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心理精神学名词解释R字头Rett综合征—Rett syndrome F84.2一种只见于女孩的疾病,在表面正常的早期发育之后,接着失去有目的的手部动作,产生刻板的手部扭动和过度换气。
可有部分或完全的言语能力丧失、头颅生长缓慢。
一般出现在生后7~24个月。
患儿进行社交和游戏的发育停止,但社交兴趣可保持。
从4岁起可有躯干共济失调和失用,以后往往是舞蹈手足徐动症样运动。
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严重的精神发育迟滞。
人格(性格)—personality由遗传决定的个人先天素质以及后天发育与习得性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不成熟—immature personality特征是心理生物学发育不足或延迟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
在各种复杂而痛苦的主观体验中,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比较突出的有躯体改变的体验、强迫性自我审视、缺乏情感反应、时间体验紊乱,以及身份异化感或自动感。
个人可感到与自己的体验解离,好像从远处观察自己,或者自己好像已经死亡。
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
人格解体可在其他方面正常的人中孤立地发生,也可伴发于疲乏或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成为思维反刍、强迫性焦虑、抑郁症、分裂症、某些人格障碍和脑功能障碍的组成症状。
见: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syndrome F48.1自发地诉说其精神活动、身体和环境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因而显得不真实或遥远。
其表现多种多样,但诉说最多的是情感丧失,如感到与自己的思维、躯体或现实世界疏远或解离。
病人一般知道这种改变是不真实的(对这一症状有自知力,为观念),否则为解体妄想。
其感觉系统正常,情感表达能力也完整。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症状可成为分裂症、抑郁症、恐惧症或强迫症的组成症状。
人格素质—characterological constitution个人的人格在态度、特质、反应模式方面的基本和持久性结构,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但受生活经历和环境因素修饰。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各种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对待自我及他人关系的,具有临床意义的行为模式。
特定的人格障碍、混合性人格障碍和持久的人格障碍是根深蒂固的一贯的行为类型,表现对广泛的个人处境和社会处境具有难以改变的反应。
它们极端或明显偏离特定文化背景,偏离一般人的感知、思考和感受方式,尤其在对待他人方面。
本组障碍还包括:习惯和冲动障碍、性心理障碍,以及出于心理原因对躯体症状进行加工,故意制造或伪造症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神经精神障碍—HIV-associated acute psychotic disorder与HIV感染有关的五大类神经精神障碍包括: (1)HIV所致认知/运动综合征,包括:①HIV所致痴呆;②HIV所致脊髓病;③所致轻度认知/运动障碍。
(2)HIV所致精神与行为障碍,包括:①谵妄;②急性精神病性障碍;③情感障碍;④适应障碍;⑤急性应激反应;⑥自杀。
(3)其他HIV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①儿童期进行性脑病;②脑膜炎。
(4)HIV伴发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包括:①炎性多发性神经病变;②主要累及感觉的神经病;③肌病。
(5)HIV感染导致机会致病菌造成的神经精神障碍,包括:①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②脑弓形体病;③中枢神经系统结核;④隐球菌性神经病变;⑤巨细胞病毒神经病变;⑥机会致病菌造成的其他综合征;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人类免疫缺陷病(HIVD)痴呆—dementia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disease,DHIVD F02.4在HIVD过程中发生的痴呆,除HIV感染外,不存在其他可解释的疾病或情况。
见:HIV所致痴呆。
认知—cognition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
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认知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见:酒或药物所致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病。
心理精神学名词解释S字头社会角色冲突—social role conflict个人在所履行的两个或多个社会角色之间或角色与人格之间,有难以相容感;角色冲突也可发生于个人遭受来自不同群体的不可调和的压力,或出现在角色定位模糊之时。
角色冲突可导致焦虑、紧张、苦恼、效率下降,或使个人为解决冲突而从一个或多个不相容的角色中撤退,重新定位于一个模糊不清的角色,或通过协调减轻对立诸方的压力。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指各种积极的社会作用,它们能增强参与其间的个体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自尊。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F93.2当遇到新的、陌生的或有社会性威胁的处境时,对陌生人警惕,对社交提心吊胆或焦虑。
这种害怕起自儿童早期,且严重到足以引起社交功能方面的问题。
同:童年或青少年回避障碍。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以害怕并回避人际交往为主的恐惧症,往往伴有自卑和害怕批评,可诉说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本人有时确信这些焦虑的继发表现是原发问题,症状可发展成惊恐发作。
反社会性(社交紊乱性)人格障碍—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F60.2特征是一贯不顾社会义务、缺乏感情、对他人漠不关心;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之间差异很大,并不易为经验所纠正,即使受到惩罚也如此;对挫折的忍耐力低、攻击(包括暴力攻击)的释放阈值低;倾向于责备他人或对自己与社会发生冲突的行为进行辩解。
包括:悖德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身份障碍—identity disorder F93.8儿童或青少年因对个人信仰和目的的看法和态度极不确定,导致功能损害。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F48.0Beard于1869年提出的概念,以两类症状为主:①在精神活动后主诉疲劳感增加(精神疲劳),常伴有一定程度的职业表现欠佳或应对日常事务的效率下降。
此时的典型描述是使人分心的联想或回忆,令人不愉快地闯入脑海,注意集中困难和思考问题缺乏效率。
②在轻微劳累后身体虚弱乃至耗竭的感受(躯体疲劳),伴有肌肉疼痛和不能放松。
两种类型都有另外一些不愉快的感受,常见有头晕、紧张性头痛、广泛的不安定感、对脑力和体质下降的担心、易激惹、快感缺失,以及轻微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也很常见。
睡眠的初期和中期通常是紊乱的,而睡眠过多也可成为明显症状。
过去诊断为神经衰弱的许多病例,可能符合现今的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标准。
见:精神衰弱型人格障碍。
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 F50.2反复发作性暴食和极想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导致暴食后立即呕吐或使用泻药。
反复呕吐常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躯体并发症。
神经性贪食之前数月至数年间有的可有过神经性厌食。
见: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 F50.0由病人故意造成并坚持的体重下降,可伴有惧怕肥胖和体型松弛的持续侵入性超价观念。
病人强加给自己一个低体重阈值,常导致营养不良、继发性内分泌和代谢改变,及躯体功能失调(如闭经)。
症状包括严格选择饮食、过度体育锻练、催吐或导泻,使用厌食剂和利尿剂。
常见于青少年期和年轻女性。
见:进食障碍;奎特利体重指数。
神经系统软体征—soft neurological signs一组定义模糊的躯体所见,并可假设其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不成熟或亚临床损伤。
通常包括视觉精确度不良、说话不顺畅、明显的笨拙、舞蹈形式的运动或镜像运动、肌腱反射亢进及左右混淆。
与神经系统硬体征相对而言,软体征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或定位价值。
见:注意缺陷障碍。
神经症—neurosis一种精神障碍,缺乏可以证实的器质性基础,主要表现有焦虑、恐惧、强迫、疑病症状。
病人具有相当的自知力,通常不会把病态的主观体验和幻想与外在现实混同。
行为虽然可受影响,但通常保持在社会接受的限度之内。
无人格瓦解。
神经症性人格—neurotic personality指具有易发展为神经症的人格特征。
失读症—alexia不能认识和理解书写的或印刷的字词、符号、字母或色彩。
是由不能识别视觉信号的语言含义所致。
它与大脑优势半球内侧枕额脑回损害有关,并因累及视觉放射可致同侧偏盲。
失读症常与失写症一起作为视觉性说示不能的症状。
失认症—agnosia认识物体的能力丧失或受损,是由于知觉障碍影响了个人对感官刺激的理解所致。
失写症—agraphia能以书写形式表达思想,与大脑优势半球额叶中部后侧脑回部损害有关,而与运动、言语或理解功能障碍无关。
失写症常与失读症一起作为视觉性说示不能的症状。
失音症—aphonia因器质性或情感性障碍造成的生成语音不能。
失用症—apraxia因脑的一定部位病变导致目的性运动的执行能力丧失或运用功能障碍。
失语症—aphasia借助词语进行理解和表达语言符号意义的功能丧失(失语症)或言语困难。
障碍的形式取决于脑损害部位,一般分运动和感知两类,分别涉及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两方面。
言语发育障碍时也可以没有明显脑损害。
施虐受虐狂—sadomasochism F65.5一种性偏好障碍,所喜好的性活动涉及使人遭受痛苦、侮辱或奴役。
如喜好接受这样的刺激称受虐狂;如果是实施者称施虐狂。
经常是一个人既可以通过施虐也可以通过受虐获得性兴奋。
适应(adaptation)指特定环境或文化中生活的个体或群体,在生物、心理与社会方面的调整过程。
适应障碍—adjustnent disorder F43.2一种主观痛苦和情感紊乱状态,常妨碍社会功能,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事件(应激源)的适应期发生,这些改变或事件包括重大的个人发展方面的变化(上学、初为人父母、未能达到个人的理想目标、退休等),或可能影响个人社会关系完整性的事件(居丧、离别体验),或影响社会支持系统及价值系统的事件(移民或难民状态)。
但需指出,个人素质或易感性在发生本症的危险性乃至表现形式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本症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抑郁、焦虑或烦恼,感到对目前处境无从计划、不能应对、难以坚持,处理日常事务也有缺陷。
常伴有情感和品行障碍(尤其青少年),主要有短暂或迁延的抑郁反应和品行的紊乱,如文化休克、儿童住院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