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六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框架一个、课件;(学具)正方体、长方体的物体各一个、土豆和小刀、若干小棒和三通接头。

教学过程:一、切物成形,导入新课。

学生动手切土豆,认识“面”、“棱”、“顶点”。

先切一刀。

摸一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

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

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

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

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继而通过屏幕演示,将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

二、循序渐进,探究特征。

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

(1)独立数一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

(2)交流结果和数法。

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交流:长方体面的个数你们是怎么数的?长方体棱的条数你们又是怎么数的?(3)提出研究角度:这堂课将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继续研究长方体。

2.渐次展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

以高楼大厦的建造一般是以长方体框架为基础引入,提出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来制作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

①活动提示。

●材料说明: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

●学会合作: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

●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②动手操作。

③汇报交流。

搭一个长方体框架一共使用了几根小棒?这些小棒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每种颜色的各几根?这些小棒在搭的时候有什么规律?从而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直觉判断,认识直观图。

①初步认识。

相机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面”和“棱”。

②直觉判断。

寻找看不见的棱,知道在直观图中用虚线来表示看不见的棱。

③形成表象。

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样子。

(3)变式呈现,理解长、宽、高。

①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

先擦去一条,展开想象。

再擦去三条,继续想象。

最后,发现最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

相机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②辨认长、宽、高。

变换教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

(4)展开想象,探究“面”的特征。

①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

②交流演示,引导发现面的特征: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③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

动态演示变化过程。

观察发现: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完全相同。

寻找身边这样的特殊长方体。

3.自主探究,发现正方体的特征。

(1)继续变化棱长,得到正方体。

(2)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自主探究正方体。

(3)讨论交流正方体的特征:6个面,都是正方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

相机揭示棱长的定义。

(4)比较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并说一说理由。

相机出示集合图。

4. 概括总结,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1.链接生活,运用新知。

出示冰箱的外形尺寸(cm):70×60×180。

思考:看到这组数据,你知道这台冰箱的哪些信息?你还知道这台冰箱哪些面的面积呢?2.展开想象,正确选择。

根据所给数据选择对应物体。

(1)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2)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魔方、粉笔盒、骰子(3)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4)当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0.1毫米,猜猜是什么物体?四、畅谈收获,总结课堂。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收获吗?现在,如果请你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你有什么话想说呢?小结:本节课同学们经过自主探索,在操作中探究了棱的特征,又由棱联想到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并独立探究出正方体的特征。

情境让“探索特征”和“发展空间观念”比翼齐飞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我觉得,从学科内容上考量,相对于“复式统计表”来说,知识点多未尝不是它的优点,可深度挖掘的空间更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更丰富;相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来说,受到学生前期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的限制相对较小,在选择教学年段时更自由些。

而选择了这个课题,沿袭照搬原有的设计只能重复昨天的故事,我必须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新路来。

一、课前慎思——1.特征教学如何探索出一条新路?特征认识是本节课的主体内容,如何组织教学这部分内容是执教本节课首要思考的问题。

广泛收集资料后,我发现特征教学的思路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先从实物入手,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认识面的特征;接着借助长方体框架,通过量或推理等方式认识棱的特征;最后认识顶点的特征。

第二种,结合准备的长、正方体自主探索,然后汇报交流面、棱、顶点的特征,形成共识。

第三种,结合用物体切、用长方形纸围、用小棒搭等动手操作,在汇报交流中逐步构建,不断完善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

其中,第一种方式是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逐个展开的,后面两种面、棱、顶点的特征是同步进行的。

我思考,空间建构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

面和棱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何一定是先研究面后研究棱,而不先研究棱后研究面呢?我思考,长方体的“面”与“顶点”特征的认识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为这两者在长方体中相对于棱而言属于强刺激,而且学生在第一学段中已经初步接触。

长方体特征的认知难点在于棱的特征的认识,因为如果让学生根据现成的长方体物体总结棱的特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存在困难的。

创设怎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探究棱的特征,使得棱的特征成为一个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呢?发现面的特征除了以直观观察为基础,还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去发现,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考,增进空间观念呢?受到以上思考的触动,我尝试着突破特征教学的传统设计,通过先发现棱的特征,然后由棱及面,发现面的特征,体现由“线——面——体”螺旋上升的认识。

这样的认知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建构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认知。

在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小建筑师”的操作情境: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小棒去搭建长方体框架,在做中观察、做中探索、做中发现。

在面的特征的处理上,有了对棱认识的基础,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我设计了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面这样一个想象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想象、推理,从而寻找到长方体的6个面,继而观察这6个面,理性地思考总结长方体面的特征。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思维的层次性,由直观走向抽象,由实物操作过渡到表象操作,从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分析,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考,增进空间观念。

2.发展空间观念如何从“附属”走向“核心”?相对于几何知识的习得而言,空间观念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由二维向三维发展的转折阶段,这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如何引导学生由原有的面的认识过渡到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而在传统的长、正方体教学中,我们过多地还是把它当成了“附属产品”,把“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我认真地思考:如何把培养空间观念和发展数学思考由“附带产品”转变成“核心目标”呢?如何实现“基础知识”和“发展空间观念”的比翼齐飞呢?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学,才能使空间观念建立得更好呢?空间观念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在积累丰富的几何知识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在观察中积累感性知觉,在操作建构空间观念,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对比转化中深化空间观念,在综合运用中提升空间观念,根据“感知———表象———思维”的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中,想象是空间观念培养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应该是本节课的着力点。

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展开想象的机会,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

我从“长方体的大小是由长、宽、高决定的”这个数学常识中汲取到灵感,在教学长、宽、高的概念时我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如果擦去一条棱,你也能够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样子吗?”“再擦去三条呢?”“至少保留几条棱,你就能够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样子?”这个情境充满了挑战性,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最终引导学生发现至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水到渠成地抽象出长、宽、高的定义。

将一个原本“人为规定”的数学知识演绎成为了一次富有挑战的想象过程,不仅使知识获得了更为鲜活的意义,更使得想象力和空间观念都在其间得以有效发展。

由棱到面的特征认识也为展开想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在认识面的特征时,我创设了又一个想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促使学生将眼前简约的三条棱和已经获得的相关表象结合、重组,然后在脑海里从已有的三条棱出发,依次描画出其它的看不见的棱,进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长方体。

这个想象的过程不仅顺利引出了面的特征,也进一步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再比如巩固练习中,“根据所给长、宽、高的数据想想是什么物体?”“联系储物柜的前面,观察想象,应用新知根据前面选择其它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