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心界说一.普心分类(一)心理过程(由个性心理抑制)认知(基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情感、情绪(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关)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的关系意志(目的)反映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情感情绪和意志相互影响,共同反作用于认知。

(二)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发展)个性倾向性↓需要(主要)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客观需求能力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具有社会意义自我意识二.什么是发心?认知——思维(最复杂)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路线图社会性——人格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发展(18岁以前);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4)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一)种系心理1.动物心理怎样变成人类心理?1)原生动物心理——刺激感应→在一定范围内,动物针对外界环境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2)环节动物——感应阶段3)知觉阶段——脊椎动物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标志:学会手语,能模仿人的动作,利用工具。

劳动的特点:制造并使用工具,集体劳动。

2.古人心理向现代人心理转变文化(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创造出现的供人类享用的物质、精神。

(二)个体发展人类:0~18岁逐渐社会化社会化:完全的自我→非我(环境的限制)→无我(三) 种系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1. 区别:本质不同,2. 联系:霍尔复演说→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演种系发展胎儿的发展复演动物的进化过程儿童的发展复演人类的进化过程(心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改变)↓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第三节 发心的研究内容P 8(一) 心理发展理论1.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Which :提出“遗传决定论”——霍尔提出“环境决定论”——华生How much ——“共同决定论”How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2. 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心需要(动力)3.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二)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 年龄阶段0~1s :乳儿期↘1~3s :婴儿期→婴儿期3~6、7s :幼儿期6、7~11、12s :童年期 11、12~14、15s :少年期14、15~17、18s :青年初期18、19~35s35~60s :成年中期60~ :成年晚(后)期2. 个体年龄特征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内在一致性与不平衡性↓ ↓认知、情意都不发展 情感、意志滞后第二节发心的简史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一)诞生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二)演变1.准备期(——1882年)2.形成期(1882年——一战开始前)3.分化期(一战结束——二战开始)学派林立4.增新期(二战结束——)二.从儿心到发心1.霍尔界定了儿心研究的年龄范围1904年《青少年心理》2.荣格(第一个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的毕生发展集体无意识:先祖留下的历史积淀精力发泄在外部环境↑25~40s的某年)前半生后半生老年心理(临终体验:灵魂脱壳、回忆出生经验)3.发心问世1930年何林沃斯《发心概论》1935年古迪纳夫《发展心理学》标志着发心诞生三.发心研究的中国化(一)层次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美:公平、关怀中:公平2.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3.修改或创立概念与理论4.改变旧方法、设计新方法(中国梦)(二)途径摄取——选择——中国化第三节发心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特点1.变量特殊自变量:年龄2.对象的范围跨度大二.原则客观性特殊性教育性生态化指导实践,在正常的环境下三.研究规律1.横断研究2.纵向研究研究一段时间3.系列交叉式研究(横向、纵向)一.研究方法的新进展1.系统科学原理——科学方法论“老三论”:系统论心理论控制论(人的发展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系统论的进化)瀚散结构论(低级——高级、不稳定)2.研究思路的生态化3.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其他心理学等学科相联系)和跨文化(处在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儿童是不一样的)特点4.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综合化:多变量设计、系列交叉设计、定量研究与定性相结合现代化体现(计算机的作用):控制研究过程、处理数据、模拟心理过程、作为训练工具5.研究结果的数量化课后习题: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概念2.种系心理的进化过程3.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4.普莱尔、霍尔、荣格、柯林沃斯、古迪纳夫的贡献5.发心研究中国化的层次和途径6.发心研究的特点7.发心的研究原则8.发心研究方法的新进展第二章发心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学说一.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

1.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意识:自己能感知到的内容。

无意识的内容是压抑的,含义:①个体意识不到行为的真正含义和动机;②清醒的意识下面潜在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暂时有可能进入意识,或进入无意识的内容。

无意识=潜意识(不太重要的部分)三者保持动态平衡压抑:把主体的经历、欲望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它们在意识中出现,但这些东西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潜伏着、活动着,存在于无意识之中。

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所组成,包含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属于无意识,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为人的所有心理和行为提供能量。

自我(核心):现实化的本我,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育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主要作用是监控自我。

↙↘幼时父母罚的转化幼时父母表扬的转化一仆三主一仆:自我三主:本我、超我、现实环境兽性、人性、神性、佛性↓↓↓↓本我、自我、超我、无我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对外适应环境,对内发展平衡。

先有本我,再有自我,最后出现超我。

2.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理论人:生本能(自我保存——食,种族生存——色)、死本能(1)口唇期0~1s(2)肛门期1~3s(3)生殖器期(前生殖器)3~6s 出现恋父、母情节(4)潜伏期6~12s 能量由学习等发出(5)青春期(生殖期)12~18s 恋师→同龄异性4.评析△(一)优点: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推动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心理治疗方法。

研究方法和心理治疗方法:释梦、自由联想、暗示(他人暗示、自我暗示)、移情(二)缺点:泛性论倾向(的缺点——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仅看到生物属性)过浓的主观色彩歧视女性、反对男女平等阉割情结二.埃里克森同一性渐段说P38同一性:将人格发展的不同水平存在着的间隔性加以沟通和整合。

1.婴儿期(0~1s)获得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摆脱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1~3s)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意志:想做就做。

3.学前期(3~6s)(游戏期)主动感——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目的:想做到就能做到。

游戏:角色游戏、共同游戏(侵入行为)4.学龄期(6~12s)勤奋感——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5.青年期(12~18s)建立同一感——同一感混乱(极致:精神分裂)体验着忠诚的实现忠诚:忠于自己,“我就是想要成为的我”↓(18岁末)把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合二为一,进行统一合法延缓期:青年期末个体理应建立同一感,但是,他或者感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不能统一;或者尚未形成成熟的理想自我,所以他希望延缓同一感的建立,寻求各种合法途径,以避免马上做出决策。

这个延缓决策的合法时间段就称为合法延缓期,主要表现为接受高等教育、服兵役等形式。

6.成年初期(18~25s)亲密感——孤独感(表现:自我专注)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爱情:共享的统一7.成年中期(25~50s)繁殖感(哺育孩子)——停滞感(表现:假亲密、沉溺自身)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8.成年晚期(50~ )完善感——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评价:区别第二节行为主义一.华生(一)环境决定论(最重要)1.遗传无用论①行为发生的公式S-R②器官的机能不遗传2.教育万能论①行为的差异源于构造差异和经验(训练、教育)差异;②学习即建立条件反射。

(二)儿童情绪发展非习得的情绪反应:1.惧US(无条件刺激):巨响、失持UR:哭叫、惊跳CS(条件刺激):2.怒US:身体运动受阻UR:身体乱扭、哭叫CS:3.爱US:抚摸、挠痒、轻轻摇晃、轻轻拍打UR:安静。

→笑CR:(三)反对体罚1.坏行为已经做出;禁于未发谓之预。

——《学记》2.体罚是一种发泄途径,不是教育措施;3.体罚不好掌握轻重。

(四)评价1.优点:行为主义的提出强化了心理学的科学基础;特别重视应用;对儿童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缺点:反对研究意识,否认意识,实质上取消了心理学;研究方法单一科学经验方法:看得见、摸得着,能进行重复研究。

环境决定论是片面的,忽视了遗传、主观能动性。

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R-S操作性条件反射:由动物本身操作行为动作,根据动作效果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

(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1.强化:即增加某种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措施。

目标一致←奖励—→正强化:+好刺激(++)正惩罚+坏刺激(+-)\负惩罚 -坏刺激(-+)↘负强化:-坏刺激(--)2.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连续强化→间歇强化3.强化缺失会导致行为消失4.及时强化强化时间错误→迷信行为(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1.育婴箱:斯金纳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制作的照顾婴儿的机械装置,使用目的是尽可能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创造良好环境,以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

2.行为矫正代币法系统脱敏法3.理论教学教学机器程序教学:把复杂问题分解成一系列问题,依次呈现给学生,学生循序渐进,直到完全掌握。

↓使用原则:小步子前进,主动参加,及时反馈。

评价:优点为行为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缺点斯金纳是立场坚定的行为主义者意识也是行为、行为的组成部分把意识与行为混为一谈三.班杜拉(新的新行为主义者)(一)观察学习(榜样、范型)1.定义: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2.过程:(S-O-R)①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导和集中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个体的内部状态影响注意的因素、榜样的特点、观察者的特点、人物关系的结构特征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形象、抽象)、调节和监督↗△②保持(意识)—③运动复现有体力掌握完成这个动作的技巧↘△④动机3.强化系统直接强化:观察者在模仿榜样行为后所亲身体验到的奖惩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替代强化:观察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成败及其所受奖惩从而相应减弱/增强自己的行为倾向自我强化P45(二)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模仿)1.攻击行为起因: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任何一种情绪唤醒都可以触发攻击行为;情绪唤醒水平的减弱,有助于降低攻击行为的可能;接触或观察到攻击行为,能增加观察者的攻击倾向。

攻击行为=f(情绪唤醒、攻击倾向)2.性别化行为3.亲社会行为(三)评价优点:①观察学习更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②研究内容更具社会针对性;③承认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