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教学设计呼兰实验学校初三语文组刘英彬教学目标:1、了解准确把握材料内涵的方法。
2、学会运用多角度思维给材料作文准确立意。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如何拓展材料、联系实际、正确立意教学方法:探讨、点拨、归纳教学思路:先以中考材料作文题为例引导学生掌握中考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技法,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法进行写作,力求立意准而新颖。
导写过程:一、激趣导入哈尔滨市中考常见的作文题型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通过多次考试发现学生在考试中还是喜欢写命题作文,而材料作文几乎被学生所忽视。
由于极少训练的缘故,写作材料作文的问题一一暴露出来:学生十分惧怕写材料作文,不知从何下笔。
那么,初中阶段的材料作文应该如何入手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材料作文的写法。
(板书题目)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二、题型盘点结合中考材料作文题让学生了解材料作文的特点和写作的难点。
1、出示中考材料作文题。
(材料见“导学提纲”)材料1:(1)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
(2)如果你想走得远,请和大家一起走。
(3)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作文,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材料2:小姑娘把橘子皮剥去,看见里面有很多小瓣,就问:“橘子,你为什么长这么多小瓣呢?”“是为了让你和大家一起分享啊。
”橘子回答说。
小姑娘又问苹果:“苹果,你为什么没有长小瓣呢?是为了让我一个人独吃吗?”“不!”苹果回答,“是为了让你能够完整地把我奉献出去。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材料3:路边长着一株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
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
雏菊开始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己说。
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
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
日子一天天过去。
雏菊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2、引导学生讨论下面问题:①结合三个考题说说什么是材料作文?②从材料的选择和写作要求来看材料作文有何特点?3、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一、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既是说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而不是话题.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
“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因此,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一步。
二、新材料作文的特点:1、高度的开放性:“四自”:自主确定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多元性、灵活性)2、严格的限制性:“三不”: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定向性)材料作文只提供材料,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的作文。
这就要求学生经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想象,并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提示、要求来立意和表达,完成写作任务。
这样的题目能多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又能保证学生有据而述、有的而议、有感而发,具有定向性、多元性、灵活性的特征。
三、技法探究第一步:阅读材料,挖掘内涵1、教师引入:读懂材料,挖掘材料内涵,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
如何抓材料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因题而定法。
2、出示材料(材料附在“课前预习提纲”上)材料1-53、分组讨论:每则材料体现了怎样的主题,你是怎样归纳出来的?4、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则交流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或纠正。
材料1、⑴抓关键词语;⑵异中求同,抓关联点;⑶由果析因,抓切入点。
材料2、抓关键句,寻突破口⑵异中求同,抓关联点:只有给别人快乐,自己才能得到快乐。
我们不但要学会分享,更要明白什么叫做奉献。
材料3、材料从头到尾没有给出提示性的主旨句,但仔细阅读还是能提炼出关键:雏菊经过努力的探寻,自己寻找到赖以生存的泉水,茁壮地成长。
论点很容易就能概括出来:成长道路上需要信念和坚持。
③由果析因,抓切入点材料4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
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
就明显偏离题意。
把握情感,找准方向材料5、①抓关键句,寻突破口;③由果析因,抓切入点;⑤变隐为显,抓比喻义5、教师点拨小结。
①抓关键句,寻突破口②异中求同,抓关联点③由果析因,抓切入点④把握情感,找准方向⑤变隐为显,抓比喻义教师强调:抓材料内涵的每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
我们只有多揣摩,才能熟能生巧。
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握住材料的中心。
它是你文章的灵魂。
简单的说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写的议论文的论点,你所写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先根据材料抓住关键词语,可以从肯定、否定和辩证地看待三个角度入手,分析归纳出一个鲜明的结论。
若关键词语不明显,还可以通过因果推断、分析感情来推断主旨,最后要联系现实。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
不能另搞一套。
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
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角度构思作文。
第二步:发散思维,选好角度。
1、教师引入:材料作文的立意必须来自材料。
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会得出不同的立意。
这就要求我们在读懂材料,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发散性思考材料,打开思路,找到既准又新的角度。
2、明确“准确”和“新颖”的要求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3、讨论:假如让你写1--3的材料作文题和材料5,你有哪些立意的角度?(1)学生独立思考,准备“说”。
(2)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说”。
(3)小组派代表在班上“说”。
(4)教师小结。
4、小练习:读下列材料,说说你有哪些立意的角度?(2008年湖北黄冈作文材料)薛谭跟秦青学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学完,就自以为都学到了,便向老师告辞回家。
秦青也没阻拦他,在城外的大道旁给他饯行。
这时秦青抚摸着拍板,慷慨激昂地高唱起来,声音振动了林间的树木,反激出的回音挡住了天上的行云。
薛谭便急忙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不敢说回家的话了。
学生讨论交流后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①做人做事要谦虚(虚心)。
②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③要知错就改。
④学习知识是无止境的(不能浅尝辄止)。
⑤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启发学生要注意教育方式;名师出高徒;教师素质是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
)⑧要敢于超越自己、超越他人(老师),社会才能进步。
等等。
四.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写作中,如何引用材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根据问题的不同,我们也可以把材料作文的写作归结为两大类:“以事诠释观点”的记叙文类和“以理诠释观点”的议论文类。
无论哪一类,都要处理好材料与作文的关系,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在材料作文的初次训练中,有半数的学生没有引用材料,那篇材料作文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出现套题作文。
在考场作文中,如果行文没有材料痕迹,让阅卷老师感觉文章完全独立于材料之外,这是十分危险的。
材料的意蕴丰富,可提炼的立意众多,行文如果不写清观点与材料的联系,阅卷老师一旦无法找到其中的关联,作文容易被判低分,更何况考场作文,阅卷老师有限的时间内是无法仔细去琢磨的。
那么写作时,我们又该如何引用材料呢?一般来说,有这么三种方法:第一,题目引材料,体现立意。
在题目中出现材料的关键词,或更直接地体现文章的立意,这是引用材料最为便捷的方法。
但是同时又要注重题目的新颖和美感。
比如上述的小橡树材料作文,学生的习作题目有《小橡树的启示》《由小橡树的成长想到的……》。
这类题目虽然紧扣材料本身,但是题目不够醒目,缺少美感。
学生优秀作品中,陈昭旭同学如此拟题:《乱世丛中一伟“树”》,论述了生活中的橡树们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思索,认清自我。
再如邱燕红同学的《橡树——老鼠——女孩》,全文的主要线索在题目中很清晰地展现出来,也能吸引读者往下阅读。
经过小橡树材料作文的训练后,学生们第二次材料作文训练,拟题技巧进步了许多。
第二次写的是上文所述河南省考题:雏菊成长的材料作文。
如廖一鸣同学拟题为《雏菊如人,人如菊》,作者的观点在题目体现出来:人的一生就犹如雏菊自强不息的成长过程,既引用了材料立意又深远。
也有《和菊——一起绽放,飞扬》,题目醒目,又注重形式美。
第二,文章开头或结尾引用材料。
一般来说,开头联系材料可采用议论性的开头,交代清楚自己从材料中得出的观点,或者使用题记,由材料入观点。
写作时还要自然,注意上下文的衔接。
例如雏菊材料作文,林巧妹同学就在开头引用材料,表明自己的观点:星空下,一名大一新生正背着一身的行囊走向她的大学生活。
曾记得临行前,父母递给她的菊花种粒。
那个雏菊的故事告诉她,自己要自立,脱离父母就是脱离她赖以生存的土壤。
现在,她要像雏菊一样一直到最后开出绚烂的花。
当然,也可以在文末写出所叙之事、所议之理与材料中观点的联系,或者用后记的形式。
如2010年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中考作文题: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提示和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
”于是,他日渐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