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预科部期末考试地理试第Ⅰ卷(共 6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
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 读“天体系统层次简图”,与①②④对应的是()A. 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B. 地月系、河外星系、总星系C. 地月系、太阳系、河外星系D. 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天体系统层次,图中①为地月系,②为太阳系,③为银河系,④为河外星系,⑤为总星系,所以C正确。
考点:宇宙中的地球2. 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②太阳辐射是影响气温高低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④煤和石油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D【解析】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是影响气温高低变化的主要因素;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并非来自太阳辐射能;煤和石油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据此,②④正确,选D。
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 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里依次是()A. 色球、日冕、光球B. 日冕、色球、光球C. 光球、色球、日冕D. 色球、光球、日冕4. 太阳黑子和耀斑()A. 都发生在①B. 分别发生在①层和②层C. 都发生在②层D. 分别发生在②层和③层【答案】3. B 4. B【解析】本题考查太阳活动。
3. 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里依次是日冕、色球、光球。
选择B项。
4. 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选择B项。
5.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南半球上空看,地球顺时针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转,所以D正确。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6. 某地区有一口 150 米深的矿井,采矿工人发现在井底每年能见到两次阳光,此井最有可能位于()A. 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B. 温带地区C. 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D. 寒带地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读题可知,在150米深的井底看太阳,角度接近直射,由此可推断,该地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故应该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故A正确。
考点:直射点的回归运动7. 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其中代表晨线的是()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②④D. ②⑤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晨昏线定义,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进入夜的分界线是昏线。
读图,图①中是晨线,①对。
图②中是昏线,②错。
图③中③是晨线,④是昏线。
图⑤中,⑤是晨线,⑥是昏线。
所以B对。
【考点定位】日照图判读,晨昏线。
南京青奥会,于 2014 年 8 月 16 日 20 时在中国南京开幕,8 月 28 日结束。
南京青奥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又一个重大奥运赛事。
右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示意图”。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8. 此时,生活在伦敦(零时区)的华侨收看青奥会开幕直播的当地时间为()A. 清晨B. 中午C. 下午D. 傍晚9. 自南京青奥会开幕日一月内,地球公转速度()A. 地球公转速度最快B. 地球公转速度最慢C. 地球公转速度由快变慢D. 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变快10. 南京青奥会开幕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中的()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8. B 9. D 10. B【解析】本题组考查时差计算。
基本规则是: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
8. 开幕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16日20时,伦敦为零时区,二者相差八小时,所以,伦敦观看直播的时间为8月16日12时,为当地中午,选B。
9. 南京青奥会开幕日为8 月16 日,一个月后即9月16日,此时地球已经离开公转轨道的远日点(7月初,速度最慢),地球公转速度从最慢会越来越快,选D。
10. 南京青奥会开幕时为8月16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据此,选B。
11.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河流堆积物,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正确表示南半球河流自西向东流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偏向北岸,北岸冲刷,南岸堆积。
据此B正确。
【考点定位】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下表为 12 月 22 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各题。
12.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13. 甲、乙、丙三地所处纬度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A. 甲乙丙B. 甲丙乙C. 丙甲乙D. 丙乙甲【答案】12. D 13. D【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着重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
其规律可以用下表表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对昼夜长短情况的影响12. 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昼长大于12小时,表格中只有丁地符合要求,选D。
13. 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昼长自南向北减少,丙昼夜平分,为赤道,据此对甲乙丙排序为丙乙甲,选D。
14. 某地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以北是中纬度,以南是高纬度,该地的地理位置是()A. (20°W,30°N)B. (160°E,60°S)C. (20°W,30°S)D. (160°E,60°N)【答案】B【解析】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160°E以东,20°W以西为西半球;30°-60°为中纬度,60°N以北为高纬度,60°S以南为高纬度,据此选B。
15. 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A.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B. 日出前天已亮,日落后天不黑C. 夏季白天多云时,气温不会太高D. 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
“日出前天已亮,日落后天不黑”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夏季白天多云时,气温不会太高”这是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平流层中的臭氧会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以下太阳辐射减少,以上太阳辐射增大,故排除ABD。
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故选A。
【考点定位】大气的受热过程16.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关于图中 A、B 各层大气的叙述正确是()A. A 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 A 层大气下热上冷,对流运动显著C. B 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D. B 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图中①位于大气最底层,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达18~19千米,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达12千米左右,故纬度越高,大气层厚度逐渐递减;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不利飞机飞行。
②层为平流层,气温上热下冷,该层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飞行。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
17. 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都是东风B. 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C. 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成的D. 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答案】B18. 下列关于锋面与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B. 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差别不大C. 锋面总是向暖气团一侧倾斜D. 锋面过境时一定会出现雨雪、大风天气【答案】A【解析】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差别很大;锋面总是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锋面过境时一般会出现雨雪、大风天气,但当锋面附近气团水汽含量少时,不一定会形成云雨现象,选A。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2013 年 11 月台风“海燕”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登陆时风速最高的超级台风。
其强劲风力及引起的风暴潮重创菲律宾,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
图中各天气系统中,能表示“海燕”成因的是()A. aB. bC. cD. d20. 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我国_ _地区的_ _现象。
是由_(天气系统)影响形成的天气现象A. 长江中下游梅雨准静止锋B. 黄河中下游梅雨锋面气旋C. 淮河中下游梅雨反气旋D. 东南沿海台风雨准静止锋【答案】19. C 20. A【解析】本题组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
列表如下:19. 根据图示信息,abcd分别为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产物,据此选C。
20.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连绵阴雨的状况,这是每年6月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淮准静止锋影响下形成的梅雨天气特征,选A。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A. B1、C1B. A1、C1C. B1、B2D. B2、C222. 到达地面的 A1 比大气上界的 A 少,与之无关的因素是()A. 太阳高度角大小B. 海拔高度大小C. 云层厚薄D. 白昼时间长短【答案】21. A 22. D【解析】本题组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地面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2)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之前会受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
削弱强度与太阳高度角、海拔高度、云层厚薄、天气状况等均有关,但与白昼时间长短无关,据此作答。
21. 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C1后,以大气逆辐射B1的形式返还地面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选A。
22. 到达地面的 A1 比大气上界的 A 少是因为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之前受到了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角、海拔高度、云层厚薄、天气状况等均有关,但与白昼时间长短无关,选D。
2014 年 11 月“北京 APEC 会议”期间,水立方附近 PM2.5 浓度为每立方米 37 微克,接近一级优水平,露出了久违的蓝天白云,被众人亲切的称为“APEC 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