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陵县概况

南陵县概况

南陵县概况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是通往“两山一湖”的重要门户。

总面积1263.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9.3万亩,可养水面14万亩,山林56万亩。

辖8镇157村,人口55.4万人。

国道205、318线和省道320、216线交汇于县城,京福高速铁路、铜南宣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是皖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南陵历史悠久,人文炳蔚,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境内遗有大工山古铜矿冶遗址和千峰山土墩墓群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国名将周瑜曾任县令。

诗仙李白两度携家寓居于此,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等千古名诗。

南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境内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浦试验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地质公园丫山花海石林旅游区,省级森林公园小格里,省级重点保护寺庙乌霞寺。

境内丫山“凤丹”、“南陵大米”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南陵盛产优质大米、木材、丹皮、蘑菇、莲藕等,素称“芜湖米市,南陵粮仓”,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

矿产资源有铜、铁、锑、煤、金、白云石、石灰石、氟石等。

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实施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发展、强化招商引资、促进城乡统筹”为主线,全力加快经济开发区、县城新区、大浦试验区和镇级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财政收入10.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4.6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51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57元。

自2007年起,南陵县连续两届获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十佳经济开发区”称号,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

2010年南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一、综合
初步测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1043019万元,比上年增长18.1%,人均GDP18831元,比上年增长27.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7318万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599642万元,增长24.6%;第三产业增加值246059万元,增长12.2%。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9%,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57.5%,上升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3.6%,下降2.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现价)368652万元,增长22.2%。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0770公顷,比上年增加822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000公顷,增加400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504公顷,减少1296公顷;糖料种植面积390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408248吨,比上年增加1647吨,增产0.3%。

其中,小麦产量13707吨,增产45%;稻谷产量381483吨,减产0.7%。

全年棉花产量2125吨,增产25%。

油料产量15081吨,减产23.7%。

糖料产量13150吨,增产0.05%。

全年肉类总产量41419吨,比上年增长5.9%。

生猪年末存栏101287头,增长6.2%;生猪出栏244724头,增长2.9%。

禽蛋产量18618吨,增长4.4%。

全年水产品产量31007吨,增长5.6%。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2937吨,增长0.8%。

农村用电量30896万千瓦小时,增长36.1%。

有效灌溉面积3244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07142万元,比上年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367042万元,增长4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9年的203户上升到2010年末的265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7户。

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207家,其中当年入区项目58个, 2010年区内企业实现工业产值651590万元,比上年增长47.8%,经营收入636836万元,实现税收1.5亿元。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03158万元,比上年增长25.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5384万元,增长27.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4.4%;股份制企业增长25.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1.9%。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42.1%,重工业增长18.1%。

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6804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6%。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6484万元,比上年增长18.4%。

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2600万元。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8.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7.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2.7%。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6400万元,比上年增长37.5%。

其中城镇投资1180283万元,增长53.2%;房地产开发投资88226万元,比上年增长29.9 %。

招商引资取得较好成效。

全年引进内资1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引进外资4979万美元,增长20.2%。

招商引资当年形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22.46亿元。

芜湖瑞创、安南汽车城等27个项目约定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223万元,比上年增长19.2%。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98305.5 万元,增长18.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4917.5 万元,增长25.9%。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深入推进。

全年进出口总额98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7%。

其中,出口6928万美元,增长86.7%;进口2877万美元,增长372.2%。

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江南牡丹文化节、首届大浦绿洲欢乐美食节。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2205万元,比上年增长5.6%。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3450万元,比上年增长33.9%。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413万元,增长20.5%;电信业务总量51037万元,增长34.6 %。

固定电话年末用户82519户。

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219635户。

电话普及率达到54.5部/百人。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财政收入100506万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993万元,增长30.8%,各项税收88756万元,增长37.4%。

财政支出170815万元,增长32.6%。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907163万元,增长28.3%。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42637万元,增长13.2%。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75164万元,增长
39.2%。

八、社会事业
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均保持在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8,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南陵中学高考成绩连续12年位居皖南八校之首、市属三县第一。

“三馆”(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正在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干线网改造任务即将完成。

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16个新农合监测点之一。

县医院迁址新建工程已开工,三里、籍山、家发、工山,烟墩,何湾、许镇等镇中心医院新改扩建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全县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工程即将全部完工,实现“村村覆盖”的目标。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54444人。

全年出生人口5247人,出生率为9.5‰;死亡人口5028人,死亡率为9.1‰;自然增长率为2‰。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4.2。

2009年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人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城镇在岗职工(不含私营个体)平均工资35186元,增长了11.4%。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61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1.4%。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126人,下降11.4%,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533人,增长4.1%。

注:
1.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2.农村贫困人口是根据新修订的农村贫困标准统计的,与历史数据不完全可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