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11 古诗二首
主备人:柳瑞平封晓伟从备人:五年级语文教师
教材分析:
《渭城曲》和《别董大》两首古诗,从内容和情感上讲都属于“送别诗”或“赠别诗”。

《渭城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因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又名《阳关曲》。

诗的前二句紧紧抓住富有特点和代表性的景物来写,展现了一幅清新明朗、和谐悦目的画面。

这里非单纯的景物描写,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景物。

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寓意依依惜别的挚情。

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别董大》诗的前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纯用白描手法。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

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

伴随着纷纷飘扬的雪花。

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

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

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

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

但是,高适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

他以理驭情,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中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被天下传
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

这首诗之所以卓越,之所以能为志士增色,是因为作者“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以气质自高”。

正是因为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所以他才能把临别赠言说得如此贴切入微,坚定不移,朴实无华,感人至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渭”、“浥”、“君”、“曛”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从景入情,学习鉴赏送别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唐诗的语言特色,读中悟情,理解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通过学习唐诗,了解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难点分析:
诗词的用词高度凝练,教师课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品词析句,在同学的交流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通过学生自
己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教师适时点拨,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强化朗读,以理解促朗读,以朗读促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唐诗的语言特色,读中悟情,理解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领悟诗中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一)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出示课件导入:学习两首送别诗《渭城曲》、《别董大》。

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

(三)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学古诗,知诗人。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一)解诗题,知作者
1.从课题入手学习古诗。

出示课件
解题:《渭城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介绍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及他的诗作成就。

2.默读古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出示课件
3.教师范读,出示朗读节奏课件。

(二)抓字眼,明诗意
1. 自学: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

2.小组合作:在学习和交流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3.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

渭城朝雨浥轻尘,出示课件。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出示课件
客舍:旅店。

柳色:柳象征离别。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结:这一句诗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出示课件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示课件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三)多诵读,悟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整体内容。

1.从诗中,你看见了什么?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2.从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清新明丽的自然风景图,后两句抒发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四)学古诗,知诗人
1.诗人王维介绍: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2.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王维的古诗。

三、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朗诵诗歌。

2.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

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

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然后互相说一说,再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渭城曲》,复习该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的古诗《别董大》,看看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渭城曲》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二、研读深入,品评感悟
(一)品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赛读)
3、(出示课件)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板书:愁)。

5、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象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还为什么而愁?
6、此刻我们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
(二)品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师: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再难遇到这样的知己。

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
介绍董庭兰。

4、你觉得董大的琴艺怎样?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点什么?
5、此时,你就是董大,听完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

你觉得现在这首诗该怎样读?
自己练一练。

2.配乐指名读。

齐读
3.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4.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诗
1.关于送别主题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你能试着背诵一首吗?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