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报考中小学的考生注意关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系列报道之一我国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今年起开展监测工作国教育报2015-04-17教育部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决定从2015年起在全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揭开面纱。

2007年,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试测工作,经过8年的酝酿后,《方案》出台被寄予推动政府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有效性的厚望,将在指导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此举也被视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规定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措施。

“开展监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开展质量监测是新时期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解决义务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后,提升教育质量成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准确反映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客观数据,导致既不能全面客观地对义务教育质量做出评价,也不能有效诊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象一直存在。

“为此,亟须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通过准确掌握教育现状,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提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对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何秀超表示,开展质量监测是提高教育督导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量大面广,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给义务教育有效的宏观管理带来难度。

“必须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强化督导评估监测,对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在地区、城乡、校际的差异进行全面把握和及时监控,对未来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引导和推动科学决策,更好地发挥监督和监管的作用。

”何秀超说,通过发布质量监测结果,可以督促政府、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念,营造支持教育改革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从这个意义上说,出台《方案》使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有据可依,是有效开展教育督导、加强教育监管的重要举措。

”“已建立一支质量监测实施队伍”从2007年11月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日常工作开始至今,从机构建立、队伍组建、监测工具研发到试点监测,我国目前已具备全面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基本条件。

“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支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研究团队,以及由教育行政和督导部门人员、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组成的监测实施队伍。

”何秀超介绍说,该团队根据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等学科领域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了纸笔测试工具和现场测试工具,侧重测查学生学业水平和操作能力。

同时,建立了“国家督导部门统筹指导监测中心组织执行、省级督导部门协调监控、县级督导部门操作实施”的组织实施模式,形成了包括抽样、测试、数据分析、水平划定、撰写报告在内的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工作机制。

这些工作为在全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实践经验。

据介绍,从2007年开始,我国已连续8年开展义务教育阶段6个学科领域的试点监测。

2013年以来,在前5年试点监测的基础上,对整个监测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对多次试测的指标工具进行了修改,对国家监测制度进行了研究和设计。

2013年8月以来,教育部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专家论证会,组织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督学、学科专家、教材专家、中小学校校长、一线教师等相关人员,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等6个学科领域的监测指标体系及抽样工作方案进行了论证。

研究起草了《方案》初稿。

2014年12月,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同意后,又做了补充完善,最终形成《方案》。

“与PISA相比,我国监测制度更适用”“将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比作中国特色的PISA,是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说法。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国的监测制度与PISA的接近性,就是我们在技术参数和技术规格上与PISA保持了高度一致。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PISA作为一项公认的高水平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其技术规范、研发程序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他同时表示,我国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根植于我国的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和教育实践之中。

因此,我国的监测制度与PISA无论在监测对象,还是在监测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不同。

“PISA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数学、科学、语言等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而我国则选取了四、八年级这两个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测试内容也广泛涵盖了德育、体育、艺术等PISA未涉及的内容。

”辛涛说,“在这些方面的测试中,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发的优势。

”教育部督导办副主任林仕梁认为,“我国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与PISA相比,测量工具更完善,抽样也更科学。

我们的实践操作测试,PISA就没有做。

PISA直接依托学校抽样,无法反映出区域教育发展水平。

相比之下,我们的抽样更科学,更客观,成本也更低”。

“目标不同,依据不同,内容不同,结果的使用也不同。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认为,与PISA 相比,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更具适用性。

在他看来,PISA的目标是把不同国家的15岁学生进行比较,需要跨越不同国家不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试题进行测试。

而我国开展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则是从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标准出发,关注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特定年级学生中的实施掌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角度比较区域、学校的教育质量差异,并将监测结果用于为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投入、教育督导、教育科研提供重要参考。

关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系列报道之二丈量义务教育质量的尺子——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诞生记日前,《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发布,正式建立起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而此前,一个超过1000人的团队已经为此探索了近8年时间。

近年来,尤其是在制定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建立全国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的要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工作随之全面启动。

一大批试验性、示范性的探索尝试,也在这一过程中从萌芽到壮大,最终促成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全面建成。

建立覆盖全国的指标体系有难度也有动力在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进程中,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

2007年11月,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该中心,负责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日常工作,在此之前,教育质量监测在国内还是个新生事物。

“我国地域广阔、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要研发相应的标准和监测工具,难度非常大。

”董奇说,科学评价的第一步是要有统一的标准和工具,虽然国家有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但在这一标准下,各地教材的知识呈现差异很大,这些给科学监测带来很多困难,需要通过科学的、权威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指标体系来解决。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成立后,花大精力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整合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业力量,建立了1000余名包括多个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专业队伍,全面参与监测的各个环节,为监测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权威性提供了保障。

二是研发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与工具,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质量难以量化评估的技术难题。

2014年初,监测中心组织研发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文、科学、品德、体育和艺术六个学科领域的监测指标体系经过教育部审定通过。

此前,该中心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参照国际规范,初步拟定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在经过了不同层面专家的反复研讨、论证以及试点监测数据检验的基础上,监测中心组织全国专家开发了涵盖7大学科领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全面测查和评估学生学习质量与发展状况的整套监测工具。

对此,法国教育部预测评估司司长Michel评价说:“中国的监测评价工作虽起步晚,但紧跟国际最新的理念、技术,发展成就令人钦佩。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由教育部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开展,真正实现了管办评分离,保障了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社会公信力。

”西南大学原副校长宋乃庆说,监测中心搭建了一个开放平台,建立起的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强化了督导工作职能,增强了督导工作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变传统科研工作与实践脱节,对国家重大需求服务能力不足的局面。

客观、公正、真实是监测公信力的前提义务教育质量怎么监测?如何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如何避免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这些都是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必须迈过的坎儿。

董奇告诉记者,为了充分体现监测过程的公信力和监测结果的权威性,监测中心牵头建立了全国性的多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采集网络。

为确保取得客观、真实的监测数据,监测中心组织专家研制了一套规范、严密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全国统一时间采集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监测工具保密”、“参加监测学生名单当天公布”等,为监测数据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

自2007年以来,围绕学生数学、语文、科学学习质量和德育与体育状况,国家连续8年开展了义务教育质量试点监测。

监测样本包括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700多个样本县(市、区)的50万余名学生、12万余名教师和校长。

“监测样本能有效代表全国四、八年级学生的整体状况。

所有的监测均经过科学的取样设计,保证了数据的代表性和无偏性。

”董奇说。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的支持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逐步形成了以教育督导系统为主,教研、考试、基教等其他系统为辅的监测数据采集队伍,并建立了“国家规划设计、省级统筹协调、县级操作执行”的数据采集网络。

同时,建立了500余人规模的国家视导员队伍,全程监督指导各县监测数据采集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客观。

针对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开展教育质量监测的强烈需求,监测中心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力量,通过讲座报告、网络授课、光盘宣传等方式,开展大面积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通识培训,迄今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约500个县(市、区)近9万人,加速了国家监测体系的建立。

质量监测的目的为诊断、指导、提高2012年11月,监测中心向教育部呈报了关于《部分地区农村小学没有英语教师、不开英语课,学生英语学习质量地域差异悬殊》的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