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1、使用教材是经教育部2012年审定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2、七年级109班共有学生人。

二、教学目标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4、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册地理教学内容,是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共五大章内容,其中第二章、第四章是重难点,第三、五章是难点。

四、教学对象分析:本期所教学生,均系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

五、教学时间安排:本册教材共17节内容,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第一章:3课时第二章:6课时第三章:5课时第四章:8课时第五章:3课时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知识就存在、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明白学习地理的意义。

2、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还存在许许多多未解的地理之谜。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㈠、解开地理之谜1、学生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知道这些问题都属于地理之谜。

只有学习了地理知识,就能解答这些问题。

2、学生思考: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材料:“地理”一词的来源。

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等。

㈡、地理和日常生活1、学生阅读教材第三页的图一和图二,讨论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滑雪:在有冰雪的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上才可进行;2、小结:可见,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㈢、地理与生产建设1、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讨论:①、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②、假如有一片森林,要建一个家具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还是靠近城镇。

原因是什么?③、学生阅读“荷兰的风车”了解荷兰人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

㈣、地理与风土人情1、学生阅读教材第五页的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

小结: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五彩缤纷。

2、学生阅读“阿拉伯人传统服装与地理环境”——服饰的地域性。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第二节教学目标:1、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识记一些常用的图例。

2、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大小、计算公式2、在地图上判断分向、常见的图例教学难点:1、比例尺大小的判断2、比例尺的选择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㈠、学会使用地图学生阅读课文第7页的图,教师小结: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都是按一定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现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使用地图,首先要学会在地图上辩方向。

1、方向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提问:①、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如何确认方向?应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活动题。

2、比例尺我们怎样学地理(1课时)【篇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与同学们谈地理知识教学点: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

2)怎样学好地理?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

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过程:新课学习阶段: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第二课时——“地球和地球仪”【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四、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地球和地球仪”【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五、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