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吐酸病是指病人自觉有酸水自胃脱上泛干食管、咽喉或口腔的病症。

临床上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暧气等症,部分病人伴有咽部梗阻感、夜间呛咳等症状。

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本诊疗方案适用干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

一、诊断
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 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脱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

香附IOg.苏叶梗各10®枳壳IOg.半夏10© 厚朴
10®柴胡10®黄连(⅛∖吴茱萸2®海嫖蜡30g等。

胸骨后或胃脱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
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9®绿萼梅6g;
暧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
伴脱腹胀满者,加枳壳9®厚朴9g、香椽皮9g;
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梔子(⅛°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IOg,每日3次;
(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g,每日3次;
⑶胃苏颗粒,每次5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脱腹痞满,大便滴泄; 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

制半夏9g.黄连(⅛∖黄苓9©干姜9g、党参
15®吴茱萸2®大枣10®甘草(⅛∖海螺蜡30g等。

痰热重者,加虎杖10®瓜#20g;
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降香(⅛;
伴有反食暧气者,加旋复花10®生赭石20g;
畏寒肢冷,大便滴泻者,加炒扁豆9g、炒白术15g、炮姜9g。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IOg,每日3次;
⑵加味左金丸,每次9g,每日3次。

3.脾虚气滞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皖灼热或疼痛,脱腹胀满,疲倦乏力,纳呆食少, 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或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方药:通降3号方加减。

党参15®白术15g.茯苓15®甘草Gg.半夏IOg木香(⅛∖砂仁6®海螺蜡30g、黄连6®吴茱萸2g等。

呕吐清水者,加竹茹9®生姜6g;
神疲乏力,大便滴薄者,加砂仁后下3 g、山药15®炒扁豆9g;
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降香(⅛°
中成药:
(1)香砂六君丸,每次9g,每日3次;
(2)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IOg,每日3次。

疗效评估: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约占本院消化门诊病人的20%左右,肝胃不和是最常见的证候,我科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方法,对改善疾病症状和病人生活质量均有较好疗效,尤其在降低复发率上有其优势和特色。

同时应对病人强调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辅以健康宣教和心理辅导,解除患者精神压力和疑病情绪等综合措施可显著提高疗效。

由于本病患者住院率低,主要在门诊治疗,据近2年我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资料较为齐全的200余例的临床资料,反流性食管炎根据内镜诊断和判定,有效率约为70%左右,非糜烂性反流病按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统计疗效,愈显率(症状积分减少75%以上)约80%左右。

(二)辨病论治
1、糜烂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中为C级和D级,加白及IOg,贝母IOg, 煨瓦楞
于30g0
2、巴雷特食管,加慧或仁30g,莪术IOg,三七粉3g分冲。

(三)非药物疗法
1.针灸或胃肠动力仪
治疗方法:针灸或胃肠动力仪,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选穴:以中脱、足三里(双)为基础穴位。

肝胃不和证加章门(双)、天枢(双);脾胃湿热证加丰隆(双)、天枢(双);脾胃虚弱证加关元、神阙;胃阴亏虚证加三阴交(双)。

2.药物贴敷疗法
针对虚寒型胃脱痛,症见:胃貌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疲倦乏力,面色少华, 食少便滴,或泛吐清水;寒肢冷,喜暖畏寒者,舌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功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处方:生川乌250g,白芷500g,花椒500g,白附子IOOg,干姜250g, JlK 500g,细辛20Og
方法:共研细末,黄酒调敷,贴敷穴位,每穴咗,每次6小时,每日1次。

3.穴位埋线疗法
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适应证: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功效: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3)操作流程:
①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前评估,把握好适应证。

②四诊合参并进行经络诊查,制定穴位处方。

③医生向患者阐明治疗的目的、过程,以期配合。

④充分暴露患者治疗部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取3号医用羊肠线剪成若干
0.5-1Cm左右长,将羊肠线放入7号注射针头前端,用1.5寸长的30号毫针从7号注射针头后端置入做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针头刺入所需深度,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埋入后针孔用碘伏消毒,敷盖创可贴。

⑤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交待患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6)疗程:7〜14天穴位埋线一次,3至5次为一疗程。

(7)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注意不要伤及内脏。

②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亦可埋入肌层。

不宜埋入脂肪组织之中,以防脂肪液化。

③注意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角度和深度。

④皮肤局部有感染、肿块、破溃,肺结核活动期,急性心脑血管疾患,意识障碍,凝血功能严重障碍,重度营养不良等禁用。

⑤过敏体质、孕妇、月经期及有出血倾向性疾病者慎用。

4.循经闪罐
(1)适应症:功能性胃肠疾病等。

(2)禁忌症:身体极度消耗者、恶病质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白血病;皮肤易过敏者、易起泡、发红者;孕妇的下腹部及乳部;患者心或肾
或呼吸功能衰竭者等不宜拔罐。

(3)操作流程:
①了解病情明确诊断后,结合中医辩证、经络诊查,以明确病变的脏腑经络及敏感部位。

②准备材料:玻璃罐数个(根据部位选择型号)、镀于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棉花球一瓶、打火机一个、中药药酒一瓶、棉签一包、新毛巾一条。

③嘱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背部,医者立于其左侧。

将中药药酒均匀涂于背部膀胱经,然后用镇于镀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机燃着,用炯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扣住在皮肤上,循环操作走、闪、座罐及罐底揉按敏感胸穴(以患者耐受为度)等步骤,使皮肤产生潮红或郁血现象。

留罐5〜10分钟
(老人和小儿留罐时间可缩短)。

起罐时,若罐吸附力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 以免擦伤皮肤。

一般术者先用一手夹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 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使罐内负压消失,将罐取下。

④每次操作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每个疗程15天。

(四)护理调摄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胃肠动力性疾病,与饮食因素、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通过开展中医治疗、生活指导、行为治疗及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立体化治疗方法,全面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1、生活指导:生活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饮食和休息,适当减肥,床头抬高15-300 O
2、情志: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刺激。

3、饮食:易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和咖啡等。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特色和优势,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操作方便为目标,尤其能降低胃食管反流病复发率为最终目标,因此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需进行不断优化。

2、在诊疗方案实施过程中,加深对胃食管反流病证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临床常见证型、证候分布规律、治则治法、用药规律等,丰富和深化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相关理论,以期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组织相关专家进一步论证,探索客观、全面的疗效评价方法,以便向全国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