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方言里的几个语法特点
南陵县地处芜湖市西南部。
南陵方言主要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同时也零星分布着非官话方言,如吴语,徽语,湘语等。
南陵话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在语法上有一些差异。
本文在搜集当地语料和查阅当地县志的基础上,对南陵方言的语法特点进行了总结,下面将具体阐述。
一.名词多有词缀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南陵话在名词的使用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物体名词后多加“子”缀,在时间名词后多加“朝”和“咯”缀。
(一)物体名词多加“子”缀
1.蚂蚁子苍蝇子老鼠子蜻蜓子小狗子
2. 手捏子沓坡子沙子子落谷子沫沫子
1类是在动物名和昆虫名之后加“子”。
“子”缀有表示物体体积小的含义。
南陵话一般不在体积较大的动物名称后加“子”,如不说“老虎子”,“大象子”。
2类是一般物体名词,“手捏子”是“手帕”的意思,“沓坡子”是“台阶”的意思,“沙子子”是“沙粒”的意思,“落谷子”是“玉米”的意思,“沫沫子”是“泡沫”的意思。
名词加上“子”缀,构成三音节的形式,在南陵话中十分普遍。
(二)时间名词多加“朝(zhao)”缀和“咯(ke)”缀
今朝(今天)明朝(明天)后朝(后天)万后朝(大后天)
昨咯(昨天)前咯(前天)向前咯(大前天)
南陵话中表示在今天或今天以后,加“朝”缀;表示昨天或昨天以前,加“咯”缀。
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统一用“x天”来表示。
这也体现南陵话在时间名词表达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动态表示法
南陵话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在语法上只体现“态”,不体现“时”。
但南陵话在“态”的表达方式上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一)动词+咯(ke),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
a.我看咯三遍。
b.电灯亮咯。
c.我忘失咯。
a句表示,我已经看了三遍,动作已经发生。
b句表示电灯是亮着的,可能之前没亮,现在是亮的状态。
c句表示,我忘记了某事,忘记这一动作已经发生。
(二)动词+咯(ke),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进行,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着”。
a.她讲咯讲咯讲笑起来咯。
b.小伢听咯听咯困着咯。
c.小王歪咯头看日出。
a句和b句中前两个“咯”表示动作的持续,后一个“咯”表示动作的完成。
(三)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的“在”位置灵活,可以位于动词前,可以位于动词后,也可以同时位于动词前和动词后。
A B C
小王吃饭在。
小王在困觉在。
我在吃饭呐。
他看电视在。
小王在看电视在。
他在发呆呢。
外头落雨在。
他在忙之在。
你在搞什么?
A组例句“在”位于动词之后;B组例句中有两个“在”,一个位于动词之前,一个位于动词之后;C组例句“在”位于动词之前。
“在+动词”和“动词+在”,那种语序是最早出现的,暂时还不清楚,我们可以通过古文献资料进行考证。
但有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在+动词+在”这种形式是前面两种语序的过渡阶段。
在同一方言中,一种语序的三种演变过程能够共时出现,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
(四)“紧咯”+动词,表示动作的持续。
“紧咯”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直在”。
a.你紧咯看,有什么意思?
b.你紧咯搞,咯累啊?
c.别紧咯写,歇一下子。
“紧咯”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表示动作一直在持续,没有间歇。
一般用于禁止语气的祈使句中,表示对某人一直持续某件事的否定或不赞成。
三.形容词的生动式
形容词的生动式有构词和构形两种方式。
构词上主要是偏正式,构形上主要是重叠式。
南陵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式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AXX式
油拉拉扣巴巴懒厌厌轻丝丝
粗壮壮阔达达亮堂堂嫩蓬蓬
AXX式中后两个语素一般没有实际的语义内涵,它们重叠在一起与前面单音节形容词组合,增强该形容词的形象性。
(二)XA式和XAXA式
XAXA式是XA式的重叠形式,它们具有共现性。
这两种形式在增强词的形象性有极强的表现力,请看下列表格:
在南陵话中,多使用XA式和XAXA式,极大地增强了形容词的表现力。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这些形容词大多只能用一些程度副词,如“非常”,“很”,“十分”来修饰。
(三)A不拉几式
瘦不拉几扁不拉几破不拉几软不拉几黄不拉几
酸不拉几涩不拉几甜不拉几苦不拉几淡不拉几
A不拉几式,即可以增强词的生动性,又可以表达贬义的感情色彩。
四.约数的几种表现方式
(一)“数/量+把”式。
表示接近“一”还没到达“一”的范围。
百把(人)千把(块)尺把(长)斤把(重)
(二)“数/量+把+数/量”式。
表示约数,在“一”上下或左右。
百把百(人)千把千(块)尺把尺(长)斤把斤(重)
(三)“数/量+把+两+数/量”式。
表示大于“一”小于“二”的范围。
百把两百(人)尺把尺两(长)斤把斤两(重)趟把两趟
五.“家去”和“家来”的特殊使用。
(一)语义上。
在南陵话中,表示“回家”这一概念,分为两个词,一个是“家去”,另一个就是“家来”。
“家去”,表示说话者和家是两个方向,听话者在说话者的方向,向家的方向赶过去。
例句:“小家伙,快家去吧!天黑之喽”。
“家来”,表示说话者和家是同一个方向,说话者让听话者往家的方向赶过来。
例句:“冬冬,快家来,吃饭喽!”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往家的方向去”和“往家的方向来”是不区分的,统一用“回家”一个词来表示。
(二)语法上
“家去”和“家来”在构词法上,是按照“名词(家)+动词(去/来)”这一结构组合而来的。
这与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典型结构是相反的。
在南陵话中,一般情况下,动词和名词的组合中,都是遵循动词在前,名词在后的顺序。
例如会说“吃饭”“困觉”“看书”,而不会说“饭吃”“觉困”“书看”。
可见“名词+动词”这一结构在使用上是有限制的。
这种结构应该是在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但由于“家去”和“家来”是两个日常词汇,有较高的使用率,通过代代相传,这种稀有的“名+动”结构在这两个词汇中被保存下来。
六.“把”字的用法
在南陵话中,“把”字可以构成两种句式。
A B
把衣服包起来把我一本书
把衣服洗干净把我五块钱
把鞋子穿上小妹把婆家了
A组例句中,“把”是介词,表达的是处置义,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用法一致;B组例句中,“把”是动词,相当于“给”。
例句中的“把我一本书”,意
思是“给我一本书”,这里的“给”,到底是“送给”,“借给”还是“拿给”,要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定;“把我五块钱”,是“给我五块钱”的意思;“小妹把婆家了”,意思是“姑娘嫁给婆家人了”的意思。
在南陵话中,“把”既可以作为介词,也可以作为动词。
这对于确定现代汉语中“把”词性和词义,有一定的启示。
七.正反问句的表示法
南陵话中多用“可”字句代替正反问句。
例句如下:
你可吃饭啦? (你吃饭没吃饭?)
格些花可香?(这些花香不香?)
你可欢喜看电影? (你喜不喜欢看电影?)
“可+动词/形容词”用来表示动作有没有发生,或者性质状态是不是真实存在。
用这种格式代替了现代汉语中的正反问句,在南陵话中十分普遍。
八.总结
本文从名词多词缀,动态表示法,形容词的生动式,约数的表示法,
“家去”和“家来”的特殊用法,“把”字的用法,正反问句的表示法这七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南陵话在语法上的特点。
主要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进行对比,总结南陵话的语法特点。
但南陵话的语法现象不止上文说提到了,语料的搜集毕竟是有限的,南陵话中的语法现象和特色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徐乃昌,《南陵县志》,黄山书社出版,2007.
2.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