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十中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平原的描述。

2.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提问:等高线是怎么绘
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
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教师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3.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
讨论: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
不同类型的地形。

总结:等高线越密集,表示的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
表示的坡度越平缓。

4.练习课本图上的问题:在一山脚下登上山顶从A处上山
容易还是B处上山容易?(提示根据上面的总结回答)
5.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
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
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颜色越浓表示的坡度越大,一般绿色表示的是平原,黄色
表示的是高原或山地,并且黄色的程度越浓表示的山地海拔越

6.五种等高线图: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7.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
样的地图?
8.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
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
境状况的信息?(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
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
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绘制一幅
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图例及其他要素。

签阅课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

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
示方向。

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
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图例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
和数字。

内容简略
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
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
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
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
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2.地形图的判读
(1)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

X①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测
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与等深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
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
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

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坡度缓。

③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1)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或小),表示的内容(详或略)。

(2)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或小),表示的内容(详或略)。

三、巩固提高
见配套练习册。

四、课后作业:
记忆巩固想关知识点。

签阅课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拇指的位置――是按在了陆地上还是按在了海洋上,另一位同学统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次数,并计算出海洋、陆地各占的比例。

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承转】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陆地占全球面积的29%。

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为学生的奇思异想加油。


根据人们的计算,我们知道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按这个比例来说,地球其实应该叫作“水球”,对吗?那为什么我们还叫它地球呢?
总结:由于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占29%),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所以可以将地球改叫为“水球”;称它为地球是因: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叫“地球”。

依次展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知道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板书: 2.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师: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则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
过渡: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

我们也经常听到大洲、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众多的称谓,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接着展示自已绘制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峡”图以及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两图上均标有注注记。

(让学生从图上自学“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地理名词的意义。

)依次点击画面上的大洲、半岛、岛屿、海峡、海洋等地理名词便会进入相应的地图以及各地理名词的解释,直到再次出现“世界海陆分布图”
师: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9.展示世界七大洲的面积比较图
板书:二、七大洲、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
..洲
..洲欧.洲大洋
..洲南极
面积从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
3.归纳板书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师: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
下吗?
(老师指导学生在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查找红海和地中海。


对照“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看看红海和地中海分别在
哪两个板块之间,并观察这些板块上交界地带的箭头,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
去思考红海和地中海将来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结论: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
不同(相背),使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于是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
扩大,红海也就在不断地扩张。

师问: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至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
高?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学生:读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共同分析,作出解释。

(老师指导学生从“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上观察
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的推挤方向(相对)。


图2.2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并结合上节课活动2:观察课本P
44
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演示,按A-D的顺序认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到
高山的整个过程。

(老师指导学生推挤课本,体会珠穆朗玛峰还在继续长高。


【完成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配套练习中的习题。

【板书设计】
签阅课后
反思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