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经济合作概述
(1) 合作的范围,不仅是在生产领域,更多是在 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相结合的领域,因此纯 贸易不属于国际经济合作的范围; (2) 合作的内容,既可以是经济活动,也可以是 经济政策协调。
国家:政府、 企业、自 然人
国际组织、区 域组织:世界 银行、WTO等
国家:政府、 企业、自 然人
经济关系
政治、文化、军事、教育等
1、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机制 市场机制:一种自发的机制;价格手段 非市场机制:政府和有关的国际组织的调节, 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计划,国 家立法、签订有关的协定,来有意识地调节 生产要素的进入和流出
2、生产要素市场主要类型
要素的流动是通过生产要素市场进行的 要素在市场上表现为要素商品 要素商品的定价 要素价格属于使用价格 从市场理论的角度来划分,生产要素市场可以 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 市场,垄断性竞争市场
2、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二战前 第二次科技革命;垄断资本主义;商品的输出 +资本输出;合作 (三)二战后的IEC:产生与发展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MNCs的大发展 3、战后国际分工新变化 4、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加强 5、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二、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特点
第三节 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历史性
(一)早期的IEC模式 1、西方: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德国汉萨同盟 (13世纪) 2、东方:葵丘之盟(春秋楚晋);通西域(汉张骞) ;丝绸之路(唐);下西洋(明郑和) (二)二战前的IEC:萌芽状态 1、第一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第一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 市场的形成;商品的输出与输入
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方式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
(一)根据所含经济内容的不同划分 广义:指除国际贸易以外一切超出国家界限 的经济交往活动。 狭义:仅指国际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对外 经济援助。 (二)根据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划分 宏观 微观
(三)根据国际经济合作参加方多少来划分 双边 多边 (四)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水平型 垂直型 (五)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制度的不同划分 北北合作 南南合作 南北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
(3)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密集型特征的变换 各个国家生产技术的差异 各国生产中各类要素配置比例的不同 各类生产要素价格在各个国家的市场是不同的 导致了生产要素密集型发生了变化
(4)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密集特征的转移 横向变化:同一时期,技术进步导致了不同国 家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转换 纵向变化:不同时期,技术进步导致了同一个 国家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转换 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变动
(三)二战后生产要素分析的新发展
1、生产要素分析在深度方面的新发展 (1)生产要素的非同一性(异质性) 体现在数量上的差异;在质量上的差异—教 育、健康、技能 (2)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动性 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变动的 技术进步、人口增加、资本积累的增加 生产成本的变动性 导致贸易种类、数量和流向发生了变化
1、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2、国际组织的作用在加强 3、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 4、合作的方式日益多样化 5、受限制合作领域的限制程度加强
三、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1、竞争更加激烈 2、集团化更明显 3、合作方式多样化 4、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制度化
四、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与作用
1、加深各国生产和经济国际化 2、提高各国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收益 3、实现各国之间在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种类 方面的互补 、促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5、扩大贸易数量和范围,影响和改变贸易流向 6、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导致某些出口产业的国际 转移和某些产业的加速建立,改变一些国家参加 国际分工的态势 7、国家间的经济协调活动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六、生产要素分析的历史发展
(一)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理论中的要素分析
1、绝对成本理论观点 2*2*1模型 两个国家分别在一种产品上具有优势,另外 一种产品上具有劣势 各国分别生产各自有优势的商品 取得通过交换取得绝对利益 生产要素的绝对低成本
2、比较成本理论观点
2*2*1模型 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有优势,另一个国 家在两种产品上具有劣势 两国分别生产各自相对优势的商品 通过交换取得比较利益 生产要素的相对低成本 特别强调自然资源要素成本的差异
二、国际经济合作方式
1、国际工程承包 2、国际劳务合作 劳务的直接输出和输入 三来一补 国际旅游 国际咨询 3、国际技术合作 技术转让 举行科技博览会 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
4、国际发展援助 联合国、世界银行的援助 各国政府的援助 国际上各类机构或慈善机构的援助 5、国际直接投资 6、国际间接投资 7、其他方式 双边与多边经贸合作 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 国际土地合作 国际经济信息与经济管理合作
从实际经济生活过程的角度来分析,生产要素包 括人员、资金、土地、固定资产、物资、技术、 信息、管理和经营权等。 定义:生产要素指使具体的生产得以正常进行所 必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通常包括资 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经济信息和经济管理 六种。
二、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原因
(一)各国或地区要素禀赋的差异性
国家:政府、 企业、自 然人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含义
主体: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 各国的企业与个人 原则:平等互利
范围:主要是生产领域 内容: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
期限: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业务
在1998年初,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通过参与国际公 开招标,总承包了苏丹油田生产建设项目。该项目设 计年原油生产能力近1000万吨,工程主要包括了1个 中心处理厂、5个集油站、90公里长20英寸原油集输 管线、108公里33KV高压输电线路,66套井口设施及 144公里井口管线。合同总金额1.9亿美元,工期18个 月。由于自然环境差,工期紧及当地的配套设施落后, 该项目困难非常大。不过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通过 科学组织、严格管理、精心施工和顽强拼搏,按时保 质的完成了工程,为公司更好的拓展国际市场,进行 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因素时提 出,生产力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细胞形态,是生 产力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提出了七要素论和九要 素论,显得比较具体。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 管理、经济信息、现代教育。
劳动者、生产工具、能源设施、基础设施、材料、 科学技术、生产信息、现代教育、生产管理。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 经济合作
一、生产要素的概念和种类
从使用价值创造的过程和具体的生产过程角度 来分析生产要素,提出了三要素论(土地、劳 动和资本)和四要素论(企业家才能),这种 观点是西方经济学界较为传统的认识。 我国经济学界从人类社会最基本和最一般条件 的角度所下的定义: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者和生 产资料。
对国际经济合作主体,要注意两点:
(1)主体的组织形式,从自然人到各种法人,到 主权国家,再到国际经济组织,已经出现了多元 化格局,而其中以跨国公司为主体; (2)超国界的含义,并不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在 一国范围内居民与非居民的经济交往也是国际经 济合作的内容。
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客体,也要注意两点:
(一)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主要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国际贸易属于流通领域的范畴,研究国际间商 品流通的规律性,亦即生产要素间接国际移动 的规律性。 国际经济合作研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进行直接 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的规律及其协调机制,重 点在于生产领域内的直接协作。
2、交易的方式不同 国际贸易的业务程序,往往是一笔商品交易经 过洽谈、成交、签约后,出口方与进口方一旦 完成交货与付款的责任后,交易即告结束。 国际经济合作采取更复杂的方式,在项目谈判 中,双方根据项目的特点共同研究与选择方式, 达成协议后,往往需要组成一个联合性质的经 济实体;参加实体的有关各方,对项目的经营 成败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
3、国际经济合作侧重生产领域;国际贸易侧重流 通领域。 4、国际经济合作期限较长,一般均在一年以上, 有的长达几十年;国际买卖合同一般期限较短。 5、作价难易不同。 6、国际贸易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合同,国际经济合 作的表现形式一般为项目。 7、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可以获得独特的经济效益, 直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并 可缓解资金紧张状况。
二者都与国际性商品生产有关,在国际经济 合作中,合作者以自己占优势的要素参与合 作,共同生产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利 用自己占相对优势的要素生产商品,通过商 品的国际交换实现生产要素的间接转移、获 得比较利益。 二者常常结合在一起,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 国际贸易的综合性国际经济活动。
五、生产要素国际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的 机制及生产要素市场的主要类型
第一章 国际经济合作概述
第一节
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
指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 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利 益,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侧重生产领域)所进 行的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合理组合配 置为主要内容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简单概括:主体之间的经济协作活动。
1、资本要素的差异 2、劳动力要素的差异 3、技术要素的差异 4、其他生产要素的差异:土地要素、经济信息 要素、经济管理要素
(二)各国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阶段性差距 经济结构角度
(三)各国或地区间政府的干预 行政手段-颁布行政性条例 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税收方面的某些优惠 国际协调-双边会议和多边国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