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s管理评价实施细则

5s管理评价实施细则

5s管理评价实施细则
1 前言
围绕基层班组建设,广泛开展“ 5S”治理活动,将“ 5S”治理方法和内容落实到社区的每一个基层队,并切实抓好“ 5S”治理与现场生产治理的结合,与安全生产、环境爱护的结合,与基层创建、岗位责任制大检查的结合,与治理体系建设、规范操作的结合,促进基层班组治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优质、降耗、增效的目的。

社区各单位要认真抓好基层单位5S治理的推广和实施,通过推行5S治理,提升基层现场治理水平。

2 5S 治理的含义
整理(SEIRI)、整顿(SEITON )、清扫(SEISO)、清洁
(SEIKETSU )、自律(SHITSUKE)的简称。

因前五个单词日语的罗马拼音和最后一个英语单词均以字母“ S”开头,故简称为5S。

5S治理的具体定义:整理:确实是将工作场所内的物品进行区分和归类,界定出的必需品留下,非必需品完全清除,工作场所只放置必需品。

目的是:腾出利用空间;防止误用;塑造清新的工作场所。

整顿:确实是对工作场所内的所需用的物品有条理地定位、定量放置,这些物品始终处于任何人随时都能方便取放的位置。

目的是: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工作时节约查找物品的时刻;排除过多的积压物品;制造整齐的工作环境。

清扫:确实是清除工作场所内的脏污,并防止脏污的再发生,使工作场所处于无垃圾、灰尘的整洁状态。

目的是:排除不利于质量、环境的因素;减少对工人健康的损害。

清洁:确实是指坚持和巩固整理、整顿、清扫而获得的结果,保持工作场所任何时候都整齐、洁净。

目的是:坚持洁净的状态。

自律:确实是指培养整洁有序、自觉执行规定和规则,养成严慎细实、主动进取、团结协作的良好适应。

目的是:全体职工高标准、严要求爱护工作场所的环境整洁和美观,自愿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的4S活动。

3 5S 治理具体内容、实施方法、实施步骤(视现场具体情形选择使用)
3.1 整理
3.1.1 整理的内容:
a. 检查不需要的物品。

按照各自单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分不从办公室、仓库、生产现场等工作场所,检查不需要的物品。

b. 制定要与不要物品的判定标准。

按照物品的使用频率,制定要与不要物品的判定标准和处理方法。

c. 要与不要物品分类。

按照要与不要的判定标准制定执行规范,将需要物品分类。

3.1.2 整理的方法:
a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整理。

立即整理的前后的现场结果进行对比,对整理成效进行评判。

b. 按照使用频率(次数/期间)的高低,确定物品放置位置。

使用频率高的物品放置在工作人员邻近的地点,将使用频率不高的物品集中治理。

c. 按照不同目的选择保管和储存。

物品短期存放的为保管;物品长期存放的为储存。

保管是针对使用量大,使用频率高的物品,地点是在工作场所的邻近;储存是针对使用量小,使用频率低的物品,地点是在仓库,离工作场所较远。

d. 用目视治理进行标准化整理。

通常能够采纳指示板将物品的有关内容简明扼要地表示出来,如:物品名称、分类、数量、存放位置或正在由谁使用等。

e设置醒目标示牌进行整理。

在整理出不要的物品上帖牌明示,注明编号、所属单位、张贴理由及内容等,让职工对整理后不要的物品一目了然。

3.1.3整理的步骤
a对物品进行盘点,并做好相应记录;
b. 依据标准对物品进行要与不要的划分,并按不同权限分不由班长、队(站)长、副经理(副院长、副主任、副科长)、经理(院长、主任)进行
审批;
c. 确定需要的物品及其数量;
d. 对不要物品进行处理;
d. 定时循环“整理”。

3.2 整顿
3.2.1 整顿的内容:
a对物品整理后留下来的需要物品,按分类治理方法,确定物品放置场所;
b. 绘制物品定置治理平面图。

明确物品的摆放位置、放置方法及标识。

3.2.2 整顿的方法:
a综合物品的用途、性质、安全环保、便利、需求度等因素,确定工作环境定置治理。

一样包括生产现场定置治理、仓库定置治理、办公室定置治理等。

b. 对物品进行目视治理,定位划线并做好标识。

不能移动的设备不要划线,标注上设备名称及使用或操作讲明予以标识即可;能够移动的设备或物资,要实行定位划线,规定其放置位置,并依据使用情形、存放位置加以标识。

323整顿的步骤:
a. 对留下来的物品进行分类;
b. 决定物品的放置位置、决定物品的放置数量、决定物品的放置方式;
c. 划线定位,明确标识;
d. 完全进行“整理”,确认“要用”的必需品。

3.3 清扫
3.3.1 清扫的内容:
a. 将地面、墙壁和窗户打扫洁净;
b. 划出表示整顿位置的区域和界线;
c. 将可能产生污染的污染源清理洁净;
d. 对设备进行清扫、润滑,对电路电器和操作系统进行完全检修;
e. 制定工作场所的清扫规程并实施。

3.3.2 清扫的方法:
a.将地面、窗户等地点清洁之后,运用目视治理明确作业区域和物品放置位置。

b.对闲暇区域、危险和贵重物品存放区域、消防器材
存放区域、回收和待修理物品存放区域等用颜色予以区不。

c. 5S 治理检查小组对现场进行检查时,对发觉的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仪器和卫生死角的项点,责令责任人及时纠正,并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

3.3.3 清扫的步骤:
a进行“整理”、“整顿”,现场“可视化”;
b. 划分并建立卫生责任区制度,定点定时定职定责;
c. 查明污染(跑冒滴漏等)源,力求从全然解决。

3.4 清洁
3.4.1 清洁的内容:
洁净、高效、安全。

3.4.2 清洁的方法:
a清洁治理制度化。

具体内容包括:办公、生产场所地面的清洁程序、
方法和清扫后状态;确立区域、界线和整顿等表示位置的原则,规定完成后的状
态;设备的清扫、检查的进程和完成后的状态;设备的动力部分、润滑部分等部位
的清扫、检查过程及完成后的状态;单位的清扫打算和责任者,规定清扫实施后及
日常的检查方法。

b.确立清洁治理实施打算,围绕工作场所的清洁度和高效的程度进行检查。

对发觉的卫生死角、现场图表与指示牌设置位置不合适等咨询题,现场责令责任人
进行纠正,并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

3.5 自律
3.5.1自律的内容
a经常进行整理、整顿、清扫以保持清洁的状态;
b.自觉养成良好的适应,遵守企业的规则和礼仪规定。

3.5.2 自律的方法:
a运用目视治理的方法。

在实施自律过程中,使用标语、醒目的标识、
值班图表、进度治理等内容,提醒和要求职工约束自己行为,保持工作场所的洁净、高效和安全。

b.建立分级检查制度。

按照各单位实际情形,按公司(院、中心)、队(站、
所)、班组模式,分不建立5S 检查制度,持续督促现场工作效率的提升。

3.5.3自率的步骤
学习、遵守规章制度;成为他人榜样,提升素养水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