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水平练习及答案一、课外阅读。
散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着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向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相信并佩服。
()(2)意见不一致。
()(3)形容水的明净。
()2.读句子,回答问题。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里的“熬”为什么不能换成“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信服”能换成“同意”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生分歧时,为什么"我决定委屈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
本文通过对一家人散步情形的描写,()A.赞美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B.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好风气。
C.渲染了一种对生命、对亲人朴素而真挚的爱。
二、阅读短文,完成下列练习。
走进书里去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
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
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
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途径。
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____ 瞬间--____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欣赏的途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阅读。
丹顶鹤丹顶鹤全身大部分是雪白的,头顶有一点朱红色,这点朱红色是椭圆形的,正正地长在头顶中央。
它的嘴很长。
丹顶鹤的头小得可怜,几乎和长脖子一般粗了。
①最有趣的是那双眼睛,像两个小豆豆,边上还有一圈黑。
它的尾巴也是黑的,这使丹顶鹤变得很美丽。
它走起路来的姿态很漂亮,腿一下一下地迈着,脖子一伸一伸,东瞄(miáo)瞄,西瞧瞧,样子十分警觉,②有时还伴着一阵舞蹈。
它休息时更是好看,它用个“金鸡独立”的架势,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蜷起,亭亭玉立。
不过长脖子不能歇,仍旧四处张望,窥探动静。
丹顶鹤真有意思!1.用“”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2.本文的结构是()。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3.理解短文内容,说说短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丹顶鹤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句子赏析。
(1)句①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丹顶鹤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句②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丹顶鹤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他要感谢那只手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
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
孩子们也纷纷猜测。
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
”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
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
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有物质上的给予,()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
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给第(5)、(6)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第(7)自然段中说:“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这里的“非凡的意义”指的是(不超过2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第(8)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从全文看,第(7)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第(8)自然段的作用是(____)。
5.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这就是 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
在2011年之前的十多年里,这个台湾女记者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
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在那些麻风村的孩子看来,“张阿姨就像妈妈一样”。
她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与脾气秉性。
200年之前,这所已经成立了十几年的小学,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毕业生。
因此,与家长“抢孩子”,就成了张平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只要发现一个孩子消失,她就会跑到对方家里,“胁迫恐吓那孩子回来读书”。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很少有孩子能够坚持读完中学,“走路又远,功课会跟不上,还常常被同学歧视和欺负。
”最让张平宜难过的是,愿意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孩子正在逐年减少。
为了给孩子们找出路,她又让在青岛开办工厂的弟弟,为想要外出打工的学生们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我的十几年青春,就这样献给了这里。
”张平宜感叹道。
她有时候,遇到一些烦心事儿,她只有请朋友抽烟斗,“借助烟草气息,放松濒临失控的情绪”。
她有一定程度的神经衰弱,常会失眠,她的手袋里总塞着几包松弛神经的药物。
许多台湾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疯子要跑到一个山坳坳里的麻风村,去吃这样的苦。
”但对张平宜来说,在这片大山里,她似乎背负着某种使命,“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无法掉头离去。
”张平宜这样说道。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四字词语。
(1)衣物食物应有尽有,不用担心。
(___________)(2)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
(___________)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张平宜原来的身份是___________,可她为了___________,来到了_____________。
3.从“张阿姨就像妈妈一样”你感受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胁迫恐吓那孩子回来读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张平宜并不是真正恐吓威胁那些孩子,而是哄着他们来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