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物理化学--第10章

大学物理化学--第10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分散系统分类
根据分散相颗粒大小,分散系统可分为三类:
真溶液: d 1nm 胶体系统: 1nm d 1000nm 粗分散系统: d 1000nm
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聚集状态不同,分散系统 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如图所示,在CDFE 的桶内盛溶胶,在某一 截面AB两侧溶胶浓度不 同,C1>C2;可以观察到 胶粒从C1区向C2区迁移 的现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分散相粒子受力情况分析:
一方面是重力场的作用,它力图把粒子拉向容器 的底部,使之发生沉降。
另一方面当沉降作用使底部粒子数密度高于上部 时,由数密度差引起的扩散作用使粒子均匀分布。
第十章 胶体化学(Colloid Chemistry)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分散系统(dispersion system)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 分散系统;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物质 称为分散介质。
分散相总是不连续的,又称为不连续相或内相; 分散介质一般都是连续的,又称为连续相或外相。
返回
2020/8/23
胶体系统 (1nm < d<1000nm)
(1)溶胶: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相 界面,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憎液溶胶)

(2)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以分子形式溶于介质,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是热力学稳定

系统。(亲液溶胶)

(3)缔合胶体:分散相为表面活性分子缔合形 成的胶束,在水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 基 团向里,亲水基团向外,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亲 和性良好,是热力学稳定系统。
对胶体粒子不断撞击的结果,是胶体粒子的热运动。
x
RTt
3Lr
1
2
x : t 时间间隔内粒子的平均位移 r : 粒子半径 T:热力学温度
:分散介质粘度
L:阿伏加德罗常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 胶体粒子的扩散(Diffusion)
扩散是物质由高浓度区域自发向低浓度区域迁 移的过程,扩散的定向推动力是浓度梯度。
将聚集光投射到胶体系统,在与入射光垂直方向 上,可观察到一个发亮的光锥,这就是Tyndall效应。
Tyndall效应可用于鉴别 溶胶与分子溶液。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1. 丁铎尔效应(Tyndall Effect)
光束投射到分散系统上,会发生以下现象: 光的吸收: 入射光频率与分子固有频率相同。 光的反射: 入射光波长小于分散粒子尺寸。 光的散射: 入射光波长大于分散粒子尺寸。 光的透过: 光束与分散系统不发生任何作用。 丁铎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发生光散射而引起的!
4. 溶胶的胶团结构
[例]AgNO3 + KI→KNO3 + AgI↓ (过量的 AgNO3 作稳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胶 体 粒子 {[ AgI]mnAg (n x)NO3 }x xNO3 胶核
胶团
胶粒 胶核 胶团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10.5 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Stern电势:
Stern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电势差;
电动电势ζ: 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电势差。
ζ电势大小反映胶粒带电的程度,ζ电势越高,表 明胶粒带电越多。
一般规定:胶粒带正电ζ>0;胶粒带负电ζ<0。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 双电层( Electric Doublelayer )理论
0
① 聚沉值和聚沉能力:
c1 c2 c3
c1
c
c2
3
x
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称为该电解质的聚沉值。
电解质聚沉值越小,其聚沉能力越大。因此, 将聚沉值的倒数定义为聚沉能力。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溶胶的聚沉-电解质聚沉作用
② Schulze-Hardy价数规则:
③ 感胶离子序(lyotropic series):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 溶胶的聚沉
溶胶中分散相粒子互相聚结,颗粒变大,进而 发生沉淀的现象,称为聚沉。
①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② 高分子化合物的聚沉作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溶胶的聚沉-电解质聚沉作用
•两重性 浓度小→起稳定作用; E 浓度大→引起溶胶聚沉。
电解质对ζ电势的影响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3. 溶胶的电动现象
四种电动现象:
①电泳(胶粒运动,介质静止) 因电而动
②电渗(胶粒静止,介质移动)
③流动电势(介质定向流动) 因动而电
④沉降电势(胶粒定向移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4. 溶胶的胶团结构
① 固体粒子可以从溶液中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而 带电。(胶粒带电的主要原因 )
固体若为离子晶体,它服从法扬斯-帕尼思 (Fajans-Pancth)规则:离子晶体表面对溶胶中能与 晶体中离子生成难溶或电离度很小化合物的那些离 子,具有优先吸附作用。
[例如]用AgNO3与KI溶液反应来制备AgI溶胶: •若AgNO3过量:AgI 胶粒吸附Ag+而带正电; •若KI过量:则AgI 胶粒将吸附I-而带负电。
溶胶中带电固体粒子表面,由于静电引力作用, 必然要吸引等量反离子(与固体粒子带相反电荷的离 子)环绕在固体粒子周围,这样便在固、液两相之间 形成了双电层结构。
① 平板电容器模型 ② 扩散双电层模型 ③ 斯特恩双电层模型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 双电层( Electric Doublelayer )理论
电动现象:
因电而动:溶胶在外电场作用下,固、液两相可 发生相对运动; 因动而电:在外力作用下,迫使溶胶中固、液两 相发生相对运动时,又可产生电势差。
溶胶的电动现象说明溶胶粒子表面带有电荷,这 是溶胶长时间稳定存在的重要原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1.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① 平板电容器模型 ② 扩散双电层模型 ③ Stern 双电层模型
+ 0
扩散层

+ +




+ +
- -

势+ -
+ +



+ +
- -




距离 x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 双电层( Electric Doublelayer )理论
表面电势0:
固体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电势差;
沉降与扩散是两个相反的作用,沉降使粒子浓 集;扩散使粒子在介质中均匀分布。当两作用相近 时达到沉降平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沉降平衡:当悬浮在液体或气 体介质中的固体微粒,受到的 重力与反方向的扩散力相等时 ,各个高度上的微粒的浓度不 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讨论: 电解质对ζ电势的影响
① 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时 ,反离子浓度增加,使扩 散层变薄,ζ电势在数值上 变小。
② 当电解质浓度足够大时(c4), ζ电势降为零,这种状态称为 等电态。此时溶胶不带电, 不会发生电动现象,溶胶极 易聚沉。
0 滑动面
c4 c3 c2 c1
c4 c3 c2 c1 x
电解质中使溶胶发生聚沉的离子,是与胶体粒子 带电符号相反的离子,即反离子。反离子价数愈高, 聚沉能力愈大,这种关系称为价数规则。
例如As2S3溶胶胶粒带负电,起聚沉作用的是电解 质的阳离子:
聚沉能力:AlCl3 > MgCl2 > KCl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溶胶的聚沉-电解质聚沉作用
③ 胶粒布朗运动:
分散相粒子的布朗运动足够强时,能克服重力 场作用而不下沉,称为动力稳定。一般说来,分散 相粒子越小,分散介质粘度越小,布朗运动越强烈 ,溶胶的动力稳定越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溶胶稳定的原因: 1) 胶粒带电 增加胶粒间的排斥作用; 2) 溶剂化作用 形成弹性水化外壳,增加溶胶聚 沉的阻力; 3) Brown运动 使胶粒克服重力影响而不下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1.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② 固体粒子中某些分子在溶液中发生电离,也可导 致固体粒子带电。
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 在pH低时氨基形成-NH3+而带正电; 在pH高时羧基形成-COO-而带负电。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 双电层( Electric Doublelayer )理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憎液溶胶
•高分散性

液 •多相不均匀性

胶 的
•热力学不稳定性


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吉布斯函数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