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的生理病理基础
人体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中的气血阴阳为物质基础,以心神为主导。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即五脏化五气,生五志。
《素问·宣明五气》说:“心藏神”,指心主管精神活动的功能,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
《素问·灵兰秘典》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内经》把人的精神活动归属于心。
《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任,有担任、接受的意思,即心有接受外来信息的功能。
人的精神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之一,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心主神明,还包括了大脑的功能。
明代李梃提出心“有血肉之心”,“有神明之心”。
(《医学入门·心》)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提出了“脑为无神之府”的看法。
至清代,认为神藏于脑者,更不乏其人,如汪昂、王清任等皆持此说。
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看,“血肉之心”似指胸中的心脏;而“神明之心”的功能则与大脑的功能相近。
《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
说明心在思维活动中有重要作用。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张介宾在《类经》中提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
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所以说人体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气血阴阳为物质基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既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又主宰人体的情志活动。
《灵枢·本神》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神、魂、魄、意、志,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不同表现,分别归属于五脏。
《素问·宣明五气》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只有五脏的精气和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的精神和情志活动才能正常。
(1)心主血藏神,在志为喜心有推动血液运行,主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作用。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
”《灵枢·平人绝谷》又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说明血与神志活动密切相关。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担任接受外来信息,产生情绪反应作用。
心在志为喜,喜属心情愉快的情绪表现。
正常喜笑,属良性刺激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即适度喜乐,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有利于健康。
但喜乐过度,又可使人致病。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
”所以,心和血是产生喜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2)肝主疏泄,藏血藏魂,在志为怒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流量、疏通全身气机,调节情志的作用。
气机调畅,则情志舒畅,心情开朗。
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可使人心情不舒,郁郁不乐,多愁善虑;若肝气亢奋,则急躁易怒。
肝在志为怒,怒是情绪激动的情志表现,一般属不良刺激引起,“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素问·举痛论》)或见突然眩晕、昏厥等。
《古今医统大全·怒候》说:“怒为肝木太过”。
“怒伤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藏血,血舍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灵枢·本神》)。
“魂者,神之别灵也。
”(《太素·卷六》注)汪昂曰:“魂属阳,肝藏魂,人之知觉属焉。
”“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
”(《灵枢·本神》)《类经·三卷》第九注:“魂伤则为狂为忘,而不精明。
”指神志妄乱,行无常轨。
故肝气上逆,是产生怒情志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应当指出,若遇有可怒之事而适度怒之,又为“情之正”,属生理性质的反应,不会使人致病。
(3)脾主运化,藏意,在志为思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气,是气血生化之源。
水谷精气与神有密切的关系,神由先天之精生成,但必赖于后天之精的滋养。
《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脾气健旺,水谷之精气充足,则神旺。
《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营舍意”。
意,是意识、回忆,是神活动的产物。
脾“在志为思”,思是思虑、思考。
《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类经·藏象类》注释说:“因志而存变,谓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
”因此,思是正常的思维活动。
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可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而致气结为病。
《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思伤脾”。
所以,脾及其化生的水谷精气,是产生思情志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4)肺主气藏魄,在志为忧(悲)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通过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助心行血。
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机体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灵枢·本神》说:“肺藏气,气舍魄”,“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类经·三卷》第九注:“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而魄壮。
”魄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手足的动作和新生儿吸乳动作等。
肺在志为忧,忧、悲同属肺志。
忧是愁苦忧虑,悲是悲哀的情绪表现。
悲、忧是人体接受外界某些不良刺激而发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悲多由外来可引起伤心哀痛的事物刺激引起;忧是发愁、过虑,是对某种不良刺激因素先有所了解,因而表现为忧心忡忡。
一般来说,悲自外来,忧自内发。
二者虽略有不同,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体相同的,故悲和忧同属肺志。
悲、忧动于心而肺应。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即悲伤过度,可以使肺气耗伤。
此外,神气不足,也可以致悲。
《灵枢·本神》说:“神有余则笑,不足则悲。
”故肺和心是产生悲、忧情志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5)肾藏精、藏志,在志为恐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汇聚而成。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
”《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说明古代医家,已认识到视觉与听觉等感官皆与脑有关。
《医林改错·脑髓说》说:“灵机记性在脑”,“两耳通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鼻通脑,所闻香嗅归于脑”,小儿“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
”
可见王氏已把记忆、言语及视、听、嗅等感觉功能归属于脑。
中医藏象学说把神归属五脏所藏,而以心为主宰,心是主持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情志活动的。
肾藏志,《灵枢·本神》说:“肾藏精,精舍志。
”“意之所存谓之志。
”志是意识和经验的存记,是神明活动的产物。
肾在志为恐。
恐是害怕、畏惧,是人体对某些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
恐与惊相似,同属肾志。
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
俗称胆怯。
《医述·惊恐怔忡》哲言引李东垣说:“有触而心动曰惊。
”又引《赤水玄珠》说:“子和云:惊者为自不知,恐者为自知故也。
盖惊者闻响即惊,恐者心中恍恍然自知,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须人伴侣,或夜须灯照者是也。
脏腑之恐有四:一日肾,《经》云:肾,在志为恐。
又云:精气并于肾则恐。
二日肝胆,《经》云:肝藏血,血不足则恐。
戴人曰: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
盖肝胆实则怒而勇敢,肝胆虚则善恐而不敢也。
三曰胃,《经》云:胃为恐。
四曰心,《经》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
”《杂病源流犀烛,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亦说:“恐者,心肾肝胃病也。
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火伤水也。
胃属土,肾属水,土邪伤水则为恐。
肝者肾之子,水强则胆壮,水虚则血虚,故易恐。
而恐者,又肾之情志。
故心、肝、胃之经,皆有恐病,其原莫不由于肾也,此则《内经》之旨也。
”故肾、心、肝、胆、胃均是产生恐的生理和病理基础,尤其是心、肾,凡可引起恐惧的刺激,作用于心而肾应,产生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