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人对西人办报活动的模仿和跟进
1.国人最初对报刊的关注
对待新式报纸,国人最初的态度是抵制,但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弱,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强大,西方带来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思想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作为新知识植入中国的重要载体的报刊,渐为国人所接受。
(1)清末官员的译报活动
译报是国人接触外报的开始。
清末洋务派高官常有内部译报活动。
①“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
1839年林则徐为禁烟来到广州,为了解“夷情”,他组织翻译团队,购进各地报纸进行翻译,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称为“澳门新闻纸”。
这是中国最早的译报,对于当时政府机构了解外情起到一定作用。
在该报基础上,林则徐选择部分内容加工、润色,编成《澳门月报》,后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受林则徐影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
②《西国近事汇编》
译书译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附属机构翻译馆建成,1873年4月起着手译报,名为《西国近事汇编》,连续出版到1899年,对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大事有极高参考价值。
(2)洪仁玕的报刊理想
洪仁玕(1822—1864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报刊思想。
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报刊思想如下:
①报纸是沟通社会各阶层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
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
”
②报纸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手段,可以通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③提出设具有独立功能的“新闻官”,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以便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还设想允许民间办报。
④提出了报纸的文风问题。
洪仁玕提倡浅明文体,并把真实作为新闻文风的首要标准和最高原则。
洪仁玕的这些新闻思想主张虽然没有实践的机会,但这毕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关于新闻事业的设计思路,显示出近代国人把近代新闻业嵌入国家制度及其所起作用的构想。
2.国人创办近代报刊之肇始
(1)《昭文新报》
1873年8月8日由艾小梅创办于汉口,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
初为日报,三月后改为五日刊,后因销路不畅不到一年就停刊了。
《昭文新报》内容以奇闻异事、诗词杂作为主,该报至今未见实物。
(2)香港《循环日报》
①王韬
a.生平
王韬(1828—1897年),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
1857年参加《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为其报刊活动之肇始。
1867—1870年漫游法、英、俄,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
他系统考察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形成较为成熟的改良思想。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影响深远的《循环日报》。
王韬主持该报初创的十年间,也成为中国早期改良派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b.评价
第一,王韬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第二,他的政论文章反帝爱国、倡言变法,形式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体——“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日后维新派报人影响较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第三,他提出的关于办报立言的主张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第四,他利用《循环日报》指陈政事、鼓吹变法,也启发了中国当时新式知识分子创办报纸作为自己发表意见的载体,带动了中国政论报纸的发展,开启了中国报刊“文人论证”
的传统。
②《循环日报》
a.诞生
1874年2月4日由王韬在香港创办。
这份华人独立创办的大型中文日报,以政论为主,也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唯一成功的报纸。
b.办报目的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c.版面及内容
第一,版面方面,其为四版日报,第一、三、四版全为“告白”(即广告、启事或航运信息等非新闻类内容);第二版刊登新闻。
因此这份报纸首先是商业性的。
第二,内容方面,其内容是王韬为该报撰写和发表的政论文章。
王韬把《循环日报》作为宣传改良主义的讲坛,每天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一篇论说,呼吁国家变法自强,深受读者欢迎。
他的政论不仅让报纸在当时独树一帜,也开启了中国报纸的政论时代。
d.成功的原因
(a)1874年的香港已是一个报业市场较为成熟之地;
(b)香港被英国割据,为清朝封建统治势力所不及,这为国人办报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
(c)王韬本人阅历丰富、思想成熟、以国家利益为重。
(3)上海《汇报》与《新报》
①《汇报》
1874年6月16日《汇报》创刊,是上海的第一家中文日报,是华人报纸中最早进行股份制运行的报馆。
该报为商业性的政论报纸,内容分广告类内容和其他信息文学类内容,
各占一半左右。
新闻部分主要来自西文报纸和中国的《京报》。
②《新报》
1876年11月23日创刊,以各省商帮名义创办。
这是一份用官款办的报纸,被读者称为“官场新报”,外侨则称之为“道台的嘴巴”。
(4)广州《述报》与《广报》
广州是中国最早接触外报的城市。
19世纪80年代,广州开始出现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
①《述报》
1884年4月18日《述报》创刊,由广州海墨楼石印局印刷发行,是我国最早的石印报纸,也是广州第一份有据可查的国人自办日报。
②《广报》
1886年6月24日由邝其照创刊,是广州出版的第二家中文日报。
该报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形式与《申报》略同。
1891年,该报以“辩言乱政”和“妄谈时事,淆乱是非,胆大妄为”的罪名被查封。
3.第一批国人报刊活动的特点与意义
(1)第一批国人报刊活动的特点
①报刊多分布于商业繁荣的都市
从地理分布上看,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大部分集中于香港、上海、广州、汉口等商业活动频繁的通商口岸。
②办报主体身份复杂
第一批国人报刊的创办者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
知识分子是倡导办报的主要力量,但有的知识分子也是或曾是官员、买办,具有“三位一体”的身份。
③多为私营性质的民办报纸
国人自办的第一批报纸,办报经费多半由私人集资合股而来,属于资本主义的私营性质的民办报纸。
因此,这些报纸应属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办报刊,是自由知识分子的自发活动,不带有政党色彩。
④报刊生存环境恶劣
a.早期国人办报,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
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十分薄弱,还未能为报刊生存与发展提供足够的条件。
政治环境更差,清廷统治下的国人没有任何言论出版自由,国人办报毫无法律保障。
b.在残酷的专制之下,报刊不得不以寻求官方庇护或者挂洋旗或进入租界等方式求生存。
由于政治干预、经济拮据,以及对报业本身理解的浅薄,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尝试多以失败告终。
⑤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
这批早期国人自办报刊最明显的思想倾向,就是反抗侵略和爱国救亡。
抵御外辱、振兴民族是它们的共同主题之一,这批报刊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谴责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上的立场表现出惊人一致。
(2)第一批国人报刊活动的意义
①开启了报刊本土化的有益探索道路,使我国报业进入“商业报纸尝试期”。
这批早期报人在开拓报纸本土化的过程中有意吸收中国历史文化的元素,以期符合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报纸本土化不懈努力,在实践摸索中使中国报业进入“商业报纸尝试期”。
②冲破清廷长期的“言禁”大门,打破外报控制舆论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实行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首先从香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