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精)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精)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吐酸病
西医病名:胃食管反流病
【诊断】
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脘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

香附10g、苏叶梗各10g、枳壳10g、半夏10g、厚朴10g、柴胡10g、黄连6g、吴茱萸2g、海螵蛸30g等。

加减: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
9g、绿萼梅6g;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伴脘腹胀满者,加枳壳9g、厚朴9g、香橼皮9g;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g、栀子6g。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
(3胃苏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脘腹痞满,大便溏泄;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

制半夏9g、黄连6g、黄芩9g、干姜9g、党参15g、
吴茱萸2g、大枣10g、甘草6g、海螵蛸30g等。

加减:痰热重者,加虎杖10g、瓜蒌20g;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g、降香6g;伴有反食嗳气者,加旋复花10g、生赭石20g;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者,加炒扁豆
9g、炒白术15g、炮姜9g。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2加味左金丸,每次9g, 每日3次。

3.脾虚气滞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脘腹胀满,疲倦乏力,纳呆食少,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或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方药:通降3号方加减。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6g、海螵蛸30g、黄连6g、吴茱萸2g等。

加减:呕吐清水者,加竹茹9g、生姜6g;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者,加砂仁后下3 g、山药15g、炒扁豆9g;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g、降香6g。

中成药:
(1香砂六君丸,每次9g,每日3次;
(2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二辨病论治
1、糜烂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中为C级和D级,加白及10g,贝母10g,煅瓦楞子30g。

2、巴雷特食管,加薏苡仁30g,莪术10g,三七粉3g分冲。

(三非药物疗法
1. 针灸或胃肠动力仪
治疗方法:针灸或胃肠动力仪,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选穴:以中脘、足三里(双为基础穴位。

肝胃不和证加章门(双、天枢(双;脾胃湿热证加丰隆(双、天枢(双;脾胃虚弱证加关元、神阙;胃阴亏虚证加三阴交(双。

2. 药物贴敷疗法
针对虚寒型胃脘痛,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疲倦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寒肢冷,喜暖畏寒者,舌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功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处方:生川乌250g,白芷500g,花椒500g,白附子100g,干姜250g,川芎500g,细辛200g
方法:共研细末,黄酒调敷,贴敷穴位,每穴1g,每次6小时,每日1次。

3.穴位埋线疗法
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适应证: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功效: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4.循经闪罐
(1适应症:功能性胃肠疾病等。

(2禁忌症:身体极度消耗者、恶病质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白血病;皮肤易过敏者、易起泡、发红者;孕妇的下腹部及乳部;患者心或肾或呼吸功能衰竭者等不宜拔罐。

(四护理调摄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胃肠动力性疾病,与饮食因素、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通过开展中医治疗、生活指导、行为治疗及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立体化治疗方法,全面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1、生活指导:生活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饮食和休息,适当减肥,床头抬高15-30°。

2、情志: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刺激。

3、饮食:易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和咖啡等。

【难点分析】
1、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特色和优势,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操作方便为目标,尤其能降低胃食管反流病复发率为最终目标,因此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需进行不断优化。

2、在诊疗方案实施过程中,加深对胃食管反流病证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临床常见证型、证候分布规律、治则治法、用药规律等,丰富和深化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相关理论,以期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组织相关专家进一步论证,探索客观、全面的疗效评价方法,以便向全国推广。

【疗效评估】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约占本院消化门诊病人的20%左右,肝胃不和是最常见的证候,我科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方法,对改善疾病症状和病人生活质量均有较好疗效,尤其在降低复发率上有其优势和特色。

同时应对病人强调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辅以健康宣教和心理辅导,解除患者精神压力和疑病情绪等综合措施可显著提高疗效。

由于本病患者住院率低,主要在门诊治疗,据近2年我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资料较为齐全的200余例的临床资料,反流性食管炎根据内镜诊断和判定,有效率约为70%左右,非糜烂性反流病按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统计疗效,愈显率(症状积分减少75% 以上约80%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