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常病护理规第一节循环系统护理常规【疾病概述】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机制组成,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主要症状和体征,心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水肿,心悸,心源性晕厥。
【一般护理】(一)保持病室安静,清洁,空气流通,病情较重者应减少探视(二)心理护理关心,体贴,鼓励患者,做好充分解释,安慰工作,避免谈论任何令患者烦恼,激动的事,协助其克服不利于疾病治疗的生活习惯和嗜好(三)生活护理对心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协助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四)休息及体位保证足够的睡眠,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逐渐鼓励患者床上活动乃至下床活动,长期卧床休息2小时更换体位,心功能不全者半卧位或端卧位(五)饮食护理进食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
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钠盐食物(六)排泄护理长期卧床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排便习惯,必要时科给及缓泻剂或低压温水灌肠(七)药疗护理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浓度,作用及副作用,注意用药前后的情况,准确控制和调节药物的浓度与使用速度(八)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做好皮肤护理,以防压疮。
(九)心导管术后护理密切观察伤口,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桡动脉搏动情况,注意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十)外科术后护理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伤口情况,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堵塞,注意引流管的形状,颜色和量,做好记录。
(十一)备齐及定期检查抢救物品,必要时行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十二)做好出院指导,按时服药,注意饮食,避免过劳,预防感冒,定期门诊复查等。
【专科护理】(一)活动原则心功能Ⅰ级,避免重体力活动,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心功能Ⅱ级,避免较重体力活动,一般体力活动适当限制,心功能Ⅲ级;严格限制体力活动,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以活动后不出现症状为宜。
(二)心功能不全,出现呼吸困难者,应予半卧位或坐位,两腿下垂,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三)有水肿者、心力衰竭或使用利尿剂时,应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四)每周称体重1次,必要时每天1次,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可根据病情酌情增加测量血压次数(五)应用洋地黄、胺碘酮等药物时,注意其毒性反应,每次给药前应了解上次用药后的反应并测量脉搏(房颤者应测心率)。
静脉注射洋地黄制剂,应缓慢推注(10-20min注完),注射前及注射后0.5-1h测量脉搏,并记录。
如出现中毒症状或心率少于60次/分,应停止给药,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六)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胺碘酮等,应严格遵照医嘱,要注意胃肠道反应及心律的变化,静脉注射胺碘酮时注意观察有无静脉炎发生,并做好交接班。
(七)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如硝普钠,应严格观察血压,严格控制滴速,有条件者应用输液泵或微量泵控制滴速,并做好记录。
(八)严格观察病情,注意心率,心律,呼吸机血压的变化,测量脉搏,心率应计数1min,脉搏短绌,应有2名护士同时测量脉搏与心率,并记录。
【教健康育】(一)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
(二)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
(三)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保证足够的睡眠并避免任何精神刺激。
(四)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选择不同治疗饮食,少量多餐,忌烟酒。
(五)对冠心病患者随身备好急救药物,对于安装起搏器患者应避免做MRI检查,随舍携带保健卡,行金属瓣膜置换术患者外出旅游经过海关时,需备疾病诊断证明书,供有关人员查看。
(六)向患者说明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重要性,不能擅自增减药物,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诊。
第二节心力衰竭护理常规【疾病概述】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因心肌收缩力下降而致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
其临床表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咳嗽,水肿,腹胀,尿少等。
病因为原发性的心肌损害,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等,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负荷过重。
【一般护理】(一)按照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二)适当限制钠和水的摄入,以少量多餐,进食易消化,高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的发生(三)避免劳累,情绪波动,精神紧张,饱餐,感冒等诱发因素,做好卫生宣教。
(四)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伴有水肿时应加强皮肤护理,以防感染及发生压疮。
(五)衣服应宽松,盖被不宜太厚重,以减少憋闷感,呼吸困难者去半卧位。
【专科护理】(一)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如低氧血症时短暂给高浓度氧气吸入,急性左心衰竭发作时予30%-35%酒精湿化氧吸入,烦躁不安时,遵医嘱给镇静剂。
(二)急性左心衰发作时患有濒死感恐惧感,要关心安慰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使其有安全感。
(三)用药护理1、遵医嘱给予纠正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2、密切观察用药过程及用药后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药物副作用出现,如弟钾、血钠变化及洋地黄类药物的毒性作用。
3、注意液体平衡,根据生命体征调整和控制滴速,一般以每分钟20-30滴为宜。
4、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每天测量体重。
【健康教育】(一)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忌烟酒和预防感冒。
(二)饮食护理限制盐及水分的摄入,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限钠盐和养成清淡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少量多餐,进食易消化、高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的发生。
(三)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休息和运动,活动量以引起气促为宜。
(四)定时服药,定期复查。
第三节心律失常护理常规【疾病概述】正常心率起源于窦房节60-100次/min(成人)。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激动次序的异常,临床上按心律失常发作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心律失常两大类。
【一般护理】(一)按照循环系统疾病一般常规护理(二)饮食给予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防便秘,避免饱餐及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三)心律失常发作引起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时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休息时避免左侧卧位,以防左侧卧位时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
(四)密切观察病情,监测心率,心律变化,及早发现危险征兆。
及时测量生命体征,测脉搏时间为1min,房颤患者同时听心率。
如出现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R-on-T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监测电解质变化,尤其是血钾。
(五)备好抢救器材(如除颤器、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机)及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抢救药品。
(六)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密切观察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防止毒反应的发生。
(七)行介入治疗前应向患者讲解介入治疗如心导管射频消融术或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目的及方法,以消除其紧张心理,是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并做介入治疗的相应护理。
【专科护理】(一)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疗效,根据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给予相应的护理,如利多卡因可致头晕、嗜睡、食物模糊、抽搐和呼吸抑制,因此静脉注射累积不宜超过300mg/2h;苯妥英钠可引起皮疹,WBC减少,故用药期间定期复查WBC 计数;普罗帕酮易致恶心,口干,头痛等,故宜饭后服用;胺碘酮可出现胃肠道反应及心血管反应如心动过缓、Q-T延长,长期服用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故给药时定期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如血压下降、心率缓慢不规则则应暂时停药。
(二)心电监护对严重心律失常者进行心电监护,注意有无引起猝死的危险征兆,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紧急处理。
心室扑动和颤动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应立即予非同步电击除颤,心脏骤停者协助医生行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等一系列抢救措施。
(三)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的变化,测量脉搏,心率时应计数1min;房颤者应由两名护士同测量脉搏与心率,并记录。
(四)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方法,及兴奋迷走神经,包括诱发恶心,呕吐,压迫眶上神经;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按摩一侧颈动脉,切忌双侧同时按摩。
(五)射频消融术后平卧8-12h,严密观察伤口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肢制动,协助做好生活护理,起搏器植入术后平卧4-6h,指导患者术肢勿过度外展及上举。
(六)外科射频消融术后停留临时起搏器导线按临时起搏器者,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及临时起搏器的功能,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健康教育】(一)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如情绪紧张,过度劳累,急性感染,寒冷刺激,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浓茶和咖啡)等及防治知识。
(二)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及感染,以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三)讲解遵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嘱有异常时及时就诊,房颤者射频消融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应严密监测INR在1.5-2.5之间。
(四)有晕厥史者应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有危险的工作,有头昏,黑曚时立即就诊,以免晕厥发作时摔伤。
(五)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脉搏的方法,心律失常发作的应对措施及心肺复苏术,以便于自我监测病情和自救。
(六)对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讲解自我监测与家庭护理方法。
第四节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疾病概述】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黏液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瓣膜结构异常,导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临床上最常见的瓣膜病为风湿性验证过程所致的瓣膜损害,称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也称风湿性心脏病,是我国常见心脏病之一。
【一般护理】(一)按循环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避免劳累,按心功能程度适当活动和休息。
(三)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咯血,下肢水肿,少尿,腹水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四)观察有无发热,关节疼痛不适,皮肤出现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风湿活动的表现。
【专科护理】(一)充血性心力衰竭按心力衰竭护理常规护理。
(二)抗风湿性药物对胃肠道刺激较大,指导患者应予饭后服用,注射长效青霉素,注入药物速度宜快,否则药物易塞针头。
(三)嘱主动脉狭窄患者少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夜间加强巡视,以免发生猝死,心绞痛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给予硝酸甘油含服并观察其效果,注意胸痛的性质、部位、发作频率、时间及生命体征变化。
(四)伴有房颤的患者,警惕并发栓塞,注意神志,肢体活动等神经系统改变,术前需服用抗凝剂的患者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等征象,术前需停用阿司匹林1周,停用华法林3d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