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2020高中地理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2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学案湘教版选修6
2019-2020高中地理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2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学案湘教版选修6
4.下图是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为什么说植树造林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提示】植树造林不仅能绿化美化环境,还能净化大气、吸附粉尘、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等。
大气污染常见类型及防治
类型
污染物
形成过程
危害
防治措施
酸雨
SO2、NOx等酸性气体
酸性气体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转化为硫酸或亚硫酸以及硝酸,混入雨水或雪水中
③酸雨产生的危害:酸雨不仅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使其大量死亡,而且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④酸雨的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为此,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我国政府已经采用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A.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且盆地地形,多逆温
B.受温室效应影响
C.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2)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控制人口,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治理工厂废气
B.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禁止使用私家车
D.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4)酸雨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燃料进行预处理,改进燃烧技术。
(4)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消烟除尘技术、冷凝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
2.植树造林
不仅能绿化环境,还能净化大气、吸附粉尘、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等。因此,植树造林、科学规划城市绿地面积,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问题导思】
【解析】第(1)题,“11月至次年4、5月”和地形图是题眼。此时太阳辐射强;山谷地形中大气流动不畅,污染气体容易集聚。第(2)题,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主要是汽车尾气中的化学物质,减少尾气排放量是解决其危害的主要措施;“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和“禁止使用私家车”是不可能的;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控制的做法也不对;道路通畅了,汽油燃烧充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将降低。
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我国西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要是因为( )
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2.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2019-2020高中地理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2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学案湘教版选修6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课标要求
1.根据有关材料,说出主要的大气污染问题。
2.以某些大气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答案】(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等
[图表展示]
教材第65页图4-6 光化学烟雾对植物叶片的危害
[解图精要]
1.由图中内容可知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妨碍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降低大气能见度等。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第1题,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加上西南地区降水较多,易出现酸雨。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均造成危害。第2题,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的反应;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说明东北地区热量增加,即气候变暖;青藏高寒区作物播种推迟反映气候变冷。故D正确。
1.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燃烧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因此我国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提示】原因:交通工具众多,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气候条件:地中海气候,夏秋季节光照强。地形条件:三面环山,地形闭塞。气象条件:常有逆温天气。
【答案】1.A 2.D
3.结合材料,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0xx年9月21日电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与当下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无疑是国务院12日发布的《大气污染行动计划》的重点之一。20xx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2亿辆,排放氮氧化物640万吨,约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30%。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教学流程设计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污染物的分类和来源。
2.理解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
3.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4.认识不同区域的大气污染源自了解大气污染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重点)
2.大气污染的形成原因。(难点)
大气污染概述
2.由图也可推知光化学烟雾一般发生在夏季或初秋季节的中午。
[图表应用]
墨西哥城位于19°N,在海拔约2 500米的盆地中,如下图。该市有2 000余万人口,3.5万家工厂,约有300万辆汽车。据此完成(1)~(2)题。
(1)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原因有( )
(1)分别指出该市雨天和晴天可能出现的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
(2)下图反映公交车车速与氮氧化物排放的关系,读图并结合所给的材料,分析该市酸雨现象加重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至少3个措施)
【答案】(1)酸雨,光化学烟雾。
(2)原因:机动车数量增多;交通拥堵,车速下降;酸性气体含量增加,酸雨加重。
措施: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交通管理;完善交通设施,优先发展公交;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倡环保出行方式(近距离步行或以自行车代步)。
(2)地形条件:盆地、谷地等闭塞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气候条件:降水多。
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形成:酸性气体在大气中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转化为硫酸或亚硫酸以及硝酸等,混入雨水或雪水中。
1.北方地区酸雨比南方地区程度轻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酸雨需要降水和酸性物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相比:①北方土壤呈碱性,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均呈碱性,可以中和雨水中的酸性物质;②北方降水较少,发生酸雨的几率小;③北方地区地形平坦开阔,风力强,有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采用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光化
学烟
雾
石油烃
废气、一
氧化碳
和铅烟
排放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
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使家畜患病,妨碍农作物及植物的生长;橡胶制品老化、材料与建筑物受到腐蚀;使大气浑浊,影响交通
3.针对某类大气问题,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课标解读
1.结合20xx年我国最新大气污染事件、说明其形成原因、过程及危害。
2.运用典型案件说明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新课导入建议
20xx年第一季度的空气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前十个城市中,河北省占据七席,其中,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国第二位。以此导入新课。
进行交通整治,调控市区车流量;使用无铅汽油;研制先进尾气净化器;减轻汽车的耗油量,抑制尾气污染
温室
效应
CO2等
温室气
体
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
引起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思路点拨】由图甲、图乙中所隐含的信息即可回答(1)、(2)题,再结合我国南北方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和降水量等条件及危害回答(3)、(4)题。
【解析】第(1)题,由图甲可知,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火山喷发产生的无机硫、硫化物。第(2)题,从图乙可发现,煤炭消费量越大,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越大,因此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煤炭消费量。第(3)题,酸雨严重程度是由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降水两个因素决定的,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第(4)题,酸雨的危害主要有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1.与大气污染有关的概念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数量(浓度)超过大气的正常含量,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足以对人、生物、材料、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