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自然风控制装置的制作
VD2 XP
元件 名称 涤纶 电容 电解 电容 电解 电容 涤纶 电容 涤纶 电容
二极管
稳压管
电源 插头
元件型号 0.47uF/400V 2200uF,25V
22uF/63V 0.1uF/400V 0 01uF/400V
仆J4007 2CWl 220V,5A
所有的元器件组装在印制电路板时,PCB印制 板电路如图2所示,图中的电机M和电源的封装采 用的是借用封装的形式,也可采用其它的形式来表 示。只要预留接线端即可。为便于安装,可先通过 3D视图看看实物效果图后再进行实物安装。
该模拟自然风控制装置主要由降压、整流滤波 电路、时基电路和双向可控硅组成。如图1所示。
图1中R4、Cl为降压电路,VDI、C2组
成半波整流和滤波电路,直流电压由VD,稳定在 7V~8V左右。RP、R3、C3和U1构成间接反馈式 无稳态多谐振荡电路。接通电源后.由于C1两端 电压不能突变,u1⑥脚(②脚)电位<÷vrrr时电 路置位,U1③脚输出高电平。VD,触发导通。电
Pin 7(放电)这个接脚和主要的输出接脚有相 同的电流输出能力。当输出为ON时为低,对地
为低阻抗,当输出为OFF时为高,对地为高阻抗。 Pin 8(V 4-)这是555个计时器IC的正电源电压
端。
参数功能特性:允许电压在4.5~18V,允许电
流3~6 mA,最大输出电流225mAo
圆
万方数据 52 II 201 1.O'II,^n^n札elel69.corn
可控硅:参数和代换方法。
型号为3CTS3,1 A/400V。 此设计仅适用于200W以下的电风扇。代换方 法为:可控硅允许承受的最大电流应小于电风扇功
率/220V所得的参数值。 NE555:参数及管脚功能。
NE555引脚位功能配置说明下:
Pin 1(接地)地线(或共同接地)。通常被连接 到电路共同接地。
Pin 4(重置)一个低逻辑电位送至这 个脚位时会重置定时器和使输出回到一个 低电位。它通常被接到正电源或忽略不用。
Pin 5(控制)一这个接脚准许由外部电压改变 触发和闸限电压。当计时器经营在稳定或振荡的
运作方式下。这输入能用来改变或调整输出频率。 Pin 6(重置锁定)重置锁定并使输出呈
低态。当这个接脚的电压从1/3 VCC电压 以下移至2/3 VCC以上时启动这个动作。
模拟自然风控制装置的制作
作者张辫贵 四琢市目刨电墨设苗捌堵青 瞳公司
炎热的夏天,电风扇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家电产品,虽然绝大多数都具有调速功能,但它的 风力单一、恒定,无法与大自然吹来的阵阵凉风相 比,为此设计了模拟自然风控制装置。可以控制风 扇电动机,使其有规律地时转时停。从而产生阵阵 的模拟自然风。本文介绍的模拟自然风控制装置具 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功率小、使用方便等特点。
本电路元件清单如表1所示。
万方数据
图1 模拟自然风控制装置原理图
加11.们I电子嗣佑l 51
表1
元件 标号
只1
元件 名称
电阻
元件 型号
2200
R2
电阻
5 1kO
R3
电阻
100kO
R4
电阻
68kO
R5
电阻
1000
RP VD3 U1
可调电 位器
双向可 控硅
时基电 路
147kO 3CTS3 NE555
元件 标号 C1 C2 C3 C4 C5 VDl
Pin 2(触发点)这个脚位是触发N E555使 其启动它的时间周期。触发信号上缘电压须大干
2/3 VCC,下缘须低于1/3 VCC。
Pin 3(输出)当时间周期开始555的输 出输出脚位。移至比电源电压少1.7伏的高
电位。周期的结束输出回到0伏左右的低电 位。于高电位时的最大输出电流大约200 mA。
图2 PCB印制板电路
只要元器件选择正确、无损坏、电路板制作工 艺良好,把所有电子元件正确焊接后无须调试即能 正常工作。试用时先用60W/220V白炽灯代替电扇。 接入市电后,便可发现白炽灯时亮时灭(表示电扇 的运转与停止)。调整RP可改变自炽灯亮、灭的快慢。
本机设计灯亮(电扇运转)的时间约为7S o 18S。 灯灭(电扇停止)的时间约为3S~13S,通过调整 R2的组值,可改变电扇的间歇时间。调试正常后, 接入电扇,观察实效。
机M运转。随着c3两端电位的升高。达到寻V:c
时电路翻转,U1③脚输出低电平。C1两端电压 通过U1⑦脚内部放电,电扇停止运转。电路按如 此循环充放电,电风扇电机时转时停。达到模拟自 然风的效果。调节RP可改变C,充放电的时间常 数,从而改变U1③脚输出的触发脉冲的宽度,以 控制VD3双向可控硅的导通时间。C5、R5是减小 VD,每次导通时对电机的冲击电流。
模拟自然风控制装置的制作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张兴贵 四平市同创电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电子制作 ELECTRONICS DIY 2011(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zzz20110101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