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基于圆形标志点的全自动相机标定方法
基于圆形标志点的全自动相机标定方法
最后剩余的椭圆记为臣,B就是椭圆I;
3)计算椭网E,和E:连线的中点O,记过点O和椭 圆如圆心的直线为£州,则E。和E:中离直线L。。较近的 就是椭圆Ⅳ,不失一般性,假设E。被判为椭圆Ⅳ,则E 为椭圆V。
4)设过椭网Ⅳ和I的圆心的直线为£m。,当观察者 沿着直线L…从椭圆Ⅳ向椭圆I行进时(以后凡是涉及 到点与直线的位置判断时,观察者总是从商线的第1个 下标点走向第2个下标点),如果色位于观察者左边的
万方数据
第2期
夏f■波等:基于圆形标志点的全自动相机标定方法
大,很容易造成误匹配。 典型的计算机用户只是偶尔使用一下视觉任务,一
般不愿意投资昂贵的设备。冈此,灵活、稳定和廉价是非 常藿要的。为此,本文在圆点模式的基础上,增设了5个 大阅作为方位网,设计出一种新的嘲型标定模式。经过 陶像闽值化和椭嘲检测等前处理后,提出r存圆型标定 模式下的标志点自动检测和旺配算法,并集成现有的相 机内外参数计算方法,最终实现相机的全自动标定。 2标定系统概述
Key words:camera calibration;circular marker;automatic matching;computer vision
1引
言
相机标定是计算机视觉研究的基础,在三维重建与 目标跟踪定位方面具有莺要的应用。在高精度的视觉任 务中,一般都采用标定板进行相机内参数标定。标定板 上布有规则的控制点,它们的坐标事先已知,定位误差通 常在斗级。自从Tsai…和Zhang嵋。的经典论文相继问世 以来,相机标定已被认为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但是, 现有的标定算法通常都假设不同图像之间标志点的对应 关系已经确定,重点研究如何精确地计算内外参数一1。 而标志点间的I瓦.fld问题长期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
设过椭噱1 m和Ⅱ的圆心的直线为Lm∽设9为直线 ‰,。与LIv.。之11;IJ的央角(从‰.II到LIv.。为逆时针,驴为 正)。
1)p>900,如图4(a)所示。根据椭圆Ⅱ和I,计 算巳中位于直线L儿,左侧且离“,最远的点,即为A点。 同理,可以确定口、C、D。计算P。中距离直线厶.。最近 的J7、r,个点,并按离直线A点的距离从小到大的顺序排 列,这Ⅳ。个点正好对应着标定板中的左起第l列。计算 P。中离直线‰.。最近的M个点,并按离直线L.。的距 离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把排序后的Ⅳ。个点记为集合 PIII.II。对于P。∈PⅢ.。(k=2,…,札),计算过P。且平行 于乙.。的直线k,求P。中距离乞最近的Ⅳ,个点,设A’ 和占7是这札个点中最远的两个点,且A’离A比B’离A 更近,将这Ⅳ,个点按距离A’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生成 集合只w,那么只∞,正好对应着标定板中的左起第k 列的标志点。更新A=A’,B=B’,开始考察P川。依 次类推,可以实现所有标志点的匹配。
得越规则,P。点就越有可能是标志点。但是,对于某些线
万方数据
370
仪器仪表学报
第3 0卷
性度较好的噪声点,仅靠单个方向的H。很可能造成误
热一=怒小端, 判。因此,定义P。成为标志点的代价函数如下:
C。=min(T,,T2,…,瓦)
(3)
疋=端,瓦=揣川”) ,H.1+Hd
,Hn+Ho
1
3一£(厶。。,£P.。)’14一£(£,.砘,Lp.崩)’
定义集合P怖。中的元素在商线k.。方向的间距规 则度为R。:
网2系统结构
Fig.2 Structure of the proposed system
3圆形标志点的检测
3.1图像预处理 由于标定板通常是黑底白图案,因此采用阈值的办
法就可以把图像中感兴趣的区域从背景中分割出来。本 文基于图像灰度直方网,通过迭代的方式来实现阈值的
3.2标志点检测
首先约定标定板中标志点的编码顺序,如图l所示。
设标定板共有Ⅳ。个标志点,N。=N,×N,,札为沿X轴
方向的标志点列数,Ⅳ.为沿,,轴方向的标志点行数,纵
向间距等于横向间距。设N。j。=rain(N,,N,),对于图1
中的标定板,N。。。=9。在复杂背景下,经过椭圆检测
后,椭跪l集合P中的元素个数ⅣP一般大于等于Ⅳ。,标志
表示取锐角。C。表示P。点的邻域规则分布性。采用式 (3),标志点和噪声的代价函数值通常相差一个数量级 左右,凶此比较容易分离。
求P中所有点的代价函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 列,则排在前面的虬个点即为标志点,记为尸。。
4圆形标志点的匹配
在3.2节,从图像中检测出来的标志点还未与标定 板编码建立起对应关系,为此,利用标定板中5个大圆的 位置信息,提m一种自动的标志点匹配算法。
Y,)向点e(茗。,Y。)行进时,C(戈,Y)在观察者的左方,反 之,C(菇,),)在观察者的右方。
到此,5个大椭圆全被识别m来,并建立起了与标定 板中5个大圆的一一对应关系,接下来将讨论如何利用5 个大圆找出所有标志点的匹配关系。
设标定板左下标志点为A,左上标志点为B,右下标 志点为C,右上标志点为D,如图l所示。我们首先根据 5个已知的椭圆找出标志点A、口、c、D,然后由这4个 标志点确定别的标志点。
本文使用如图1所示的标定板,其参数为:沿x轴方 向的网形标志列数札=1l,沿y轴方向的圆形标志行 数N.=9,纵向和横向间距皆为35 mln,5个大网的直径 皆为20 am,小圆直径皆为10 mm。
图1标志点编码
Fig.1 Encoded markers
整个标定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一一一
自动选择川。阈值分割后的图像一般含有冗余信息,很 难通过常规去噪方法把它们剔出。由于采用了圆形标志 点,经过透视变换后,它在图像中的像为椭圆,因此,可以 币IIJll椭圆检测的方法来滤出罔中明硅的冗余信息。椭圆 检测方法种类繁多,这单直接借用文献[12]的方法。设 P为所有枪测到的椭圆点集合。终椭圆检测后,大量的 冗余信息被去除,但是,一些与标志点的形状大小都非常 相似的椭嘲形K域依然保留r下来。
收稿日期:2007—12
Received Date:2007.12
般都采用手工的方式指定对应关系,使得相机标定依然 是一个耗时而费力的过程。因此,研究可靠而自动的匹 配算法是实现全自动相机标定的关键所在。
标志点的匹配与标定板的模式密切相关。采用自我 识别的标志点可以实现自动匹配。4剖,但是该模式的制作 难度较高,价格偏贵。目前,大多数匹配算法都是针对棋 盘模式的,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M1,但这些算法对噪 声和图像模糊比较敏感。鉴于棋盘模式固有的局限性, 为了确保角点的提取精度,通常要求较高的图像质鼍。 相反,圆型标志点对图像质量要求相对较低。1…,具有较 好的实用价值,但针对这种模式的匹配几乎都是采用纯 手动方式进行的,如果要标定几十幅图像,工作量相当
一% II ‰∑旦之ER一。
式中:弘呻(鼍焉 11,z=1,2,…,Ⅳ豳一2,
reciP(茗)={:Z三: 。设尸心。中距离直线o.,。最远
的点为P,,距离为d(Lp。,办),那么,P舳i。中的元素在
£。h方向的线性间距规则度峨可定义为:
日。=RⅡ·d(L。,乃)
(2)
H。i的值越小,说明PM。中的元素在0棚法与1)类似,不 再赘述。
点榆测的实质就是删除多余的元素,使N,=N。。基于 上面的约定,本文提m了一种基于代价函数的标志点检
测算法。
对于任意的P。∈P,求P中距离Pj最近的4个点q,,
P,与每个qi相连可以形成4条ifi:线L。(,=l,2,3,4)。
对于每条直线£。,计算P巾距离£。。,最近的Ⅳ。。个点 (包括P。和吼本身),记这N。.。个点构成的集合为JP№;。。
则为椭圆Ⅲ,反之为椭圆Ⅱ。假设E,被判为椭圆Ⅲ,则 E.为椭圆Ⅱ。点与直线的方位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方
法判断:设c(算,Y)、s(戈,,Y,)和e(茗。,Ye)为平面上的3
点,c点与直线L。的位置关系判别式为:
F=Y(并。一石,)一茗(Y。一Y。)+x,y,一戈。),,
(4)
如果F>0,表示当观察者沿着直线L。从点s(t,
Fully automatic camera calibration method based on circular markers
Xia Renbo,Liu Weijun,Zhao Jibin,Xu Jinting (Advanced Equipment Research Laboratory,Shenyang Institute ofAutomation。
第30卷第2期 2009年2月
仪器仪 表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nstrument
V01.30 No.2 Feb.2009
基于圆形标志点的全自动相机标定方法
夏仁波,刘伟军,赵吉宾,徐金亭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现代装备研究室沈阳1 10016)
摘要:相机标定是2D图像重建3D测度信息的关键步骤,也是一项耗时的任务,由于标定过程中经常需要人工寻找对应点。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圆形标志点的全自动相机标定方法。首先,在传统圆形标志点模板的基础上增设了5个方位圆。然后提 出了新标定板下图像特征点的自动检测和旺配算法。匹配结果直接作为Zhang的算法的输入,从而计算出相机内外参数,避免 了标定过程的人工干预。最终实验结果显爪r所提方法在不同场景和光照条件下的自动性和正确性。 关键词:相机标定;圆形标志点;自动肛配;计算机视觉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520.2040
设P。。中距离最远的两个点分别为p。和p庀,把P。i。中
的点按距离lp。从近到远的顺序排列,得到如图3中的茗,
(Z=1,2,…,~。。)。
工5舻,)
J:
.●、
工R
n
孽令前≮等… 睾薯≤≤釜!
L pq?
图3 P。点邻域的间距规则度
Fig.3 Interval regularity of the neighborhood of 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