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与教师成长陶继新

读书与教师成长陶继新

读书与教师成长继新今天我想谈一下读书与教师成长,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当今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最有文化的校园这一片土壤,也沾染了这样一种风气。

我之所以说读书是我们的生存的必需,正像我们人需要吃饭、休息等等一样,这是必需的事情。

1.授业解惑——文不在兹唐朝的大散文家愈曾经说过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但人们对“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仅仅说是传授道理,解除疑惑,传授道业。

这还不在它的真正的涵方面,为什么这样说呢?他的“传道”更应该在完善人格方面;“授业解惑”也不单单是一般的授业和解除疑惑,它是带有一种文化升值的文化成长。

因此,我们应当授业解惑;而授业解惑,就应当拥有文化。

2.完善人格——君子求诸己我们老师不仅仅应该是拥有文化者和智慧者,同时还应当是拥有道德人格者,是道德完善者。

完善人格经由什么途径呢?我想有很多途径,读书便是其一。

就说我刚才说的孔子吧。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所以能够治天下,就像后来包括江总书记说的“以德治国”这些有关治理国家的道理在。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论语》当中,他把学习定位定在哪个方面呢?他不单单是学习文化知识,如果从学习文化知识这个层面来说,当然也是一种学习,但是孔子所说的学习更多的是在道德思想方面。

他在谈“学”的时候,是怎么对学习来诠释的呢。

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也就是说,君子吃饭未必太好,太饱,居住也未必太好,但是你要认认真真做事,同时你要像比较有道德的高尚的人看齐。

这样呢,孔子说才算是好学。

当时鲁哀公曾经问过孔子一句话:“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是这样的,“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为好学者也。

”他说有个徒弟叫颜回的非常好学,他的标准是什么,只有六个字“不迁怒, 不贰过”,不迁怒:不把自己的怒气迁怒到别人的身上,不犯同样的第二次错误,这就是好学。

这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习完全在两个层面上。

就是孔子所说的“学”很多在思想道德层面上。

因此,如果我们学圣贤之书,和圣人进行对话的时候,我们也会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我们在读名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感觉。

比如读夏洛特·勃良特的《简爱》,我们从中充分感受到了简爱的那种善良、质朴、坚韧,远远比受上十天,八天的空洞的思想教育要起作用的多。

因此说,从读书中来完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既是文化拥有者,又是道德完善者,读书就显得尤为至关重要。

3.生也有涯——逝者如斯夫读书的时候我们读什么样的书呢?我想必须取法乎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信息载体,可以说比我们十年,二十年前有个很大变化,大家想一下,我们现在不仅有报刊,有图书,而且还有了电影、电视,网络,还有了更多的这方面的一种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那么我们有可能摄取的是最差最不好的信息,或者知识,为什么说“取法乎上”,因为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们就如果取法乎上,才能得中,取法乎中,就能得下。

但是呢,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有可能说取法在下,大家想一下当今的那种三流的小报,包括没有价值的武打和的那种小说,我们读了以后究竟能提高多少文化品位呢?我想不仅不能提高,而且会对你的文化产生一种负面效应,所以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当中,我觉得应该有舍有得,我们舍弃的是那种低层次的文化,我们所摄取的是那种高层次的文化,这种高层次的文化,我想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对我们心灵的震撼,因此呢,我一直主我们读书要有选择,一定要读最高层次的书,因为读最高层次的书可以以一当十,就你读一本,二十本甚至更多的,它不一定达到这种层次,我们的生命只有几十年,最多一百来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的生命无法拉长,但是一旦拥有知识拥有文化后,我们自己拉长了生命。

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们就如果取法乎上,才能得中,取法乎中,就能得下。

1.鱼龙混杂——有舍有得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我想必须取法乎上。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今我们面对的信息载体,可以说比我们十年,二十年前有个很大变化。

大家想一下,现在不仅有报刊,有图书,而且还有了电影、电视,网络,还有了更多的等方面的载体。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那么,我们有可能摄取的是最差最不好的信息或者知识。

2.一以当十——拉长生命高层次的文化阅读,能达到一以当十的效应,所以读书的原则是取法乎上,才得乎其中。

如果我们一味地好奇,读没有太大文化含量的图书,或者一般的小报的话,你即便是读上终生,因为它本身就在下层次上,你也就是在下下层次上徘徊。

如果我们直奔上层的话,就能够以一当十,用一天的所得,抵得上十天甚至更多天的阅读。

这种高效率的阅读,其作用就是拉长了你的生命。

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关注自己的生命实体有多长的问题,但是你真的生命价值、文化价值的大小是大不一样的,我们要拉长的是一种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从生命的意义这个角度看,“取法乎上”的阅读,就能够一以当十。

读书不仅要精而深,而且要广而博,教育以外的文学书、美学书、经济书方面的等都要读。

如果说教育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分支的话,我们不从整个文化来窥观教育,就有可能误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一种彷徨状态,所以要读各种高层次的书。

3.与狼共舞——远虑无忧中国的入世,有人称之为“狼来了”,这形象的比喻揭示出我们的生存状态是处于与狼共舞的时代。

当今是 WTO 时代,我们说与狼共舞,而与狼共舞就应当在与狼共舞当中稳操胜券。

这样呢,就得拥有文化,拥有知识。

所以,我们一定在为师阶段,就认真的读圣贤之书,经典之作。

因为我们如果读一般的知识作品,我们获取的知识太有限。

孔子有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们如果现在仅仅是看到目前我能够胜任教师工作,晚上十年,八年,乃至于更短的时间,就很难能够真正的胜任这个工作。

我强调取法乎上地读书,但是读书怎么读,我是这样考虑的,既有诵,又有读,就是既有背诵,又有阅读。

1.中国经典诵读结合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

“读”也好,“诵”也好,其中都大有学问可讲。

我认为中国的经典应该“诵”“读”结合。

有人说,我们已经成了教师,背诵对于我们,还有多大的价值?其实不然,为什么呢?这种古代的,甚至被大家认为没有价值的学习办法,乃是当今我们学习最有效的一种办法之一。

大家想一下,我们的古人,从开始上学的时候就在摇头晃脑地进行背诵,我们对此进行了鞭挞甚至批判,但是孰不知,他们在最幼小的时候进行背诵,却是给他提供了整个文化成长的奠基工程。

这太重要了。

另外一点呢,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感觉,我们对一些经典的作品,在看了一遍,两遍,三遍乃至更多遍之后,未必能够知道他的要义,但是背诵之后,则是两个天地,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1980年到1983年,我在曲阜师教文学与写作,我当时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呢?我所在的曲阜师和孔庙只有一墙之隔,在半分钟之,就可以踏进孔庙。

孔子和他弟子在孔庙之中,特别是在杏坛之上讲学的情况,但如在耳畔回荡一般。

于是我当时有一个考虑,如何来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如何来学习体现其思想的《论语》呢?于是便学习《论语》。

但是看了一遍之后只是略有了解;再看了一遍之后,还是了解不深;乃至到了教育社工作之后,还是感觉对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没有了解其真义。

2000年,我就采取了一种最原始的办法,就是把《论语》当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起码百分之八十的容进行背诵。

结果背诵之后,感觉孔子太博大精深了。

大家知道,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办教师,第一个把学在官府转到学在私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第一个民办学校的校长。

他和弟子及其他人的对话,形成了一部《论语》。

这部《论语》不仅仅涵盖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而且开启了影响至今的中国儒家文化。

而背诵完《论语》之后,我感觉孔子的哲学思想,已经开始驶入我心灵之中。

对孔子的感知,完全从多元的角度来感知他,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当代的大教育家的思想进行比照,就会有一个特殊的发现。

那就是当代西方最伟大的教育家,许多所谓的创新思想都可以在孔子那里追溯到源头。

也许有人会说,孔子本身不就是一个很守旧的老头吗?其实不然,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经历了2500年之后,依然辉光不减。

为什么这样说呢,实际上很多大思想家的思想都不会因为时间的流失而淡失它的思想光辉。

大家想一下,古代有很多的皇帝、宰相,他在当时可能是名噪一时,但是一旦时代一过,他们进入坟墓,他们的精神生命已经结束了。

但是,像孔子、格拉底、柏拉图等大思想家,休说两千多年,就是再过两千多年、五千多年,在整个宇宙当中,他们的思想依然异常璀璨。

因为他的思想是永恒的,他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但是古代官僚的权势不可能穿越时空,他只能在那个时代。

所以,一旦了解这个以后,感觉孔子博大精深,可以说每一次学习,到现在再一次学习,也感到另有一番感受。

当然不仅是孔子,中国的经典作品,太多,太多。

如果说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的话,那么老子则是道家的创始人。

一部《道德经》只有五千言,就五千个字啊!它和儒家的思想相辉映,成为中国经典文化的特殊美丽。

大家都很崇尚海尔集团的总裁瑞敏,但是孰不知瑞敏把《论语》从头背到尾,《道德经》研究得也非常好。

他在哈佛大学讲学,大家称他是儒商,他整个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它整个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你想一下,老子所说的那些道理多么深奥,但是又是多么有价值,他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真是太棒了!也可以说你把它了解透了之后,然后你再窥观整个世界万象,视角就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绝对是两个境界。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仍有现实意义,“道法自然”出在还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

我主在座的老师学学佛学,特别是《心经》、《金刚经》等经典作品,因为大家不要认为这是迷信。

它是哲学,博大精深。

佛教自从转入中国以后,大家有没有感到它的作用。

佛道的融合,儒道的融合,佛儒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一种文化奇观。

我认为东坡之所以能够在最得意的时候和最失意的时候都能够有一种乐而忘怀的精神,这么一种情怀,实际上就是儒、释、道三家兼行。

所以我想对于中国的经典作品,特别是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作品,我们老师要拿出几年的时间进行背诵,不但背诵,背诵之后还要研究。

比如说《论语》,对它的研究有好多版本,我想最主要的版本要看,但看了以后呢,有不同的诠释,这是正常的,因为它经历了两千多年之后,它的断句都不一样,但是通过研究之后,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孔子在你的心里形成了一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孔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