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框架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框架知识点

第一节概述一、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见表6-1。

表6-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发展心理学定义心理发展的性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二、心理发展的动因心理发展的动因见表6-2。

表6-2心理发展的动因理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高尔顿观点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环境决定论华生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发展(狭义):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整个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和规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横断研究、纵向研究、纵横交叉研究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环境共同决定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决定(文化学习理论)班杜拉维果茨基主张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但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低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和历史所制约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有成人指导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续)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决定(文化学习理论)主体客体相互作用代表人物维果茨基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的本质是适应。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性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观点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在个体发育成熟的前提下,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时候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见表6-3、表6-4和表6-5。

表6-3年龄阶段的划分和主要特点年龄阶段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年龄范围0~3岁3~6岁6—11岁、12岁(小学阶段) 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初中阶段)十七八岁至三十五岁35—60岁60岁以后表6-4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6岁、7岁) 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至十一二岁) 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特点感知运动图式泛灵论、自我中心、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不可逆、缺乏守恒守恒性、摆脱自我中心性、思维可逆性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和演绎推理表6-5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最主要特点动作的发展以游戏为主要活动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性身心成熟、进入社会、恋爱结婚生理成熟、心理稳定衰退与毕生发展阶段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后期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6。

年龄0~2岁2~4岁4~7岁7~12岁12~18岁18~25岁25~50岁50岁以后主要发展任务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初创感)勤奋感角色同一性亲密感繁衍感完善感克服怀疑感羞耻感内疚感自卑感角色混乱孤独感停滞感失望感良好人格品质希望意志目标能力诚实爱关心智慧、贤明表6-6婴儿期的(0~3岁)心理发展新生儿反射行为新生儿生活模式主要动作动作发展学习第一类无条件反射行为(有生存意义)和第二类反射行为(无生物学意义)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手的抓握动作(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方向和顺序: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模仿,条件反射学习,偏好新颖刺激最早发生,最早成熟,最早衰退感知觉发展深度知觉:吉布森-视崖实验说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言语发展气质类型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句法的发展巴斯等分类: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托马斯和切斯的分类: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和发展缓慢型情绪的发展兴趣发展笑的发展哭的发展三个阶段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分离焦虑社会性依恋依恋定义婴儿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最初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依恋)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母婴依恋类型(艾斯沃斯)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焦虑性依恋)。

后两者属于不安全型依恋(消极依恋)主体我的自我意识(1岁前后出现)自我意识的发展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两岁左右出现)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7。

表6-7幼儿期(3—6岁)的心理发展项目幼儿的游戏内容游戏的作用游戏的理论游戏发展幼儿游戏特点游戏社会性发展(续)项目记忆的发展内容发展特点具体内容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迅速以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发展迅速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幼儿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具体内容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古典游戏理论和现代游戏理论机能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的五个特点非社会性游戏、平行游戏、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思维的发展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逻辑思维初步发展可塑性、动态性、趋向性、自我中心(三山实验)、计划性和预见性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变成“为什么”幼儿概括能力(实物概念、类概念)和推理能力的发展想象的发展发展特点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会使想象得到显著发展言语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句法结构发展词汇量增加,词汇范围扩大,词义的深化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汇多的短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语用技能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个性初步形成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早期沟通的手势,听的语用技能,说的语用技能明显的气质,兴趣爱好差异,能力差异,最初的性格自尊增长,自尊可预测以后情绪发展和适应性,影响因素(父母教养、同伴关系)认同的发展第一逆反期意义和对象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要求行为活动自由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发展中的正常现象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8。

表6-8童年期(7~12岁、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项目学习发展内容小学生学习一般特点具体内容学习是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教和学是师生双向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会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习促进心理积极发展(续)项目认知发展内容记忆策略具体内容复诵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基本特征: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发展基本特征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转折年龄:9—10岁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词语概念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新的思维结构形成、自我中心表现、脱自我中心化自我意识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与学业成绩、同伴交往、自信心有密切关系自我控制能力道德发展道德认知发展(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道德情感发展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延迟满足、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日益丰富四五岁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结果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多个方面父母和同学的评价很重要判断受自身以外标准支配,重结果不看动机五岁至八九岁八九岁以后判断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道德行为发展同伴交往友谊发展人气特点对友谊认知的发展影响选择朋友因素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受欢迎儿童、不受欢迎儿童、受忽视儿童三个阶段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直接交往时间减少教养关注重点转移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亲子关系的特点亲子关系质量的决定因素人际交往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青春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9。

表6-9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项目内容父母和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家长的素质与父母交往下降,与同龄伙伴交往上升具体内容身体加速成长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生理发育加速生理机能发育加速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心理生物性紊乱,并且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问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记忆容量发展记忆广度达到一生的顶峰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峰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发展特点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情绪变化特点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自我中心性第二反抗期特点主要表现独特自我、假想观众因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观念上的碰撞反抗的对象形式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心理社会问题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青年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10。

表6-10青年期(17、18—35岁)的心理发展青年期的一般特征父母激烈抵抗和冷漠相对年龄阶段、共同点和不同点网络游戏成瘾、青春期精神分裂、自杀倾向、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思维的发展思维发展阶段性: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自我概念抽象性日益增强,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结构更加分化自我概念认知水平提高的三个途径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推理的发展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形成和稳定惩罚和服从取向功利取向“好孩子”取向“好公民”取向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普遍道德原则取向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中年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11。

表6-11中年期(35~60岁)的心理发展中年期生理变化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男性更年期、女性更年期中年转换期、人生特殊时期、在家庭中的角色、充满挑战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智力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人格结构的稳定性人格的成熟性早期学说,特殊智力学说,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自我的概念、自我发展水平的四个阶段、影响因素两重基本含义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12。

表6-12老年期(60岁以后)的心理发展项目老年丧失期观毕生发展观内容全面衰退: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衰老持续一生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心理发展是增长和衰退的对立统一多重因素共同决定心理发展,各因素对不同时期的影响强度不同感知觉退行性变化明显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特征60岁以后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记忆减退记忆衰退的年龄趋势记忆衰退的特点主要记忆障碍记忆减退的解释智力减退人格的变化心理适应智力水平的衰退、变化的不平衡性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往事心理准备、转换角色、体现价值、幸福和谐、深化友谊、避免逃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