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清式建筑做法

中国建筑史清式建筑做法

柱体平直,仅在上端作圆角小卷杀。南方建 筑梁架上的童柱,则常作成断面不等的竣杀, 形似如长形瓜叫瓜柱。
檐柱一般无侧脚和升起。 金柱又称老檐柱,高架随举架。
重檐金柱或內檐金柱,柱高等于檐柱高加檐柱斗栱 高再加重檐高。
中柱高随举架; 童柱高随梁架。
柱头上直接放置梁架或大斗时,上端须开馒头榫。 柱脚做管脚榫插入柱础,童柱下要做双榫。
建筑主要尺寸的决定
1)建筑平面 大式建筑首先要根据建筑的类型来选择斗栱
的大小和出跳多少。 由于每攒尖斗栱宽度为十一斗口,斗栱挑出
每跳为三斗口,所以可以计算出建筑的各间 面阔和断面进深。 小式建筑先定明间面阔。
2)建筑高度 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
台基高度为由地面到阶条石上皮,清式做法 中称为台明高。
石作与瓦作
台基 建筑的通面阔和通进深尺寸决定后,再加下
檐出,即可得到台基的平面尺寸。 普通台基高度,基内填土夯实,柱、墙及土
衬石下作灰土基础或碎石基础。角部立角柱 石,其间砌砖或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再盖 阶条石。 柱基础上砌砖磉墩,再枋附鼓镜的柱顶石。
在面积较大的建筑中,室内底面往往不易平 整,所以常在依柱网将地基划分为若干区, 砌以拦土墙,再填土夯实。
斗栱
外檐斗栱外出翘、昂、耍头;内出翘、菊花 头、六分头、麻叶头。
室内斗栱多用品字斗栱,两端出跳对称,均 用翘而不用昂,仅耍头后尾作麻叶头。
溜金斗栱多用于宫殿、庙宇的砌上明造屋宇, 外跳和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的菊花 头、六分头和秤杆等,后尾搭在金柱内额上, 与外跳构件不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称为落金做法。
地面铺砖,称为墁地,可用条砖或方砖。铺 时依柱中轴线向两侧砌放,但明间中心线应 对砖心或砖缝。讲究的用磨砖对缝,使砖缝 极细。胶合料用细石灰灰浆。
高级台基用须弥座,内填碎石及土,外包条 石。一般只用一层,特殊隆重的可用3层。
清代官式须弥座按比例分为51份,自上而下, 由上枋(9份)、皮条线(1份)、上枭(6 份)、皮线条(1份)、束腰(8份)、皮条 线(1份)、下枭(6份)、皮条线(1份)、 下枋(8份)、圭脚(10份)组成。
2)抱头梁
小式大木抱头梁长为廊步加二檩径。
大式有斗栱的称挑尖梁,长度为廊步加正心 檩至挑檐檩间距离,再加挑檐檩至梁尖的六 斗口和梁尾插入金柱的榫长。
3)角梁
大式老角梁的断面高四、五斗口,宽三斗口。
梁的长度可按老角梁头至挑檐檩、挑檐桁至 正心桁、正心桁至金桁间距离及后尾四段水 平投影长度之和,再求实际斜长。
小式角梁起翘高度一般为四椽径或六斗口。
在仔角梁底与挑檐桁上枕头木相交处,两侧 各开一凹槽,斜上至金桁背,以容纳翼角椽 尾。
南方做法以苏州一带的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 两种形式为代表。
戗是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水戗发戗的特点:
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 角处向上反翘。
它在构造上比较简单。
嫩戗发戗的特点:
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 大起翘。

枋为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断面及尺度常相 差较大。
1)额枋
转角处的大额枋称为搭角大额枋,因伸出柱 外,所以较正身大额枋长一搭角榫及霸王拳。
2)平板枋
平板枋与大额枋间用暗销连固。转角处出头, 长与大额枋的霸王拳平齐。
屏风山墙形如阶梯,中央最高,以对称形式 逐阶向两侧低下,墙头多用两坡顶与甘蔗脊。
外观以单数的五山式样为多,或呈三山、七 山,但也有用偶数或不对称样式。
悬山建筑有时不将山墙砌到山尖,而是沿着 山面屋架的梁下皮和柱中线作阶梯形转折, 墙的上缘则砌作斜面,这种形式称为五花山 墙。
在屋架的梁上皮至屋檐间再钉以象眼板,板 面多成红色。
另一种后尾下无承托,而支撑于金桁下,称 为挑金做法。

梁是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 顶端或其他梁枋上。
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角梁、抹角梁、递 角梁、顺梁、扒梁、采步金梁等。
1)大梁
其大小、长短常依梁上所承之檩数为准。长 度为其上总步架长的和再加二个檩径。
南方苏州地区建筑的大梁分为扁作和圆作, 断面尺寸按围长计算。
2)檐墙
由地面直抵檐下。多用于庑殿和歇山建筑的 外墙,悬山与硬山建筑一般只用于后檐,用 于前檐的不多。
若墙上露出梁头或斗栱,则将墙的上端作成 斜面或曲线形,称为签肩。
其下再作拔檐线脚一道。若不露名,则在墙 头砌叠涩、菱角牙子等,直达瓦下,这种做 法称为封护檐。
屋面瓦作
1)小瓦 又称为蝴蝶瓦,是应用最广的屋面覆材。 可应用于底瓦、盖瓦、屋脊或构成装饰。 优点:生产简易、重量轻与灵活性。
普通台基高等于檐柱高的15/ 100。
屋身高度在大式建筑中,包括柱础、柱身和 斗栱的总高。
屋身高度在小式建筑中,柱高为明间宽的4/5 或柱径的十一倍,柱下若用鼓镜柱础,其高 为1/5檐柱径。
屋顶高(檐口下至正脊上皮)实际是根据各 步架举高与屋脊形式等决定。
举架
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 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 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 筑独有的风貌。
中国建筑史
清式建筑做法
本章要点 大木作 石作与瓦作 小木作 彩画作
大木作
概说 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
柱、梁、枋、檩、斗栱等。
清式大木做法可分: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 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
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标准。 大木小式建筑用于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 建筑尺度依明间面阔及檐柱径为标准。

1)山墙 山墙位于建筑两端,除硬山建筑外,止于檐
下。硬山山墙之立面可分为裙肩、上身和山 尖三部。 有的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着装饰和封火作 用,南方常见的有观音兜和屏风山墙。
观音兜自金檩起即逐渐升出屋面,外形呈较 高耸之曲线,并以叠瓦顺墙头作脊。
也有自檐口高起而整个曲线较缓和的,俗称 猫拱背。
将悬山建筑两山的檩头,向山柱外伸出四椽 四档或1/3檐柱高的做法。
如屋面荷载较大,可将檩下垫板同时伸出, 称为燕尾枋;
山面的搏风板用来遮护檩头并起装饰作用, 表面涂朱红或栗壳色油漆。在山尖处有的用 悬鱼作装饰,并在檩头部位钉以铜钉。

柱为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 经此传至基础。
依部位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童柱等。 清代檐柱、金柱、中柱等的断面大多为圆形,
表面饰以卷草、莲瓣、联珠、如意头等。
一般用青灰石,高级的用白石雕成。
踏步
常见的是垂步踏步,一般都布置在明间的阶 下,且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垂带石尺寸同阶条石,侧面之三角形象眼出, 以砖、石平砌,或置立放之陡板石。
隆重的在二踏道间设御路。它是一块长度与 垂带相构表面施油漆彩画,既保护了木材,又起 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清代彩画的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 常用的有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
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 故名,俗称“苏州片”。
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 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
旋子彩画
歇山顶收山
收进距离依立面要求和山面结构而定,一般山柱中 心线距山花板外皮一檩径。距采步金梁一步架。
在结构上用增加扒梁和采步金梁来解决。 承采步金的短梁,若后端插在金柱上,叫顺梁; 后端架在五架梁或七架梁上的称为扒梁; 置于角部其位置与角梁相垂直的叫抹角梁; 与角梁同方向的叫递角梁。
悬山顶挑山
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 瓣,即所谓旋子。
旋子彩画按用金多寡及颜色的不同可分为金 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 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 五墨、雄黄玉等几种。
栏杆
清式石栏杆的特点: 1、二望柱间只用一块栏板; 2、栏板都采用单勾阑形式; 3、望柱头的变化很多,柱身相对缩短; 4、栏杆结束处大多用抱鼓石,该石比例较前代为
长,少数也使用戗兽的; 5、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内; 6、栏板装饰极少用人物或写生花,大多素平或仅
刻简单的海棠纹。
2)筒板瓦 按质地可分为陶质和琉璃两种。 多用于宫殿、官署、庙宇等高级建筑。
小木作
大门 最常见的是板门。 由于结构和构造上的需要,门扇周围需用横
槛及抱框。在门洞过大的情况下,还要在抱 框内增加中槛及门框。
支摘窗
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 下之窗。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 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 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 步步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 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