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军民的深情厚谊,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赏析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难点】赏析情节结构之巧。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茹志鹃的资料,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一个跟女同志说话都会满脸是汗,衣服刮破却不肯让缝,枪筒里插菊花的小通讯员,是多么的腼腆、羞涩、执拗又热爱生活呀!可恰恰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救护群众放弃了自己的性命。
同样淳朴善良的新媳妇一针一线地为已经牺牲的小通讯员缝着衣服,最后将自己唯一的嫁妆,那条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那平凡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上。
何其伤感,作者又是怎样巧用心思,达到这一效果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小说《百合花》。
二、出示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茹志鹃(1925—1998),当代女作家。
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祖籍浙江杭州。
1925年9月生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
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等。
2.写作背景《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展示重点词语读音撂(liào)讷(nè)憨(hān)讪(shàn)嬷(mó)砦(zhài)磕(kē)瞅(chǒu)拗(niù)虔(qián)髻(jì)忸怩(niŭ ní)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张皇:恐慌,慌张。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憨憨:傻气,难为情。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样子。
四、课堂活动过程活动一:欣赏美文,理清文章思路。
同学们,首先我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美,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章的情节。
开端→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
发展→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
高潮→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结局→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
2.我会找出能够提示结构层次的语句,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3):写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24—45):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第三部分(46—60):写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员壮烈牺牲,新媳妇怀着崇敬、歉疚的心情给他缝衣服。
第四部分(61-62):写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
活动二:书声琅琅,合作探究同学们,优美的文章需要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深入体会,现在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然后结合课文的旁批对描写小桃树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自主探究下面问题: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人物。
2.“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
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如何理解这句话?因为是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所以在包扎所照顾男伤病员,为他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感到放不开手,但这句话真正的意图是为下文通讯员牺牲,此时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擦拭着身子作了一个铺垫。
3.“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句话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歉疚、难过的心情。
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
前后的变化,写出了她对为百姓捐躯的通讯员的崇敬,更加展示其善良、纯真、高洁的品质。
4.课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在门钩上,在肩膀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
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的”。
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破洞。
”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
“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要把这和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5.结尾对百合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百合花为象征,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
6.课文以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为题目,有什么寓意?“百合花”是小说主人公新媳妇的嫁妆(新被子)上的图案,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它情态淡雅、气味芬芳。
作者以此为题,不但会让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的风格。
活动三: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细读课文,说说这篇小说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怎样美好的形象。
小通讯员的形象: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
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新媳妇的形象: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
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
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擦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
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活动四:合作交流,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1.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
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
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
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
”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2.小说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有几处?加以分析,概括细节描写的作用。
(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2)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第二次是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两个干硬的馒头。
睹物思人,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3)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
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
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4)新媳妇的百合花新被这一细节描写,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
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3.写作特点分析(1)选材上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表现主题本文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富有诗意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