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生物非选择题训练1.如图表示某植物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叶肉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若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则短时间内叶肉细胞内C5的含量将________。
(2)光照强度为c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在该光照强度下植物叶肉细胞(不考虑其他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每小时固定的二氧化碳为________mL,叶绿体释放的氧气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叶肉细胞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二氧化碳在暗反应中与C5结合生成C3,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则会消耗更多的C5,从而使C5的含量降低。
(2)光照强度达到c以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不再变化,说明光照强度不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而每小时固定的二氧化碳量表示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在光照强度为0时,氧气的吸收量为8 mL/h,则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也为8 mL/h,即呼吸作用速率为8 mL/h,故光照强度为c时每小时固定的二氧化碳量为48+8=56(mL)。
光照强度为c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叶绿体释放的氧气一部分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另一部分释放到外界环境中。
答案:(1)线粒体(或线粒体基质) 减少(2)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56 进入线粒体和释放到外界环境中2.某植物的三个基因A、b、d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三种酶的催化下可使一种无色物质经一系列转化变为紫色物质。
基因A、B、D分别对基因a、b、d为完全显性。
假设该生物体内紫色物质的合成必须由无色物质通过下面的途径转化而来(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bDd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紫色子代的概率为________。
(3)如果要验证b、d两个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写出选用的亲本(基因型)及简便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____________。
(4)如果A、a,B、b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在没有突变、交叉互换的情况下,对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进行测交实验,后代的表现型及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
解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该植物的颜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dd,基因型为AaBbDd的两个亲本杂交,产生紫色个体的概率为3/4×1/4×1/4=3/64。
(3)验证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采用自交或测交方法,但是自交方案更为简便一些。
为避免因a基因影响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亲本必须为含AA的个体,因此应选用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9AAB_D_(白色)、3 AAB_dd(白色)、3AAbbD_(蓝色)、lAAbbdd(紫色),因此性状分离比为白色∶蓝色∶紫色≈12∶3∶1。
(4)由于题中“A、a,B、b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则AaBb只能产生AB、ab两种配子,那么AaBbDD×aabbdd→1/2AaB bDd(白色)、1/2aabbDd(无色),因此后代的表现型及性状分离比为白色∶无色≈1∶1。
答案:(1)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合理即可) 生物的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合理即可)(2)3/64 (3)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白色∶蓝色∶紫色=12∶3∶1(合理即可)(4)白色∶无色≈1∶13.请分析回答有关血糖调节的问题。
(1)图1表示正常人饭后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者的变化关系,若a代表血糖浓度,则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
由图可知血糖平衡调节机制为________调节。
(2)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有关神经并测定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2。
①开始刺激后,短期内血糖浓度____________。
②图2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若要证明该推断正确,可设计实验验证,大致思路是:选取同品种、同日龄的健康大鼠先做实验前测试,然后注射适量的________,通过比较________的浓度变化来确认。
解析:(1)正常人进食后,葡萄糖被吸收入血,血糖浓度先升高,随后胰岛素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结合图1推知,若a代表血糖浓度,则b代表胰岛素浓度,c代表胰高血糖素浓度。
由图可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效果相反,都会作为信息反过来影响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故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为反馈调节。
(2)由图2可知,电刺激支配胰岛的有关神经后,胰岛素浓度上升,而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则血糖浓度会降低;验证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时,自变量为胰岛素的有无,因变量为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量,故应给大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并测量其胰高血糖素浓度,然后与注射前大鼠胰高血糖素的浓度进行比较分析。
答案:(1)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反馈(2)①降低②胰岛素注射前后其血液中胰高血糖素4.某麦田的面积为a hm2,麦田中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其中田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b只。
请回答下列问题:(1)麦田中常发生虫害。
蚜虫吸食麦叶和嫩穗汁液,红蜘蛛吸食麦叶汁液,则麦田中蚜虫与红蜘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某研究小组欲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的理由是__________。
(2)该小组某次调查获取的田鼠种群数量为c只,则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________,在田鼠种群数量为________之前进行鼠害防治,才能避免小麦大量减产。
(3)田鼠繁殖期间需要更多食物,结合此食物链,田鼠机体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部分。
解析:(1)红蜘蛛和蚜虫都以麦叶的汁液为食,两者构成竞争关系。
由于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泛,个体较大易于标记,因此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2)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中的种群数量,即为c/a(只/hm2)。
由于种群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田鼠种群数量为K/2即b/2之前进行鼠害防治,才能避免小麦大量减产。
(3)田鼠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鼬捕食田鼠所产生粪便中的能量都属于田鼠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答案:(1)竞争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个体较大易于标记(2)(只/hm2)(只)(3)田鼠遗体、残骸中的能量鼬捕食田鼠所产生粪便中的能量5.生理状况相同的植物幼苗在一定光照或黑暗不同温度条件下,O2释放或吸收速率如下表,请回答相关问题。
(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温度为10℃时,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此时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
(2)由表可知,在________℃时,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最高,从表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出植物呼吸作用最强时的温度范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定叶绿素含量前应制备叶绿体色素提取液。
提取叶绿体色素时,除加入无水乙醇和石英砂外,还需要加入CaCO3,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测定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度值可计算出叶绿素的含量,测定时应以________作为对照。
解析:(1)有光照的条件下,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能够产生ATP,所以,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在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则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生成的ATP会转移到叶绿体基质中。
(2)植物的总光合速率可用表中的光照下氧气释放速率+黑暗下氧气吸收速率表示,通过对表中数字相加和对比可知,40℃时,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最高。
表中在5~45℃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呼吸速率一直上升,故不能判断出植物呼吸速率最强时的温度范围。
(3)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提取色素时使用的是无水乙醇,故测定叶绿素的含量时要用无水乙醇作对照。
答案:(1)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类囊体→叶绿体基质(2)40 不能呼吸速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未出现下降趋势(3)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无水乙醇6.如图为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的感受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A和B两个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次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在静息状态下,Na+由神经元排出的方式为________。
(3)图丙为________的结构模式图,在图中结构6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若神经递质M和N可分别打开突触后膜的Na+通道和Cl-通道,其中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内呈正电位的是神经递质________,另一种神经递质可使膜内外的电位差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解析:(1)由图甲可知,①为感受器,当感受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兴奋由①传向⑤,因此,A和B两个电流表中的指针均偏转2次。
(2)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排出Na+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3)图丙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4处可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6处可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4)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在细胞外液中Na+和Cl-的含量较多,因此,当神经递质M使突触后膜打开Na+通道时,会导致Na+内流,从而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当神经递质N使突触后膜打开Cl-通道时,会导致Cl-内流,膜内的负电位变大,从而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