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合国(1964-),男,河南平舆人,在读博士生,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专著,该书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
《古今医统》认为:“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感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不仅开后世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和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说等先河,而且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为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六经发病,重在脾胃伤寒的发病过程,是邪正相争的反映。
病在三阳,则邪正俱盛,相互搏争;若正气不足,则易邪陷三阴。
而正气以后天脾胃为化源,赖水谷精气以充养,脾胃的盛衰决定伤寒病证的发生、发展,故张仲景在《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基础上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发病观点。
1.1太阳发病———营卫不和“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指外邪乘虚入侵而致营卫不和。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而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
营卫虚衰责之脾胃,脾胃为荣卫之根,脾健则消磨水谷,运行营卫;脾胃虚衰,则荣卫之气不得营于外,使藩篱失固、外邪乘虚而袭,发为太阳病。
1.2阳明发病———胃燥津伤阳明燥土,常赖阴津濡润,方能和降下行,虚实更替有节。
如热盛阳明,津伤燥热,胃失和降,腑气壅滞,燥实内结,或病为阳明腑证,或病为壮热、口渴、汗出、脉大的阳明经热证。
1.3少阳发病———血弱气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则气血不足,营卫亦弱。
营卫弱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发为少阳病。
因此,病位少阳经,多先有脾胃虚弱,致“血弱气尽”,营卫气血不足,邪气因袭而发病。
1.4三阴发病———脾胃虚弱三阴受邪可始于脾胃虚弱。
素体中阳虚,寒邪直中太阴,则阳虚寒盛,升运失职,病属里虚寒证。
太阴者,三阴之表也,故邪侵三阴,首犯太阴,其强弱可影响邪传少阴、厥阴。
肾阳不足,邪中少阴,此肾阳虚弱为脾虚及肾。
因先天需赖后天的水谷充养,才能元气充沛;脾胃气虚,肾失充实,则肾虚,故少阴发病,多见吐利、手足逆冷,是脾肾阳虚、升降失常、阳不达四肢所致,病变涉及脾胃。
脾胃主纳运,是气机之枢纽;心肺阳降,肝肾阴升,全靠脾胃升降。
脾升胃降,则阴阳顺接,若中气不运,胃逆脾陷,则阴阳乖戾,故见厥阴病之呕吐、下利、四肢厥逆。
1.5伤寒兼挟———痰饮水食伤寒六经病的痰、饮、水、食兼挟证,与脾胃密切相关。
脾胃主纳运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布散周身。
若脾胃虚弱,则水湿停聚不化而成痰饮,饮聚则成水;谷停于胃,便是宿食。
仲景对于有关伤寒兼挟证论述颇多,如太阳篇中外感挟饮的小青龙汤证,水饮不化的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悬饮的十枣汤证;阳明篇中则有宿食与热搏结的承气汤证等。
兼挟证的产生是痰饮宿食,而痰饮宿食乃因脾胃功能失常所致。
2六经传变,脾胃为枢六经传变虽与病邪轻重、正气强弱以及治疗、调护是否得当等因素有关,但总以胃气盛衰为前提。
一般而言,脾胃气弱,邪气盛,则病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而病进;若脾胃气强,抗邪外出,则邪由里出表而病退。
从三阳经传变看,太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可导致诸般变证。
如太阳病过汗损伤脾阳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腹满证,伤寒误用吐下损伤脾胃,致水饮上逆之苓桂术甘汤证,误下损伤脾胃,致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升降失调之泻心汤证。
太阳病可传变形成阳明病,如太阳病汗下太过伤津,约束脾阴之转输,则成脾约证;同样,若少阳病误用汗、吐、下法,损伤胃津,可致邪入阳明,正如265条所云:“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在三阳病向三阴病传变时,脾胃的因素尤为关键,如“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邪也”。
其“能食而不呕”正说明脾胃功能健旺,脾胃气和,自可不传三阴;反之则脾胃虚弱,邪气乘虚内陷,传入三阴。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李合国指导:劳绍贤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广东广州510405)【摘要】《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
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
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关键词】伤寒论;脾胃学说;病因病机【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61X(2006)01-0016-02・16・ACTAUNIVERSITATISTRADITIONISMEDICALISSINENSISPHARMACOLOGIAEQUESHANGHAIVol.20No.1Mar.,2006再从三阴经传变规律分析,三阴病以脾胃气损为始、为进,亦以脾胃气绝为危,脾胃气复为转机。
太阴病为脾阳虚弱,寒湿困滞,因中阳不足,多可损及心肾,导致心肾阳虚,而转成少阴证。
如“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属少阴也”。
而若脾虚失运,土虚木郁,肝气横逆,犯胃乘脾,则又可形成寒热错杂的厥阴病。
3立法处方,注重脾胃在六经病的辨证论治中,仲景从理、法到方、药,处处以脾胃为本,其养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而不伤脾胃的思想贯穿其中,诸般治法均强调勿损脾胃。
3.1发汗解表,必资化源汗法,令邪气藉汗而散,然汗为津液所化,胃为津液之腑,若欲藉汗驱在表之邪,必滋化源。
故仲景立桂枝汤外调营卫,内和脾胃,从脾胃以达营卫。
方中不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补益脾胃,而且要求药后啜热稀粥,助胃气益津液,以滋酿汗之源;麻黄汤虽峻汗,但配伍炙甘草,旨在汗不伤正。
五苓散可通阳和表、化气行水,其立足点也以健运脾阳为主。
3.2清热攻下,保存胃阴阳明病热结,治当清下,但仲景在祛邪时,常兼顾胃气。
如白虎汤证,方中既以知母、石膏之大寒清其邪热,又以粳米、甘草益气以调和中气。
仲景立承气之法,承顺胃气,荡涤燥结,一则恢复胃气和降,二则急下存阴。
既可下其燥结,又无伤阴之虞,一投两效。
3.3扶助正气,和解托邪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胆胃失和,邪正交争,虚实相兼,治宜扶正达邪外解,拟方小柴胡汤。
其中扶正主要是补益脾胃,复振中气。
故方中除用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外,人参、大枣、生姜、甘草等皆为补中和胃之品。
即所谓“少阳主治,全赖胃气充满”。
其用参、草补中者,以少阳气弱血尽,全赖中土滋养,则木气始得荣发,即是胃和则病愈之义。
仲景所谓“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正道出了小柴胡汤作用的底蕴。
3.4温扶阳气,补土保元三阴之病,阳气虚弱,治当温阳。
仲景治疗三阴虚寒之证,温阳时总以补益中焦为宗旨。
如太阴病主方理中汤,功在温运脾阳,散寒除湿,属温补中土的第一方。
温中补虚除四逆汤、理中汤外,尚有小建中汤,其合甘温、辛甘、酸甘为一方,具有温养中气、平补阴阳、健运脾胃、调和营卫之功。
《伤寒论》以脾胃为中心,执中州以灌四旁,用小建中汤健运中气,化生气血,则阴阳自和,脏腑得安而病愈。
少阴病四逆汤为脾肾之阳同健的温补脾肾方,仲景以之治少阴病,寓复中阳而救肾阳之旨。
厥阴病之乌梅丸以温热入脾胃之药尤多,且以蜜作丸,资助胃气,以防重伤脾胃。
全方寒温并用,土木两调,在温扶阳气的同时,补益中焦,以强健后天之本,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仲景对三阴病的证治方法,显示了其治疗宗旨为恢复脾胃之气。
3.5辛开苦降,升降脾胃六经病过程中,有诸多变证多是寒热错杂,或升降反作,诸如痞证、寒格等。
故仲景治疗时皆从调理脾胃气机升降着手,例如三个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旋覆代赭石汤等,皆以辛开苦降之药,伍以培补中气、健运脾胃的人参、大枣、生姜类,盖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调和,则升降枢机如常,寒热自可调和。
4预后吉凶,胃气为本脾胃之气的盛衰存亡,可影响伤寒病的预后。
一般而言,脾胃气复则正气复,病可向愈;脾胃气衰,则正气衰,预后多危。
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脾胃阳衰,失于纳运,则可见下利。
若下利不止,化源耗竭,则难有生机,尤其是阴阳离决之危候,多与下利不止,亡阳脱液有关;倘下利自止脾胃阳气恢复,则其病尚有转机。
在疾病过程中,一般胃气复则能食,胃气不和则不能食,审其能食与否,可辨预后吉凶。
下利后便硬,可以其能食、颇能食来断定病情转愈;热微厥微之证若能食,其病为愈;厥利之证,当不能食,若反能食,恐为除中,以索饼试之,食后发热者为除中证,必死,食后不发热者,胃气尚在,可治。
诸如此类,仲景皆以脾胃功能的强弱判断伤寒的预后。
5调养护理,培护后天仲景在药后护理和病后调养中也十分注重顾护脾胃,目的是充分发挥药效和促进胃气的恢复。
如服桂枝汤、理中汤的饮热粥,服十枣汤后的啜粥自养,他如以白饮和服五苓散和四逆散等,都是为了资养胃气。
而一些服药后的禁忌,如禁生、冷、黏、滑食物等都是从顾护胃气出发。
病后调养得宜,可促进胃气的恢复,因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仅所损之阴精难以一时全复,而且久病初愈,脾胃之气也很脆弱,这就必以调补脾胃后天为法。
首先是节制饮食,不可过食,否则会引起“食复”等症;其次,仲景对久病之后的调理,有调、补、和、清四法,用于治疗伤寒后余证未除者,其旨在恢复胃气,促进疾病的彻底平复以杜绝复发。
编辑:李艳红收稿日期:2006-01-21ABSTRACTTheacademicthoughtthattakingspleenandstomachasthefundamentalinTreatiseonExogenousFebrileDiseasesoriginatedfromHuangdi'sInternalClassics.Theconnotationofthespleenandstomachtheorywasexploredinaspectsaspathology,treatmentmethod,recipe,andherbalmedicinesindiseasesofsixmeridians.Itcouldbefoundthatthepathogenesisanddevelop-mentisduetoastheniaandstheniaofthespleenandstomach,whichcanforecasttheprognosisofdiease.Soduringtreatmentoneshouldprotectthespleenandstomach.Hotconjeeafteradministration,noabsolutinguncookedandcolddiet,therapeuticmethodasregulation,reinforcingandheat-clearingtherapytoinvalidism,areallaimedatprotectingandrecoveringgastricqi.KEYWORDSTreatiseonExogenousFebrileDiseases;theoryofthespleenandstomach;pathogenesisExplorationofTheoryoftheSpleenandStomachinTreatiseonExogenousFebrileDiseaseLIHe-guoInstructor:LAOShao-xianInstituteofDiseaseofSpleenandStomachAffiliatedtoGuangzhouUniversityofTCM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0卷第1期2006年3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