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窦一鸣 11331049)[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地调整外交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在政治上致力于相互信赖、平等协商;经济上谋求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中国周边政策的又一成果。

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双方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本文介绍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必然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概述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对策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现状;对策;自由贸易区?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理论背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彼此间就国家整体经济或某些经济领域、经济地区的经济联合而达成经济联盟的状态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不断趋向自由化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亦即世界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一)关税同盟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Jacob?Viner出版了《关税同盟问题》一书,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

书中重点论述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认为关税同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但同时又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保护贸易,因此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世界福利的净增加。

维纳得出结论,关税同盟效应就是贸易创造收益减去贸易转移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

?(二)一国模型与两国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贸易区(FTA)是比关税同盟更为现实的一体化形式。

英国学者Robson将关税同盟理论运用于自由贸易区,得出了专门的自由贸易区福利理论。

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区实行内部自由贸易的同时,成员国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使进口国避免因单边降低壁垒而蒙受不必要的贸易转移的损失;自由贸易区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

同时,已经实行比较自由的贸易体制或愿意放开贸易政策的成员国将不再受自由贸易区的制约。

因此,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要优于关税同盟。

??????二、建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然性??????当今的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开放、自由,贸易自由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发展。

只要国家之间存在成本差异,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就可以发展起来。

自由贸易区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市场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必然结果。

(一)外部环境要求中国与东盟进行经济合作外部的压力和挑战促进东盟与中国进行区域合作。

近二十年来,不仅在地理上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间形成了很多FTA(Free TradeArea),还出现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间的FTA,跨越不同地域的FTA,在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建立广泛的联系的FTA。

再看亚洲地区,除正在成长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外,尚未形成正式的、覆盖面积较大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

这使各国失去了巨大的、本来是有可能获得的贸易实惠。

(二)东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目前GDP和外贸进出口额已排名世界前六位,外汇储备为世界第一位,吸引外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尤其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东盟认识到,应对经济全球化靠单打独斗不行,在集体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时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与中国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成为期望。

(三)经济合作具有可行性1. 良好的政治与经济关系是展开合作的前提条件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稳定发展,政府高层官员互访频繁,双边经贸合作愈益密切,双向投资呈现良好的态势,形成了全方位的合作,不仅涉及贸易、投资和科技领域,而且在金融、文化、航空、旅游、邮电、交通、海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2. 贸易结构具有互补性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中国与东盟之间尚未建立一种密切的产业分工,目前双边贸易的基础还是一般性的资源互补;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双方高层次产业分工协作框架的确定,双边的贸易、投资会大幅度增长,从而有效拉动各自国内的经济增长,但可以乐观地预测,随着双方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刺激效应和投资刺激效应将同时生效,最终有利于双方经济的有效整合。

3. 地缘优势和文化相通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桥梁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地理上相邻近,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中国和东盟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交往。

这种源远流长的关系是双方扩大和加强经贸合作的坚实而深厚的基础。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分析(一)双边贸易与经济增长有了长足发展自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

东盟已经连续12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启动后,双方进出口额增长幅度更加明显。

随着协议的签订,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入。

按照自由贸易区建设计划,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所有成员国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为零。

经过数年发展,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在各自的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目前已经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几十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058.8亿美元,在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下,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1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927.7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0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37倍。

近10年来,双方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20%。

2011年达3629亿美元,同比增长24%,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三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又提出了2015年双边贸易额要达到5000亿美元的新目标。

(二)双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高层互访频繁。

1991年7月,中国外长钱其琛首次被东盟邀请参加了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

1994年,中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

1996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的正式对话伙伴。

1997年底,东盟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东盟与中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9年,中国与东盟各国高层互访达到高潮。

高层的频繁互访使中国与东盟之间消除猜疑、增进了解、加深信任、促进合作的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

(三)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得到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的庞大的统一市场,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贸易区,其国内生产总值将占全球总额的10%,成为仅次于美、欧、日之后的全球第4大支柱。

这将极大的提高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增强他们在世界事务中的筹码和发言权。

(四)自由贸易区建立将为双方带来明显的优势从贸易方面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通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降低扩大出口规模,通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导致的贸易创造效应将大于贸易转移效应,东盟会将从其他国家的进口转向自中国进口,从而扩大中国的出口规模。

通过规模效应,提高出口竞争力。

中国西南省区同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邻,东盟国家是这些省区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更强,通过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加强经济合作,将大大促进这些省区的出口,为其在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分工和分享分工效益创造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将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在自然资源、工业制成品、技术、旅游和劳务方面形成很强的互补性。

以资源禀赋的差异为基础而具有优势的商品,约占双方贸易额的一半。

东盟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以通用机械电器为主,而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中很大部分是电子元器件类产品。

在工业电子产品出口方面,东盟国家较早形成了比较优势,而中国处于相对弱势。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东盟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亚太地区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区域内的贸易量不断增加。

四、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和东盟虽然成功的组建了自由贸易区,并且经贸往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一)东盟成员国与中国台湾的经贸关系为避免被区域经济合作“边缘化”,台湾积极推行“南下政策”,亟欲与周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协定”。

尽管东盟在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上,顾忌台湾问题,但与台湾的经贸合作仍然在不断扩大。

(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干预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低档日用消费品以及某些机电产品,已经成为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东盟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作为东亚区域内传统重要势力的美国和日本决不甘心被夺去“风头”,今后更多的介入和干预是必然的。

(三)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投资黑洞论面对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吸收外资的增多,对流入东盟外资的分流以及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涌入本地市场,东盟成员国内部以及周边许多国家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中国威胁论”等言论泛起。

(四)东盟内部成员国间的摩擦和矛盾归结起来,东盟内部成员国间存在历史积怨和领土主权争端,成员国内部政局不稳,民族宗教差异三类矛盾,这影响了东盟成员国政策的协调一致性,也影响了中国-东盟的合作。

(五)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巨大不利于成员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人均GDP相差约70倍,这影响了中国-东盟的合作。

比如,中国和东盟签订的服务贸易协定,就要分别和各个成员国谈判,根据各国的国情,条款有所不同。

五、发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策(一)加强区内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三方面的协调中国和东盟应该积极协调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其目标是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避免中国、东盟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完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调机制,使中国、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利益能均衡分配。

经过一段时间,中国和东盟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会有所减轻。

在目前情况下,区内各国当务之急应积极协调产业政策,制订、实施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在保证必要的竞争以促进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不必要的内耗,增强其经济的互补性和竞争力。

(二)借鉴欧共体发展经验,多头发展、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英国对欧共体的建立持抵制态度并亲自牵头拉拢了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组建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对抗以法德为核心的欧共体。

欧共体的策略就是一边完善欧共体的内部建设,一边扩大其影响的范围、发展新成员,压缩欧洲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空间,最终使英国和丹麦、葡萄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退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加入欧共体(欧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