基础。
这个基础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碰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
高,甚至产生飞跃。
相当多的学生书写混乱、错字多的现象反映了汉字教学的不足。
有资料表明,日本中学生书写的汉字相当规范,错字很少。
写行楷字是把好和快统一起来,解决书写混乱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生写行楷字
的要求,实在是明智之举。
汉字的特点还告诉我们,汉字教学必须坚持形音义统一的原则而辨形析义,辨音析义。
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比较分析应当是汉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告诉小学生,“木”的字形像树,下部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部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于是他们也就生动地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不是既有趣又有效吗,部首反映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应当把握。
有人曾经指责让小学生把握“瓮”字的部首,这种意见是似是而非的。
美国最闻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信息的编码系统,有了编码系统,学生才能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