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大洲和大洋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
投入率达95%5、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
学生不易看懂分清。
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
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能从图形的局部延伸到整体,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一)地球?水球?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地球仪与地图是教学资源,也是学习媒体。
利用学习媒体进行学习,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优质高校的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自主阅读,举例说明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概念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学生活动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情况。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古人云: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
(3)、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4、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5、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分界线(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新的问题,优化教学情景,如抢答、辩论等,促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情境场,给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兴趣,为学生下节课迁移知识与情景做好准备。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地球?水球?(二)、世界海陆分布1、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三)、七大洲和四大洋1、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3、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六、练习与拓展选题选择题1、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B、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2、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A、太平洋、印度洋B、大西洋、北冰洋C、太平洋、大西洋D、大西洋、印度洋3、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A、亚洲、非洲B、北美洲、亚洲C、南极洲、亚洲D、南美洲、欧洲探究活动1、周末到书店看相关书籍,有经济能力的可购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地理书籍,并学会整理与己有关的资料2、整理有关的资料后,下结课在全班展开讨论与交流,彼此互补短长、相得益彰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1、本课从知识点来看,难度不是太大,且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已在生活中或各种媒体中有了一点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系统地学习新知识。
2、学过程中,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表现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并在课外拓展知识,锻炼自学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镜头一:初一年级地理课堂刚刚升入中学,初一的小朋友对中学环境、课本、老师充满新鲜感,他们在地理课堂里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
虽然他们愿意张嘴,但回答问题的语言明显幼稚,缺乏地理逻辑支撑。
镜头二:初二年级地理课堂经过一学年的地理学习,初二学生有了一定地理知识、技能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
所以他们参与地理课堂的积极性不够。
中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1、备教材但不知道备学生,没有结合我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设计问题难度过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望而却步,尝不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设计问题不够具体,不能从回答者实际出发,造成问题模糊,学生不知从何答起。
3、教学方法死板,不能结合课堂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二、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1、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尊心逐渐增强,害怕出错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
2、懒惰心理,不愿多事。
3、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当然要做必要的反思和改进。
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现代社会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一、来点“混搭”又何妨——让学生想说话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当学生被“引入彀中”,怀疑、困惑、焦虑等心理状态会驱使学生更积极地思考,为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孩子们肯定有话说了……【课堂案例2】祖国的首都——北京在分析北京的地形特征时,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怎样找到一个突破口,让学生学得有劲,掌握得印象深刻呢?通阅教材之际,我看到了”北京的旧城“示意图,“内九外七”布局的城门在封建王朝时期应该有特定的功用。
上网一查,果不其然:运木料的车走东直门;粮车走朝阳门;酒车走崇文门;煤车走阜成门;水车走西直门;军队出城走安定门;得胜回朝走德胜门……一点历史知识,顿时让我有了灵感,先人的活动与北京周边的地形和物产有紧密的联系。
当我把这些信息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究北京皇城内城门的功用和北方地区地形区及物产的关系时,明显感觉久远神秘的历史过往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的知识面在拓展,求知欲望被撩动,很多学生下意识地翻阅地图寻找答案,孩子们当然会“不虚此行”,有人一拍桌子,失声叫道:“原来如此”!有人“揭图而起”:“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有人甚至一手摁住同学,阻止他起立回答,自己却一跃而起……一个偶然间想到的情境设计,刺激了学生肾上腺激素的分泌。
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他们有的出口成章,有的语无伦次,有的词不达意。
这些都不要紧,想说、敢说、爱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高大上的“央视范”——让学生能说话在地理教学中以开放性问题为载体创设情境,答案不唯一,需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究。
在此过程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在主观上有了较大的自由度,也给更多学生更多的说话机会。
【课堂案例3】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与旅游为了了解“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本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助体验式服务。
上课前教师剪辑了一段有江南水乡音乐背景的视频资料。
资料分三部分:水乡之美、古镇之美、人文之美,既有优美的音乐,又有诗情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