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劳动经济学绪论课程目录一、作为一门学科的劳动经济学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2、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三个因素二、“新”、“旧”劳动经济学1、新古典学派2、制度学派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选择理论分析法2、实证分析法3、规范分析法四、劳动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剖析一、作为一门学科的劳动经济学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劳动力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产性资源,研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货币工资在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分配,就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因此,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枝,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未来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
2,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国民收入中的绝大部分由劳动要素占有劳动的唯一特性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对于砖的出售者而言,对于出售的砖是被用来建宫殿或是下水道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对于劳动的出售者而言,谁从事既定的困难任务是大有关系的。
”某个近期的观察者声称:“劳动市场是一个丰富而繁杂的场所,当一个劳动者接受一项工作时,他希望赚到钱,但也关心工资增长率、福利、风险水平、退休条例、退休金、升迁和解雇的规定、资历权和冤情申诉。
接着劳动者必须放弃一些时间,但也要求他提高其技能,训练其他劳动者,提供劳动和主意。
在如何支配其时间问题上顺从于授权监督者。
”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三个因素西方学者的大体一致看法是,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在三种力量(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它们决定了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最终结果。
这三种因素分别是: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1)市场性因素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供求对比状况所决定的劳动资源配置及其价格。
虽然有许多非经济性的因素影响劳动力的价格和配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以供求为核心的市场因素的交织作用是决定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最主要的因素。
(2)制度性因素指,工会、政府和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工资和劳动力配置的影响。
制度性因素对于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影响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第一,制度性因素可以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成许多联系松散而大小不同的次级市场。
这使得市场供求因素在决定工资和就业量方面的作用有所缩小。
由于不同的市场可能具有不同的交易规则和调控手段,使得劳动力在各个市场之间的流动受到阻碍,因而缩小了市场供求因素起作用的范围。
这些制度性因素所形成的交易规则和调控手段,分别体现在企业的人事管理政策、劳工合同以及政府的有关立法等方面。
第二,制度性因素可以独立的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
在买卖双方为数众多的古典型劳动力市场上,作为市场组成部分的雇主和劳动者,很难单方面影响现行的工资水平。
但是,当大型股份公司、强有力的工会组织以及政府诸多的调控法规出现后,劳动力市场上的情形便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制度性因素都能独立影响工资水平,从而限制了以供求为核心的市场性因素的影响作用。
(3)社会性因素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这些重要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
社会性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因素影响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选择范围和流动方向,从而影响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
第二,社会性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工资率,从而影响收入的决定。
这种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对性。
在有些条件下,社会性因素是独立于市场供求因素之外来决定工资水平,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它又通过市场性因素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对于形成劳动力市场的结果都发挥了某种程度的作用。
然而,对于哪一种因素起了主导性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引起特定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围绕这些分歧,在劳动经济学的思想史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流派,这两个流派的思想发展构成了当前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他们是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
二、“新”、“旧”劳动经济学1,新古典学派强调市场性供求的竞争作用是形成劳动市场运行结果的主要因素。
(1)思想渊源。
(马歇尔,皮古,希克斯,道格拉斯,邓洛普,罗斯,刘易斯、舒尔茨和贝克尔)来源于马歇尔的思想。
马歇尔把劳动问题的研究最终纳入到了竞争的市场供求的框架中。
继马歇尔之后,皮古、希克斯和保罗•道格拉斯在20世纪进一步把新古典的劳动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皮古的著作促进了劳动问题与经济原则的更加系统的结合,希克斯则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劳动需求和供给的理论概念,道格拉斯则运用实际统计数据使这些理论概念得到验证。
20世纪40年代,劳动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关于工会在工资决定机制中的作用。
邓洛普和罗斯都对工会所追求的工资政策进行了细致的经济学分析。
邓洛普将工会视为经济理论中一个组织,利用理性决策者模型对之进行分析。
罗斯认为不能将工会视为一个经济组织,工会是一个政治组织。
60年代,刘易斯对工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市场运行结果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贡献在于重新指明了劳动经济学向分析和定量的角度发展的方向。
他把经济理论和计量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市场/非市场活动的时间配置、劳动力配置以及劳动力的补偿问题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舒尔茨和贝克尔在劳动经济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们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的研究重点是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
他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五种主要形式:健康设施和服务;企业的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教育;劳动者的迁移。
贝克尔的主要贡献是,他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一般意义上的分析,同时他还在时间分配和家庭生产方面对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发展。
此外,他还对高等教育所带来的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2)理论框架为了强调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把经济运行中的其他非市场性因素的影响抽去,或视为事先给定的。
这些非市场性因素包括:法律、企业制度、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产权和财富分配、偏好模式等。
认为这些方面不属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劳动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主要由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部分组成。
理论之一就是关于人类行为的本质。
关于人类的行为模式,新古典理论提出了几个简单但非常重要的基本假设,即所谓的理性行为者模型。
假设1:人类在面临约束下具有最大化其利益的行为。
假设2:人类具有进行理性选择的认识能力。
假设3:人们都是个人主义者,不受他人的影响。
理论之二是关于市场的本质和市场运行。
认为劳动市场虽然有其特点,但分析产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某些理论模型或手段也同样适用于劳动市场。
此外,通常假设:劳动市场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很容易进入和退出市场。
这些假定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保证了需求和供给的力量能够决定一个稳定的均衡,非人格化的市场性因素成为工资的主要决定者和劳动力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市场的运行结果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方法论除了理论框架之外,新古典理论的方法论也颇令人注目。
所谓方法论是经济学家寻求解释现实经济行为的方法和程序。
新古典理论方法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经常从可检验的一般假设条件出发,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推断某些理论上的预测。
推理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断过程,归纳法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第二个特点是主要运用边际决策规则。
假定个人目标是使利润或效用最大化,故新古典理论所遵循的一条黄金法则是:只要边际效用或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则继续从事某种活动就是有利可图的;当边际效用或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该项活动就会处于最优状态。
2,制度学派根据多夫门(Joseph Dorfman)的观点,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有三个,他们是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康芒斯(John Commons)和米契尔(Wesley Mitchell)。
(1)思想渊源。
制度学派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大体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康芒斯为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康芒斯在威斯康星大学的追随者所形成的威斯康星学派。
他们主要侧重于劳工运动的历史研究,并对当时的劳工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
认为将市场作为唯一调节机制的分析框架对于劳动问题的研究是不恰当的。
因此,他们试图在经济理论中并入其他制度的管理,以对市场分析进行补充。
用理查德莱斯特的话说:“市场的力量被软化、限制、甚至被社会极其他非经济因素所替代。
” 因此利用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来解释市场运行的结果是制度主义的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在20世纪的40年代至50年代,通常称为新制度学派。
以John Dunlop,Lloyd Reyndds,Clark kerr,Arhtur Ross 和Richard Lester等为代表人物。
这一时期的制度主义者更侧重于研究劳动市场实际如何运行的理论和实践。
其研究的结果使他们坚信,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工资和就业水平的形成机制与劳动市场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这一阶段的制度主义理论被称为“二元的”或“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
该理论强调工会和公司政策以及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如何把各个劳动力市场分割开来,从而阻碍了市场竞争性因素的作用范围。
第四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研究仍继承了前三个时期的“旧”制度主义传统,在Oliver Williamson的领导下,“新制度”经济学派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把旧制度学派的有限理性和新古典的竞争效率最大化的方法融合起来,以解释劳动市场的制度性特征,例如内部劳动市场的存在和自由雇佣政策。
(2)理论框架。
其理论基础之一是人类行为的适度模型。
制度经济学家都拒绝接受新古典学派的理性行为人模型,他们以另一种称为“满足”的行为动机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满足”意味着行为人追求某一目标时,只要达到其最低可接受程度或满足水平就可以了,而不是像新古典理论所认为的要达到最佳的结果。
那些“满足”的人们把满足的结果视为很好的,即使这一结果不是最优的。
制度主义者也认为人们的抉择并不像新古典学派的理性行为人模型所假设的那样有理性,那样自始自终的连贯一致。
他们认为,人的智力水平有限,难以吸收和消化大量的信息,因而难以通过复杂的计算以实现最优选择。
这是理性选择假设存在的最大问题。
最后,制度主义者也对新古典学派关于偏好的独立性假设持有两点不同的看法。
第一,人们的偏好并不是独立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行动会对其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或偏好产生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