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与投射:庞德与中国古诗关系以“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为例张曼﹡内容提要:“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是庞德对李白诗《长干行》的创造,曾入选《美国名诗105首》,进入美国大学课堂:“美国现代诗歌选读”课程,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诗”。
可是,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代表,庞德为什么借东方的浪漫主义诗人对抗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庞德的“中国化”诗歌取之于中国的仅仅是素材吗,是否有技巧甚至诗歌美学?艾略特不懂中文,却为什么称庞德是“中国诗歌之发明者,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终于能真正地了解原文了。
”论文将通过细读文本,回答这些问题。
关键词:契合与投射;庞德;李白;中国古诗Abstract:This paper, taking the poem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rewritten and translated by Ezra Pound from a Chinesepoem “Chang Gan Xing ”by Li Bai, a f amous ancient romanticChinese poet ,as an example, makes an analysis of why Pound choosing Li Bai to counteract the romantic poetry of the west world, of what pound learning from China in his poetry creation, and of why Eliot praising Pound as the inventor of Chinese poetry, and so on. Hopefully, A close reading of both the poems of Chinese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rewritten will lead to an appropriate answer. Key words: consilience and projection; Ezra Pound; Li Bai; ancientChinese poetry自胡适、闻一多首次把庞德及其意象派介绍到中国,至今庞德研究已成蔚为大观之势。
庞德研究在中国涉及到庞德对英诗现代化的贡献,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等等。
在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研究中,有为数可观的或以单篇论文形式,或以专著形式,从各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派诗歌实验的积极作用,尤其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派诗歌技巧如意象叠印、意象叠加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探讨。
有鉴于此,本文重点将不再继续探讨庞德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中复杂的问题,去创造强烈的反差,而是对一些在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关系的研究中较为具体、微妙的歧见,如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或积极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他如何能成为庞德对抗20世纪初期英美的浪漫主义诗歌;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他不懂中文,通过媒介走进中国古诗,在翻译时由于改写兼顾创作,原诗张力、瞬间生命力之真实性失落了,那么译诗是否具有张力,如果有,新的张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庞德的“中国化”诗取之的仅仅是中国诗素材,技巧上仅仅是借鉴了意象叠加、叠印吗,在美学上是否有借鉴;艾略特不懂中文,那么他断言庞德是“中国诗歌之发明者,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终于可以能真正地了解原文了。
”此话的真意何在等等。
美国诗歌界认为,庞德写得最出色的意象派诗是“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
这首诗是庞德对李白诗《长干行》的创造,曾入选《美国名诗105首》,进入美国大学课堂——“美国现代诗歌选读”课程,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诗”。
因此,论文将主要以庞德的这首“20世纪最美的诗”为例,通过文本细读,企图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简介]:张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翻译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和英美文学研究。
一、反浪漫主义的意象派如何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契合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代表。
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辞典等权威工具书的定论。
“李白,唐大诗人。
••••••其诗表现出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辞海1262) 庞德首次接触李白诗,是1914年帮助费诺洛萨夫人整理丈夫手稿时,读到了中国古典诗歌费氏的英译和日本俳句诗的英译。
这时,他的意象主义诗歌理论已经形成。
庞德意象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基本都体现在《意象主义几个‘不’》一文中。
这篇文章刊登于1913年3月号的《诗刊》杂志。
而庞德在1914年读到李白时,他说“刘彻、屈原、李白等都是伟大的自由诗作家。
”(Ezra Pound 293)浪漫主义对中国文学界是个外来概念。
对李白作浪漫主义的解读,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
1922年,梁启超首次把中国文学分为“浪漫”和“写实”两派,屈原和李白被视为典型的浪漫诗人(梁启超2001:3461-3465)。
1949年后,由于受到前苏联马列文论体系的影响。
对浪漫主义解读,在视角上较1949年之前有所不同,论及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时,一般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阶级斗争决定论的视角加以解读,将其看成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反映。
“浪漫主义是理想主义,其最基本的品质就是按照理想的形态去反映生活,阶级斗争是推动浪漫作家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动力。
”(蔡仪257)但两者对浪漫主义文学一些基本艺术特质在认识上是接近的。
因此文学史书上,至今基本一直延续着梁启超对李白的定位:李白浪漫主义品质在文学精神上,推崇表达自我、崇尚激情、追求自然;在文学写作风格上,注重想象、神话和对艺术形式规范的突破(梁启超1941)。
庞德等同辈诗人视李白为“自由诗作家”,继庞德之后,美国学者的李白研究,也没有视其为浪漫主义诗人。
如Paul Kroll 讨论李白的艺术,认为他的成就在于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艺术传统,综合变化以传达个性的声音。
(Victor H. mair 296)宇文所安关注李白诗歌艺术在诗歌史上的意义(Stephen Owen 101-130)。
相同的李白,为什么在中国研究者眼里是浪漫主义或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西方研究者却将其概括为“传达个性声音”、“天才诗人”等不同的称谓?其实,在漫长的20世纪李白研究中,虽然文学史教科书、权威词典等主流话语视李白为浪漫主义诗人,但这种定论却也遭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
如1925年初版,1933年第11次再版,以及1961年香港光明书局修订版的《中国文学史大纲》里,著者谭正壁就是用“自然”、“豪放”等类似的概念论述李白的艺术特征(谭正壁1925)。
1932年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里,著者曾毅在具体分析李白艺术成就时,采用了传统品评手法称概括为“李之品如仙,杜之品如圣”。
(曾毅30)1936年,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读本》里,撰写人龚启昌用“豪放”一词概括李白。
1948年戚惟瀚的专著《李白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53年骆侃如撰写,香港现代文教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新编》、叶庆炳著,台湾文广书局1965年版的《中国文学史》等在论及李白时都没有借用“浪漫主义”概念。
1980年代之后,如袁行霈在主编《中国文学史》时,对李白的撰写虽然提到了“浪漫”的概念,但在具体的批评中,其核心术语是“豪放”和“自然”等术语。
1[①]这些不同的声音,与学者对相同术语的中西不同内涵的不断深化了解有关。
Jonathan Chaves 在其关于公安派的“自我表达”的论述中,详细分析了用“浪漫主义来理解中国文学的枘凿之处,如浪漫文学以注重自我、崇尚自然为其特征,而‘自我’、‘自然’在中国文学中有复杂的内涵,不能与欧美文学传统简单类比;中国文学对创造性的看法,也有独特之处。
”(Jonathan Chaves 1985:128-146)是的,“在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篇章中,自然意象携带着深远的意蕴,那不是欧洲式的自由主观强加于意象之上的象征意义,也不是文字历史地积储的象征意义。
由于与自然事物终生接触,诗人和读者在经验中共同储藏着这些‘智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赵毅衡1998:1060)这就是庞德选择东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抗欧美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原因所在。
而且,庞德认为李白的天才之处,不仅仅是诗歌意象,还有他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以及诗歌表达的简朴、自然与清新。
人们一谈到庞德和意象派,就自然想到他对意象主义的经典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
”可是庞德同时也主张诗歌要关注生活。
“没有一首好诗是用20年前的方式写的,因为用这种方式写作,完全说明作者是从书本、传统和陈腐的题材思考,而不是从生活中思考。
”(戴维•洛奇119) 在费诺罗萨的手稿原件中,原本还有李白的《古风》,庞德却舍弃了。
因为李白的《古风》系列企图“叙他自己的怀抱志趣”,企图“藉了文学的变迁来说出作者对政治批判的企图。
”(俞平伯1959)《华夏集》的编选目录也是佐证:如《华夏集》中选择了三首有关战争的古诗——《诗经•小雅•采薇》(Song of the Bowmen of shu )、李白的《胡关绕风沙》(Lament of the Frontier Guard )和《代马不思越》(South Folk in Cold Country),这与当时一战正酣有关;还选了4首有关离愁和女人的诗歌,包括《长干行》,仍然与战争有关——战争环境下女人的悲苦。
战争给造成了许多家庭的生死离别和对亲人的思念。
可见庞德对日常生活描写的关注。
庞德后来非常推崇王维,“从庞德后来对王维的高度赞美来看,如果费诺罗萨笔记中有更多的王维,庞德肯定会放弃不少李白诗。
”(赵毅衡1998:104)其原因是王维的诗歌表达更加简朴、自然和清朗。
意象主义是20世纪英美现代诗歌中的一个流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庞德是英美意象主义诗人的集大成者。
自1908年休姆创作第一首意象主义诗歌《秋》,至1915年《华夏集》出版,一般评论家都笼统认为“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意在反驳当时充斥诗坛的后期浪漫主义的或维多利亚诗风,如内容上因循承袭,无病呻吟;形式上华丽辞藻,意象模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