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 A【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
”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 B【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死后有谥号。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元丰六年、庆历四年、崇祯五年等都是采用年号纪年法。
B. 家君、鄙人、晚生、世先生等词语都表示谦称。
C.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被称为“永嘉四灵”,因为他们的名或号都有“灵”字。
D.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不同朝代典型的文学样式。
【答案】 B【解析】【分析】B“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尊称;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进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B.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其中“和”是连词,“如”是动词。
C. 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D.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 韵脚可平可仄”有误,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其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 《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C.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地方特色浓郁,作者是贺敬之。
D. 《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都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皇帝的新装》是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作家伊索的代表作。
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清明前一天称为“寒食”,九月初九称为“重阳”。
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要求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额联、尾联。
C. 杨绛在《老王》中回忆了老王与我们一家交往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他的感恩和深深的愧怍。
D.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错在“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正确的表述应为“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故答案为: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B.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C. “豁然开朗”“觥筹交错”“心旷神怡”“雾凇沆砀”分别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D. 古代文人常用字、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陶庵梦忆》《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六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B. 表,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臣子给君主的上书,内容多是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章的不同在于,上表常含有秉忠陈情、倾诉心曲的意思。
如《出师表》。
C. “二十四节气歌”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表述错误,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故选A。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常见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9.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一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
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 D【解析】【分析】“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着重叙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C. “是日更定矣”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 我国古代的年龄大都有特殊的称谓,例如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知命”。
【答案】 D【解析】【分析】D错误,四十岁称“不惑”。
故答案为:D【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B. “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C.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D. 《孔乙己》的作者是鲁迅,《变色龙》的作者是莫泊桑。
【答案】 D【解析】【分析】《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不是莫泊桑。
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1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分别出自于《战国策》《桃花源记》。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 “弱冠”是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花甲”是六十四,“天命”是五十岁。
故按从小到大的正确排序应为:“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
故答案为: 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是《羊脂球》,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