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姓名:刘一川班级:08级一班学号:200818140119 科目:名记者研究
摘要: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产生,例如网络就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它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网络己成为网络舆论的起源地和集散地,是民意表达和舆论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平台。

但是在这网络舆论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措施的。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论调控
前言
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频发,激起了网络舆论的高度聚合和流动,促进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推动了民意与决策层的积极互动。

但是,频涌的网络舆论中仍存在着不良现象,例如对大多数具有全国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上,如“邓玉娇案”、“周久耕案”、“最牛团长夫人案”“女检察长豪车案”等。

制定与实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舆论调控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媒体及其舆论相关概念
(一)新媒体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除了采用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大容量”、“便携性”、“时效性”、“多媒体”、“超链接”、“全球化”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有这样一些特点,即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和渠道多样化;传播行为更具主动
性、交互性、异步性等。

(二)新媒体的范畴
第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媒体,它是基于数字化,互联的,且内容具有可复制性,传播具有双向互动性。

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包括:博客,网络电视,网络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等。

第二类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兴媒体。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技术的融合,手机成为了最具想象力的新媒体。

手机电视,手机搜索引擎,手机报纸等都是典型的融合媒体形式,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第三类是互联网和手机完美融合的新兴媒体。

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允许使用者通过手机将自己的最新动态或想法用短信,彩信或者视频等形式发到网络上。

局限于互联网的自媒体延伸到随身携带的手机上,借此,个人化传播的信息可以及时便捷地实现社会化共享。

其中,微博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融合最出色的新兴媒体之一。

(三)舆论定义和特征
广义的概念来说舆论是一种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

新闻舆论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形成的舆论。

舆论的特征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既定
的公共意志,符合公众的共同利益。

舆论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情绪化、非理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表达权开始由少数社会精英向普通大众转移,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新闻制作与发布的主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意见。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开始从“集中”走向“分散”,特别是敏感信息一经新媒体发布就会立刻被复制转载,进而得以广泛传播。

以最近比较火热的微博客为例,微博客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备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的特点。

用户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发布微博,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来发布信息,进行实时传播。

这样便捷随性的表达方式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比传统媒体更容易出现非理性的倾向,新媒体环境中海量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毫无意义甚至蓄意不良的“噪音”言论。

(二)网络恶搞,使舆论的性质发生变异。

网络空间的魅力在于,它在消解着很多传统的限制、传统的边界,比如说消解传统媒介的介质,消解过去各种媒介不对称的关系等。

“恶搞”就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而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以颠覆、滑稽、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

近年来,网络恶搞事件层出不穷,“恶搞”之风愈演愈烈,越来越离谱。

“芙蓉姐姐”、
“馒头血案”、“犀利哥”等,从文本到视频,从电视到网络,从流行歌曲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

恶搞事件出笼后,随着网络的快速传播,恶搞事件的始作俑者———“网络推手”们往往能达到各自的目的,而那些被恶搞的对象则成了受害者。

网络恶搞冲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荣辱观,造成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混乱、道德失范,已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

(三)网络谣言现象严重
从目前涌现的诸多案例来看,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网络谣言大多是现实参与型网络谣言。

它们从现实中发端,主题通常是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公共安全、群体关系等问题,牵涉的人口数量也比较大。

如2007年济南特大暴雨事件和2008年胶济铁路撞车事件后,有关方面都对网络谣言传播的责任人进行过追查,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2007年曾经爆出一则“我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的假新闻,不少媒体纷纷转载,并引发社会巨大争议。

但经记者调查,这则假新闻其实是来自两年前的一个网络帖子,也一度被广泛转载。

三、新媒体环境下舆论调控对策
(一)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
传媒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公众媒介素养,引导公众对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和判断。

很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等早将媒介教育纳入正
规教育体系,而我国媒介素养培养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传媒业的发展速度。

首先,媒体应帮助公众正确、理性地看待客观事物,培养责任心和批判能力。

其次,为受众补充相关的专门知识,包括传媒信息采集与制作、区分传媒的公益性和商业性等。

最后,加强我国媒介素养方面的社会组织建设。

(二)加强网络的立法与监督机
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立法和健全法律法规,构建网络舆论监督环境,网络立法是为了规范网络行为,为大众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而不是限制其发展。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我国现有网络文化管理立法多是停留在宏观层面,处理现实问题时覆盖面不够,实际操作中只能援引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延伸解释和处理。

一些诸如网络舆论监督导致的信息安全、垃圾信息等方面的问题缺乏专项法律。

(三)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
建立智能化安全系统,主动将不良信息拒之于新媒体空间之外,特别是对黑客攻击与病毒的入侵起到了拦截作用,为保护新媒体信息安全起到了屏障作用。

可以使用分级过滤软件将新媒体空间内的不良信息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可人为设置过滤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信息就不被显示。

参考文献:[1]刘昊.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2]李旭.浅说网络新闻发展的不足.新闻传播[J].2003.1.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2.
[4]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J].国际新闻界.2009.(8) .
[5]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著.舆论学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社.2009 .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
姓名:刘一川
班级:08级(1)班
学号:2008181401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