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题目音乐教导论

题目音乐教导论

题目音乐教导论————————————————————————————————作者: ————————————————————————————————日期:音乐教导论1素质的概念素质是人的内在之物,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可以通过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2你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何种素质从以下4个方面来探讨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1、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素质)2、音乐素质(作为音乐家的素质)3、教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4、教育研究能力(作为研究者的素质)3在教师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中,你认为哪种素质最为重要?说明理由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最为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个性能够影响个性”。

音乐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直接涉及到音乐教师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是音乐教师的人格。

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饱满的音乐教育热情、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气质风度、崇高的教师威信、健康的心理人格等方面。

在具体的教学中,音乐教师的人格将表现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中。

优秀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不仅会使学生对音乐教师产生喜爱和信任感,而且会使学生乐于接受音乐,增强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得影响和熏陶。

其次,是音乐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心理素质。

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基础教育的对象群体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求教师要拥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力等心理素质,以便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解决教学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4音乐教师的职业权力指的是什么?5什么是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所谓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其实质是要强调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从职业的角度来评价教师所具备的条件,即并不仅仅指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而是指在这个专业领域内,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

6新时期音乐教师角色转变表现在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1、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成为音乐生活的指导者•2、教学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4、师生关系转变•5、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发展7教育、学校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概念1教育:广义: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狭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活动。

一般分为:学前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等。

3、学校音乐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学校教育所实施的以音乐为媒介的教育活动。

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

8音乐教育的方式通常可分为几类?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四类。

9简述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

要求: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良好基础。

10什么是美?美通常有几种表现形式。

举例说明美就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美分为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形式美四种形态。

举例:11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你认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音乐教育是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

●音乐教育是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作为审美的工具。

●音乐教育使人在愉悦之中接受教育。

12简述学堂乐歌活动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

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

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创作手法: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多严肃的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他深受维新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

同其他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样,在音乐创作上也大胆吸取,只要认为有用,均可“拿来”。

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历史意义:1、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2、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3、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4、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3学习音乐教育简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育被列入我国的国家教育方针里?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新的教育方针,倡导美育思想,认为音乐教育是美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人的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提出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对后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简述送新中国成立至今,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全面发展的地位,1952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规定了小学至高中均开设音乐课,普通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进一步强调了美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各级师范音乐教育也逐步建立和发展,为普通音乐教育输送了大量的师资,音乐教学得到蓬勃的发展。

文革十年浩劫使学校音乐教育受到空前的破坏,教学处于全面停滞阶段。

直至1981年之后国家修订中小学教学计划,音乐教学得以恢复。

1992年全国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课程方案,真正确立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普通音乐教育受到了国家法令的保障。

1994年教育部又规定普通高中开设音乐选修课,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废除音乐教学大纲,制定音乐课程新标准,确立了音乐课程新理念。

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今天我国音乐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15列举三位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或教育家的音乐教育观毕达哥拉斯(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约前580年生)学派认为音乐有两种不同的类型:表现勇敢尚武气质的粗犷、振奋精神的调式和表现温文尔雅气质特征的悦耳柔和的调式。

借助音乐的帮助,粗鲁、急躁的性格能够变得温柔、稳重,沮丧郁闷的性格能够训练的活泼、有活力。

”柏拉图(哲学家、思想家,前427-前347年)认为音乐可以渗透人的心灵,可以教育人们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并抚慰人的情绪。

亚里士多德(前384-322)音乐有教育作用,也有净化作用。

16泰勒原理1949年“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课程评价。

“泰勒原理”17列举国外近现代音乐教教学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家):1632年《大教学论》观点:循序渐进;激发兴趣;参加实践;直观性教学;百科全书式读本;班级授课制理论。

德国:赫尔巴特(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家),教学思想: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心理学和教学联系,兴趣是教育的支柱;教学过程阶段论。

美国: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强调学生、经验、做中学的现代教育思想,儿童成为教学研究和实际活动的中心,是教育史上一个历史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

苏联:凯洛夫(教育家),对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共产主义教学目的论;教学进程四阶段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教师主导作用;强调双基18概念: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具体体现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比教育目的更为具体,是教育目的在特定课程领域中的表现,与课程关系更为接近。

课程目标:也称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具体体现不同学科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目标,与课程关系最为接近和密切,是课堂教学最切近的成果。

课程目标是近程的,可在每日运作的课程中出现。

19解释音乐课程理念音乐课程理念:是对音乐课程实践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认同,属于一种相对稳定性和指向性的音乐课程认识和课程理想的观念体系;隶属于教育思想范畴,根源于特定社会的音乐教育实践,并最终指导教育实践。

20新课程标准下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21音乐课程标准有几个主要内容?什么是三维目标?音乐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内容: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音乐课程总目标:解决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教(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学内容)。

“三维目标”:分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与过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称“三维目标”。

22什么是双基教学?用自己的观点解释双基教学的功与过基础知识与技能:简称双基功和过:23如何理解三维目标?(音乐教学改如何实施?)①教师要建立新的知识观:择其要而学;不拘泥教材;知识贴近生活。

②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习音乐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过程与方法中形成,在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提升。

24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特点:从三个维度和心理学角度解释1~2年级: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

在即兴创造活动中培养和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生理与心理特点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

嗓音自然,身体灵巧。

有意注意时间段,集中注意的时间在15~20分钟左右。

25第二学段(3-6年级)的目标特点:从三个维度和心理学角度解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份量。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课堂中要注意创设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等教学活动,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生理与心理特点认知领域扩展,活动能力提高,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有意注意时间大约为20~25分钟。

高年级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巨变期。

26第三学段(7-9年级)的目标特点:从三个维度和心理学角度解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