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病虫草害防治高级农艺师林秀花棉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从种到收不断受到病虫草害的困扰,采用正确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促进棉花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病害防治苗期: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棉苗猝倒病、黑斑病(棉轮纹病)、黑斑病(棉轮纹病)、角斑病成株期:枯、黄萎病、棉茎枯病、叶斑病、棉红叶茎枯病、棉花根结线虫病铃期:疫病、角斑病、炭疽病、红腐病、红粉病、黑果病、曲霉病病理篇一、棉花苗期病害诊断1、棉立枯病:棉苗受害后,在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后变成黑褐色,并逐渐凹陷腐烂,严重时病部变细,病苗枯死或萎蔫倒伏。
子叶受害形成不规则形黄褐色斑,后病斑破碎脱落成穿孔状。
2、棉炭疽病:棉籽发芽后受侵染,可在土中腐烂。
子叶上病斑黄褐色,上面有橘红色粘状物质,即病菌分生孢子。
幼茎基部发病后产生红褐色梭形条斑,后扩大变褐,略凹陷,病斑上有橘红色粘状物。
3、棉红腐病:幼芽发病变成红褐色,可烂在土中。
出土幼苗根部生病,根尖变褐色腐烂,后蔓延到全根,并可发展到幼茎地面部分,重病苗枯死。
病斑不凹陷,土面以下受害的嫩茎和幼根变粗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子叶发病,多在边缘生灰红色病斑,病斑常破裂,潮湿时产生红粉,即病菌孢子。
4、棉苗猝倒病:棉苗出土后,病菌先从幼嫩的细根侵入,在幼茎基部呈现黄色水渍状病斑,严重时病部变软腐烂,颜色加深呈黄褐色,幼苗迅速萎蔫倒伏,子叶也随着褪色,呈水浸状软化。
高湿条件下,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
与立枯病不同的是,猝倒病棉苗茎基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
5、棉黑斑病:苗期子叶或真叶发病时,叶面产生红绿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展成10~15毫米的红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无明显同心轮纹。
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明显的黑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
子叶叶柄受害时,出现黑褐色条斑,常造成子叶脱落。
6、棉角斑病:棉花整个生育期都能遭其为害。
子叶发病,背面出现水浸状透明圆形病斑,后扩大变成黑色,并能扩展到幼茎上,使幼苗折断死亡。
真叶发病,病斑为灰绿色水浸状,后变成深褐色,因周围受叶脉限制,故病斑呈多角形。
有时病斑沿叶脉扩展,在叶脉周围形成褐色条斑,病叶皱缩扭曲。
(二)棉花苗期病害防治1、精选种子:选择不带病菌,成熟度好的棉种,在播种前,选晴天晒种2—3天,增加后熟,提高出苗率和出苗速度。
切勿在水泥地面和柏油路面上晒种,以免造成种子生理脱水而不能出苗。
2、农业措施(1)合理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以上。
(2)合理施肥:冬前深翻熟化土壤,精细整地,增施腐熟有机肥、磷钾肥,或5406菌肥。
(3)提高播种质量:地膜覆盖棉适宜播种深度2.5-3厘米,露地棉3-4厘米,温达14℃时为适宜播期,如深度达到5厘米会导致出苗率低、苗势差。
(4)加强苗期管理:适当早间苗、勤中耕,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温,培育壮苗。
3、药剂防治(1)药剂拌种? ①每667平方米的用种,用25克浸拌种型“天达-2116 ”兑水1000-1500克+0.2-0.5克96%恶霉灵药液浸拌种子②恶霉灵+福美双拌种③用种子重量的0.8%的50%多菌灵,或种子重量的O.6%的70%甲基托布津拌种。
(2)苗期喷药防治? ①棉花出苗后喷洒1—2次600--800倍抗旱壮苗型天达--2116+恶霉灵3000倍液,提高棉苗抗低温和抗病能力。
②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
二、棉花成株期病害:(一)棉枯、黄萎病诊断:1、棉花枯萎病症状? 棉花感染枯萎病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⑴黄色网纹型:病苗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⑵紫红型: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色,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⑶黄化型:病苗从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局部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⑷青枯型: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后病株青枯死亡,但叶片不脱落;⑸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⑹萎蔫型?: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秆。
不论是哪种症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或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2、棉花黄萎病症状? 棉花现蕾前后,始出现症状,棉株中下部叶片的叶缘和叶脉间产生淡黄色、不规则斑块,后变褐色呈掌状斑驳,叶片边缘稍向上卷曲,严重时全株枯死,但叶片一般不脱落。
棉花在结铃期,每逢大雨过后,可出现一种急性萎蔫,叶片主脉间产生水浸状、淡绿色斑块,很快萎蔫下垂。
棉枯萎病和黄萎病,可在同一田块混合发生,二者的区别如下:一是枯萎病在苗期可严重发生,蕾期是发病盛期,而黄萎病在蕾期才开始发生;二是枯萎病常自顶端向下发展,而黄萎病则是从下部先发病,再向上扩展;三是枯萎病可表现矮缩,叶片变小变厚、皱缩,黄萎病则无此变化;四是枯萎病叶脉可变黄、呈现网纹状,黄萎病叶脉为绿色,主脉间叶肉变成块状黄斑;五是枯萎病早期便可落叶形成光秆,而黄萎病多在后期发生,落叶少;六是病株的根、茎和叶柄剖开后,枯萎病株的导管为深褐色,黄萎病株的导管为浅褐色。
田间还经常见到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在同一植株上,或以枯萎病为主,兼生黄萎病,或以黄萎病为主,兼生枯萎病,均称为同株混生型。
以枯萎病为主的混生型病株,主茎及果枝节间缩短,株型常丛生矮化,病株大部分叶片皱缩变小,叶色加深或呈现典型的黄色网纹(枯萎)症状;同时,在植株中、下部叶片上呈现掌状的黄色斑驳及枯死斑的典型黄萎病症状,剖视维管束、导管明显地变为褐色或黑褐色。
以黄萎病为主的混生型病株,大部分叶片呈现块状斑驳或掌状枯死斑的典型黄萎病症状,但顶端叶片皱缩,叶色加深,个别叶片有时也呈现黄色网纹的典型枯萎症状,导管变为淡褐色或褐色。
防治:棉花一旦发生枯、黄萎病就难以防治。
因此,首先要认真执行植物检疫条列,严禁病害传入;对病区应进行综合治理。
采取“保护无病区,消灭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的防治策略。
(1)保护无病区:我国棉区有2/3左右为无病区,保护无病区十分关键。
①植物检疫:严格实行植物检疫制度。
病区棉种严禁外调,禁止由病区调入带菌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坚决保护无病区。
②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
③种子消毒处理:对外调的棉种或有怀疑的棉种,都应用实行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处理。
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浸种10—12小时或用清水将棉种浸泡10—12小时后,再用0.1%种子量的的96%天达恶霉灵原药拌种。
⑵消灭零星病区:目前,零星病区占发病棉田相当大的比例。
零星病田,因为病株很少(发病率在干分之一以下,每亩多为数棵病株),尚未造成危害,容易被忽视。
但零星病田是向重病田发展的过渡阶段,一旦病菌在棉田定居下来,在适宜条件下,病害会很快猖獗起来。
因此,在防治上应给以足够重视,趁病株少、病菌刚侵入棉田、尚立足未稳的有利时机,将零星病株及早铲除,使之恢复为无病田。
①拔除病株,消灭病源:发病高峰期要仔细检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连同地面病枝、落叶一并清除,装入塑料袋内带出棉田外烧毁。
②病土处理:拔除病株后,对病土进行药剂处理,铲除病点。
A.氯化苦:以病株为中心的1平方米范围内,打25个深约20厘米的小孔,孔距20厘米,每孔灌药5毫升,施药后立即覆土踏实,并在土表泼水,以防挥发。
10~15天后,把处理过的土壤多次翻耙,使土壤中残留的氯化苦充分散失,消除药害。
B、二溴乙烷:每平方米用药8毫升,加水4公斤,方法同上。
C、恶霉灵:3000倍96%恶霉灵药液或1000倍30%恶霉灵水剂液浇灌,每平方米5公斤。
D、棉隆:此药对土壤线虫、真菌、害虫、杂草都有毒杀作用。
对病点可采用药剂拌土处理,每平方米撒施原粉70克或50%棉隆140克,后翻掘土壤深20~30厘米,掺混均匀,浇20公斤水或于处理病点表面直接用土覆盖。
以上药剂铲除病点效果较好,但要坚持2~3年,同时还要认真执行保护无病区的各项预防措施,才能收到彻底铲除的效果。
(3)控制和压缩轻病区:发病率0.1~5.0%的棉田为轻病田,轻病田一般病株较为分散,当年为害尚不严重,但常出现发病中心,造成病菌的扩散和蔓延。
若不注意防治,可能转化为重病田。
因此,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严加控制,使之转化为无病田或轻病田。
①实行轮作倒茬:必须和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如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为非寄主,不受棉枯、黄萎病菌侵染,与这些作物轮作倒茬,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有效措施。
②科学管理:冬前深翻、晒垡,增施基肥,氮、磷、钾配方施肥;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雨季注意排涝,改变棉田生态条件。
③处理病残体:病田棉柴、枯枝落叶应彻底清除,集中烧毁,不能用以沤肥。
④施用充分腐熟的无菌肥料,不用带有病残组织的原料和病土沤肥,严防粪肥传病。
⑤用药剂或化肥水对轻病株进行浇灌处理:对轻病株,及早用3000倍96%天达恶霉灵液+800倍天达--2116液,或500~800倍70%甲基托布津液,或用1000倍50%多菌灵液灌根,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用1%的硫铵水或硝铵水或2%的碳铵水等化肥水灌根,对促进病株恢复健壮,均有明显作用。
另外,轻病区也应采取选用无病种子、实行种子消毒等措施。
⑷改造重病区? 推广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是改造重病区的有效途径。
①种植抗病品种:病区应大力推广抗病品种,如鲁棉研21、22;中棉12等。
②改进耕作栽培技术:精选种子,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实行棉花和小麦、玉米等作物3~4年轮作或稻棉轮作;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无菌土育苗移栽;挖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灌;深翻改土,施用氨水;注意棉田清洁,及时清除病残组织,烧毁或深埋,不用病残组织沤肥,严防棉籽饼带菌施入棉田等,均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二)棉茎枯病诊断:子叶和真叶发病,初为黄褐色小圆斑,边缘紫红色,后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其表面散生许多小黑点(病原菌)。
茎部及叶柄受害,初为红褐色小点,后扩展成暗褐色梭形溃疡斑,中央凹陷,周围紫红。
病情严重时,茎枝枯死。
防治:(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2)药剂防治:①种衣剂拌种:棉籽硫酸脱绒后,拌上呋喃丹与多菌灵配比为1:O.5的种衣剂,既防病又可兼治蚜虫。
②喷雾:苗期或成株期发病,可用65%代森锌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加600倍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药液喷雾防治。
(三)棉叶斑病诊断: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片上产生暗红色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略隆起,中央灰褐色,潮湿时病斑上有白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