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附:答案答题卡)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附:答案答题卡)

高一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测试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人: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第一卷古代诗文部分一、基础知识:(55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张良出,要项伯C.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D.卒起不意2.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今行而无信.. D.皆白衣冠..以送之3.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C.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为D.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4.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B.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财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D.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5.下列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

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B.不如因.而善遇之因:趁着C.吾其.还也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何辞为.?为:介词,因为,常用在疑问句里。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籍.吏民B.夜.缒而出C.吾得兄.事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7.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以其无礼于晋 D.具告以事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给出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例:举.世无双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愿举.国为内臣C.杀人如不能举.D.举.头望明月9.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项伯杀人,臣活.之A .太子迟.之 B.群臣怪.之 C .范增数目.项王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10.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发现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D.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11.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沛公安在 C.群臣侍殿上者 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是:判断动词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

这里这动词。

C.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D.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1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③越国以鄙.远②荆轲顾.笑武阳④北蛮夷之鄙.人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刑人如恐不胜.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予观夫巴陵胜.状④图穷.而匕首见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固不如.也③鲁肃闻刘表卒.②沛公起如.厕④卒.起不意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有误的一项()A.失其所与..所与:所字结构,表动词性,亲附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的办法C.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么样,怎么办D.事所以..不成者.所以……者:……的原因17.下列各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①群臣怪.之②沛公军.霸上③既东封.郑④籍.吏民,封府库⑤其人居远.未来⑥函.封之⑦道.芷阳间行⑧烛之武退.秦师A.②④⑦B.③④⑧C.①③⑧D.③⑤⑥18.下列选项中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大王来何操?(4)是寡人之过也。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何陋之有?(7)此天子气也。

(8)以其无礼于晋 (9)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0) 具告以事A.(1)(9)/(2)(7)(10)/(3)(4)(5)(6)/(8)B.(1)(5)(9)/(2)(4) (7)/(3)(6)/(8)(10)C.(1)(9) (10)/(2)(4) (7)/(3)(5)(6)/(8)D.(1)(5)/(2)(4)(7)(8)/(3)(6)(9)/(10) 19.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1)愿大王少假借之.(2)何厌之.有(3)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4)辍耕之.垄上(5)行李之.往来 (6)比诸侯之.列(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8)唯君图之.(9)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A.(1)(3)(8)/(2)/(4) (6)/(5)(7) (9)B.(1)(8) /(2)/(3)(6) (9)/ (4) (7) /(5)C.(1)(4) (6) / (2)(7)/(3)(8) (9) /(5)D.(1)(8) (9)/ (2)(5)/ (3)(6)/ (4)(7)20、下列描述有误的一项是()A、古时音乐分为变宫、宫、商、角、变徵、徵、羽七音。

B、司马迁,字子长,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史记》一书,《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我国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21. 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1)夫晋,何厌之有?(3分)(2)太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分)(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分)(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分)二、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22—24题:(10分)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居下邳,为任侠。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日:“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四.名句填写(6分)28.补充下面句子中的空白部分。

第二卷现代文部分五.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29---31题(11分)克罗齐的求索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而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

当时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

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观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

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

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觉的解脱。

期间,他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

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的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

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

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

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

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

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

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

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

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

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已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并发表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

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

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

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为于在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

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

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

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

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

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

他的寓所在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

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我将死于工作”。

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

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29.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2分)A、因为克罗齐在《美学》中,对“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特点,所以,他把艺术和美学从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