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语文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
教学课时:155课时
设计者:
背景
经过了三年的语文学习,学生自主识字能力、自主阅读能力、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增强。
多数学生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些学生作文能力强,写作时洋洋洒洒,把作文作为一种乐趣,但也有个别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缺乏表达技巧,不能把平时读书积累到的优美词句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因此本学期教学中要继续强调自主学习,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自读自悟的能力。
同时,结合学校的研究主题,着力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目标
(一)在识字、写字方面,新增认识200字,会写200字,累计会认2400字,会写1800字。
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和句子含义,并学会运用文中语句。
(二)在实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的同事,加强默读的训练。
指导学生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内容”、“入情入境地读书”等多种方法,加强朗读训练。
(三)在阅读理解与积累中,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四)注重培养习作的兴趣,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指导学生学习写简短的书信。
在习作以后的交流与展示中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内容
实施
(一)课程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课内资源利用单元导语、连接语、泡泡语、课后习题、教材后附有的八篇选读课文。
3.课外资源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教学挂图、同步阅读、教学录音带、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教师用、学生用)、同步练习、课外读物:《格林童话》、《昆虫记》、《爱的教育》和推荐读物。
(二)教/学活动
1.识字与写字:自主学习200个随文要认的字,会正确书写200个生字。
注意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生字。
会写的字用识字规律认记。
2.阅读理解:18篇精读课文学习时要根据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通过朗读、默读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背诵文中喜欢的部分。
利用课后练习加强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
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来学习课文。
14篇略读课文学习时先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明确阅读的要求,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从内容和表达方法两方面讨论、交流学习课文。
3.四次小练笔:分别是“与课文人物对话”、“记一次游览活动”、“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记录父母有关科技变化的谈话”,这些以自主练习为主,可以随堂练习。
同时,结合第二组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活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与准确生动记录的能力。
4.习作:教材中在习作的类型上,兼顾了写实和写想象。
安排的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对于写实的习作,要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
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
对于写想象的习作,则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5.口语交际:四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式交流。
有的以交流为主,如,交流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以讨论为主,如,讨论如何保护文物;有的要模拟生活情境练习交际,如,感谢和安慰;有的带有比赛游戏的性质,如,看图比眼力;还有的是讲故事、演短剧,如,第三组的讲童话、演童话,第七组的讲成长的故事、演成长的故事。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上出特色。
如,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际,首先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清楚;还要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
再如以感谢和安慰为题的口语交际,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或引导学生回忆,再现生活中的情境。
如果能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面对面地感谢、安慰,或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好。
评价
(一)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的学期成绩以百分制呈现,由两部分组成,即过程评价占30%,结果评价占70%。
1.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30%)=平时测验(10%)+课堂表现(10%)+语文实践活动(10%)
(1)平时检测:每个单元的检测主要是以试卷的形式,针对本单元的字词和课文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对学生综合性的检测和评价。
(2)课堂表现:课堂上随机提问8—10人,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3)实践活动评价:根据写字、朗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板块开展。
2.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主要以综合纸笔测验评分为准。
结果评价=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
3.学期成绩
学期总评成绩=过程评价(30%)+结果评价(70%)。
(二)评价结果
1.平时检测:百分制。
2.课堂评价:很好、可以、有偏差、不合适、继续努力等。
3.实践活动评价:张贴、公布,奖励优秀作品。
小组互评等级制(很积极、较积极、积极、不积极等)
(三)结果处理
以上三项内容百分制计算,所有成绩最后将转化为对应等级,合计后放入成长记录袋,教师给予针对性评价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