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第十三章 比较句《马氏文通》将古代汉语的比较句分为平比、差比、极比三种。
一、差比句1.1差比句词序的历史变化太田辰夫的观点:古代汉语的差比句用“A —形容词—介词—B ”式,A 、B 代表两个比较项,可用于古代汉语差比句式的介词有“于、过、如、似”。
——《中国语历史文法》“于”最常用,从古代一直用到唐代。
“过”见于唐代。
“如”本来用于平比句,从唐代起转为表示差比。
“似”在唐代产生,用得比“如”多。
现代汉语差比句用“A —介词—B —形容词”式,介词用“比”,由动词发展而来,唐代“比”处于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有些句子还有“比较、比拟”的意思,如:若比李三犹自胜。
(白居易诗)但有的例子已经可以看作差比句,如:色比琼浆犹嫩。
(郎士元诗)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比句的不同:1、词序不同:古代汉语差比句中形容词在两个比较项中间,现代汉语差比句中形容词在两个比较项后。
2、古代汉语差比句不能用副词或补语说明差别程度,但是唐代以后情况有所改变。
如:眼见的泪点儿更多如他那秋夜雨。
(潇湘雨,3折)总的来说,古代汉语差比句中一般只用一个形容词表示比较结果,不能说明差别的程度。
现代汉语差比句则以用副词,后助形容词,补语等更细致地表示差比为特征。
如:我这枝笔比刀子还快哩。
(救孝子,2折)——现代汉语差比句贝罗贝的观点:将现代汉语比较句结构概括为:X+比较词(comparative )+Y (+adverb )+比较结果(dimension )”。
X 和Y 是两个比较项。
贝罗贝把比较分为三级:比较级(superiority )、等同 平比差比 极比 平比者,凡象静字以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待者也。
差比者,两端相较有差也。
极比者,言将所以比之象推至於其极也。
例: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例:季氏富於周公。
(论语•先进) 例:诸子中胜最贤。
(史记•平原君列传)级(equal)、相差级(inferior)。
比较级大致与差比相当,现代汉语中比较词用“比”。
等同级大致与平比相当,现代汉语用“跟……一样……”或“有……那么……”表示。
贝罗贝与太田辰夫对差比句的不同看法是:“似、若、如”并非产生于唐代。
贝罗贝明确指出汉语差比句式发生较大变化是在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古代汉语差比式“X+形容词+於/过+Y”的使用少了,而以前用于表示平比的“X+形容词+如/似+Y”式则用来表示差比。
如:(17)东风寒似夜来些。
(贺铸:浣溪沙)语意上的变化带来“X+形容词+如/似+Y”式在宋元时期的第二个变化,即是第二个比较项Y 后面可跟有说明具体的比较结果的数量补语,如:(20)今年衰似去年些。
(赵长卿词)一些形容词或动词如“强、胜、过”等出现在差比句“X+形容词+如/似+Y”中时,原来的词汇意义弱化,都表示“比……好”的意思。
这类句子在宋以后非常多:(22)食楚江萍胜似粱肉。
(竹叶舟,元刊杂剧三十种)差比句在宋元时期的最大变化是唐代产生的“X+比+Y+……”式这时成为最常用的差比句,Y 后面可以是动词短语也可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如:(26)王陵比我会沽酒。
(气英布,元刊杂剧三十种)(28)(这桥)比在前十分好。
(老乞大)贝罗贝对汉语比较句的历史演变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作了分析。
1、古代汉语的平比句式为什么到了宋代开始表示差比。
P420最后一段2、表示差比的“比”字句是如何出现的。
1.2“比”字句的产生与发展贝罗贝(1989)考察了动词“比”虚化为引进比较对象的介词的过程。
他指出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比”是动词,表示“相比、比并”的意思,有以下六种格式:X+比+於+Y比+X+於+YX+比+YX+Y+比X+以+Y+比X+与+Y+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仍为动词,表示“比较”,其格式除沿用上一时期的外,还出现了两种新格式:以+X+比+YX+比+Y+VP“X+比+Y+VP”这一格式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在前一时期未见。
它是从连动结构“NP0 V1 NP1 V2 NP2”发展而来的。
这一格式中的“比”仍是动词,原因有二:X 比Y1、同时期其他的连动结构“V1+Object1+V2+(Object2)”中的V1仍没有虚化。
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格式的应用仍然很少,在V2的位置上只有动词“有”,也没有见到形容词出现在V2的位置上,而现代汉语比较句中最常见的情况恰恰是形容词表示比较结果。
到了唐代,V2的位置上出现了形容词。
黄晓惠对“比”字句具体演变过程的不同看法:把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周觊比臣有国土门风”这类句子概括为“(X)比YW”,并把它称作“古泛比句”,认为泛比句只强调比较的结果,并往往在语义上涵括了平比、差比、极比,在现代汉语中泛比用“比起来,VP”表示:他们兄弟三个比起来,性格各不相同。
(平比)他们三个比起来,老三学习差一点。
(差比)他们三个比起来,老二最高。
(极比)汉魏六朝时出现的泛比格式“(X)比YW”与先秦的“(X)比于Y”和汉以后的“(X)比Y”式有渊源关系。
“其中先秦的(X)比于Y”的例子从先秦到汉魏时期均可见到用例:(42)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
(墨子•鲁问)但汉魏时期文献中更常见的是“(X)比Y”式:(44)人以汝家比武侯。
(世说新语)“(X)比Y”式是“(X)比于Y”式脱落了“于”形成的,如:(46)如瞎猕猴比于我妇。
(杂宝藏经)黄晓惠认为汉魏时期的泛比句“(X)比YW”可以析分为两个分句:S1:X比YS2:XW第二个分句W所陈述说明的对象X与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所以缺省,即 W前存在一个语义空位。
黄晓惠将古泛比句式的产生作了如下概括:S1:X比Y,+S2:XW→X比Y+(X)W→X比YW黄晓惠认为汉魏六朝的“(X)比YW”式还有两点与现代汉语的差比句不同:1、古泛比句有两个语义重心,即:“比Y”和W。
而现代汉语差比句只有一个语义重心“W”。
2、古代泛比句仅在说明比较的结果,可以涵盖比较范畴的三级状态,而现代汉语差比句只表示差比。
黄晓惠用重新分析理论解释了汉魏六朝的“(X)比YW”式的演变过程:古代泛比句“(X)比YW”在使用中,W与“比Y”关系越来越紧密,W前的语义空位很难再补上,语义重心逐渐转移到W上,“比YW”由连谓结构变为偏正结构,特别是宋以后随着古差比句“(X)W于/如Y”的衰落,“(X)比YW”越来越多地用来表示差比,形容词也逐渐进入“(X)比YW”式,最终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差比句。
黄晓惠认为这一变化是在明清时期实现的,她通过对六朝至明清时的一些文献的考察,给出了一系列的数据说明这一点:1、(X)比Y式的使用从六朝时开始减少,而(X)比YW式的使用开始增加,从明到清,出现激增。
2、从各时期“比”的句法功能来看:宋以前:主要用于非“(X)比YW”句,且单独做谓语动词。
金元明:则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时期。
清以后:主要用于“(X)比YW”。
3、从古差比句“(X)W于/如Y”和泛比句“(X)比YW”在不同时期的使用频率看:宋以前:主要用“(X)W于Y”表差比,“(X)比YW”表泛比,使用频率不高。
金元:“(X)W于Y”衰减,“(X)W如Y”上升为强式,“(X)比YW”使用率缓慢增加。
明以后:表差比的“(X)W如Y”表现出明显递减的趋势,“(X)比YW”的出现频率超过了“(X)W于Y”式和“(X)W如/Y”式之和。
清以后:“(X)比YW”的出现频率远超“(X)W于/如Y”式,古差比句完全衰落了。
4、从“(X)比YW”中W的构成成分来看,六朝时基本是动词性的,唐代开始出现形容词性的,到明清时出现了大增长。
现代汉语差比句的出现时间的不同看法:太田辰夫、贝罗贝认为差比句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黄晓惠认为差比句出现在明清时期。
二、平比句贝罗贝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平比格式主要是“X+形容词+如/若/似+Y”,如:(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否定时,形容词出现在第二个比较项Y之后,如:(3)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孟子•尽心上)“如、若、似”是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更常见的是用在“X+如/若/似+Y”这样的格式中,如:(4)孟施舍似曾子。
(孟子•公孙丑上)否定时,用“X+不+如/若/似+Y”,如:(6)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这一时期平比句的另一格式是“X+与+Y+……”,但用例不多,如:(7)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
(孟子•尽心上)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平比格式基本与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只是出现了“X+不+同+Y”和“X+不+同+於+Y”两式:(8)汝等不同余人。
(六祖坛经)(9)太子德更进茂不同於敌。
(世说新语•方正)宋元时期平比句的词序发生了变化,用“X+比较词+Y+……”表示,比较结果放在了第二个比较项后面。
比较词有“如、似”,否定时在比较词前加“不”。
如:(10)仰视见开孔如井大。
(旌异记,太平广记)(12)肥羊法酒不如俺庄农家的茶饭倒好。
(刘千病打独角牛)第二个比较项Y的后面,比较结果的前面还可以出现形容词“一般”。
(13)父母的恩便似官里的恩一般重。
(孝经直解)也可只出现“一般”,“一般”和古代汉语中“如……然”句中“然”的性质一样。
(14)布价如往年的价钱一般。
(老乞大)元代以后表比较的“比”、介词“和”都可用于平比句中,如:(15)他们高丽地面守口子渡江处的官司比咱门这里的一般严。
(老乞大)(16)却和这里井绳洒子一般取水。
(同上)用“和”的句子和现代汉语的句子非常接近了。
太田辰夫(1987)举出用“是……的”表示平比的:(17)偏有这东西是灯草一样脆的。
(金瓶梅,53回)魏培泉的观点中古汉语的两种平比式:甲式:X+A+如(若)+Y乙式:X+如+Y+A其中甲式承自上古汉语,在上古汉语中只有甲式。
乙式则是在中古汉语里才有的。
可用在乙式中的形容词相当有限,几乎都是“大”,除“大”而外就是双音节形容词,如:(18)德如山高峻。
(西晋竺发护:普曜经)乙式的出现频率远低于甲式。
魏培泉统计了乙式较常见的几部书中形容词为“大”时甲式、乙式的使用情况,列表P427-428从表中得出的结论:1、中古时期乙式的使用是有限的2、中古时期乙式主要流行于南方。
流行于南方的另一证据是,指示副词“许”可用于乙式中的形容词前。
如:(22)(23)治马中水方:取盐著两鼻中,各如鸡子黄许大。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许”在中古时期是一个流行于南方的词汇,乙式使用这个词自有南方特色。
乙式的产生:从上古汉语里的“X+如(若)+Y+之+A”这种句式发展而来,这种句式与乙式不同是在Y与A中间插入了“之”,这个“之”使“YA”成为体词性成分,魏培泉把这个“之”称作“名词化助词”,把这种句式称为准乙式。
到了中古时期,名词化助词“之”退出历史舞台,准乙式中Y与A之间不再使用“之”,就产生了乙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