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小学英语教育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策略初探一、材料来源笔者通过各种英语教学的书籍、期刊、杂志、报纸、网络,收集并仔细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探讨。
比如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左达的《将素质教育融于语言教学中》、 David Nunan编著的《体验英语教学》、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李涛编著的《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谈》、谢红仔.《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等。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1.国外的情境教学国外有一些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了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
例如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叫做“产婆术”,让学生主动思考、探求、获得问题解决。
他说:“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做使知识自己的产婆。
”他借创设问题环境启迪学生主动求知。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J. J Rosseau)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儿》中,就记载了情境教学的事例。
一次,老师为了教爱弥儿学会辨别方向,就把他带到大森林里。
爱弥儿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又饿又累想回家但找不到路。
这时老师通过中午树影朝北的常识引导爱弥儿找到回家的路。
这就是有目的地利用大自然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对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首先创设情境,依据情境确立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
杜威把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试验中,经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他充分利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
在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心理学家乔治.洛扎洛夫首创了暗示教学法,把情境教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暗示教学法也被译为“启发式外语教学法”,它突出的特点是:将逻辑思维与感情倾向密切结合起来,使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交织着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在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造成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达到高效率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实践证明,暗示教学法在外语教学法中特别有效。
暗示教学法的根由就是情境教学。
洛扎洛夫说:暗示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校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
”情境是对人产生暗示信息的源泉。
这时的情境教学首次把情境创设与情感影响结合在一起,使情境教学取得了重大发展。
2.国内的情境教学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古代教育家在他们论著中论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如墨子就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选》)。
在重视环境教育对人的作用时,我国古代教育家还从中提炼出情境教学的范例,以鉴后学。
古代《烈女传.母仪传》中就记载了孟子的母亲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佳话。
这两则故事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
两千三百多年前,我国的情境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瑰宝,也是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做出的卓越贡献。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主张“相机教学”。
“相机”就是抓住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
孔子强调“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惜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徘”之机就是一种教学情境,当学生心理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时候一愤,口里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一徘,在这种情境中,去启发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的“相机教学”、“启发教学”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宝贵财富,对我国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世界教育至今还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有不少学者、专家、教师都对情境教学做过理论探究和教学实践,其中江苏省南通市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探讨语文情境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她的《情境教学与研究》是我国进行情境教学理论研究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开创了我国情境教学的新局面。
她的情境教学讲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
提倡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中逐步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而且情境教学还注重使学生从小收到美的陶冶,以“美”去激发“爱”,促进儿童整体的和谐发展。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在中国大陆上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有中国特色,而且用于解决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是行之有效的。
”之后,情境教学迅速在音乐、美术、体育、政治等学科取得了实效。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开创了我国情境教学的新局面,为中学英语情境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著名教授张正东明确指出“外语教学是以教学主体(学生)、教学客体(目的语)和教学环境组成的一个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一切活动的中心。
学生的状况(主动或被动,积极或消极,会学或不会学)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教法是在研究了学生如何学会的过程和特点而设计和发展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上,同时也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影响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并最终使他们摆脱经验性的学习,做到把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变成一种自学行为。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顾名远教授就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思想。
此后,一大批学者,专家纷纷发表见解,从理论进行探讨。
1992年,由北师大裴娣娜教授领导,有全国师范学校和部分科研单位的中青年教育家,学者广泛参与,召开了全面、深入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
这些研究表明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
这些实验研究确立了新的教育观念,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成为寻求促进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情境教学克服了传统教育中理智、强迫灌输,死记硬背的方法,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已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发展。
“情境教学”既落实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又完成了新大纲的要求。
其研究的趋势为:在研究方法上,在定性研究基础上,突出定量研究;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史的研究。
在研究内容上,要将基础研究和运用研究、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相结合,在原点辐射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多点聚焦研究;在跟踪热点的前提下,加强纵深发展研究。
在当前,应注意突出客观情境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特别是语境教学的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1、美国哲学家杜威最早在教育学意义上运用“情境”一词,他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并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
作为一种教学法,情境教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通过强调有意义的情境进行目的语言基本结构练的教学法。
也就是强调在“有意义的”情境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2、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界特别强调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外语。
他们倡导情境教学法。
可见其中情境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采用情境教学法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养成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英语学习由兴趣而内化个人学习需要成为可能。
3、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是个体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
学习是一种心理适应,是个体在环境变化作用下,引起个体心理结构与功能及其行为的变化。
在英语学习中,通过课堂这个小环境和校园这个大环境共同作用于学生,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增强主体感受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由此而获得内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行为的发展。
4、从哲学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
情境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实践的学习,在情境中认识,又在情境中实践,通过调动人的各种感官的参与,丰富刺激学生大脑的信息和材料,延长英语知识在脑中建构意义的时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1] 长志远.儿童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 陈春明.小学英语情境教学【J」.教育科研论坛,2007(3).【3〕曹沂华.课堂教学语言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1):89.【4〕David Nunan.体验英语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3-275.【5]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邓星平.浅谈教学语言艺术的培养[J].邵阳学院学报,2002(4):144-145.【7〕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土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0] J.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J.莱夫E.温格.情境学习一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 陆谷逊.英文大辞典.[Ml.上海:上海译文出版杜,1993【13] 罗忠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与《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14]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Ml.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5] 孟春国. 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的解构与重建[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73-76.【16] 全国二十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7] 单中惠.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0]邢秀芳.小学中段英语情感体验式教学设计及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6.【21]熊川武.学习策略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22] 谢红仔.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D〕.华南师范大学,2003.【23]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学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4]杨柳.多媒体与小学英语教学〔Dj.华中师范大学,2006.【25]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6]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27]邹志超、龚少英.情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6【28] Stephen D Krash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1【29] P.R.HowattAHistoryofEnglishLanguageTeae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0] wilgaM.Rivers.InteraetiveLanguageTeaehing[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