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梵净山民族文化

梵净山民族文化

一、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一)梵净山民族文化资源调查1、铜仁市少数民族分布及民族文化概况铜仁地区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行政区域面积18003平方公里,辖8县1市1特区。

其中有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4个,民族乡56个,主要聚居有土家、苗、侗、仡佬等28个少数民族。

2010年底,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16.5958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45%。

铜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我区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铜仁在两千多年前,就居住有土家、苗、侗、仡佬等民族。

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开辟耕耘铜仁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创造了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黔东民族文化。

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江口、铜仁等县市,计124万人。

铜仁地区的土家族是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境邻近地区土家族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单一民族固有的民族特征。

土家族的族源与古代巴人有关。

明代以后,称铜仁地区的土家族先民为“土人”、“土蛮”、“土夷”或“夷”等。

嘉靖《思南府志》称“土人”、“土蛮。

”“土家人”自称“毕兹卡”。

苗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松桃、思南、铜仁、江口、印江、石阡等县(市),50万人。

苗族源于炎、黄、蚩时代居住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

蚩尤是海内外苗族人民一致公认的人文始祖。

不同历史时期华夏族对苗族的称谓不同。

堯、舜、禹时代,称苗族先民为“三苗”或“有苗”、“苗民”。

周称“茅”或“髦”。

元、明、清以及中华民国时期,一直沿袭“苗”、“蛮”、“夷”、“土苗”、“土蛮”等称谓。

铜仁地区境内的苗族自称为gheax xongb(近音:仡熊)和ncoud(近音: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将族称统一为苗族。

区内苗族大约还有30万人保持有完整的苗族语言和穿戴传统的苗族服饰。

侗族侗族主要分布在玉屏、万山、铜仁、江口、石阡等县(市、特区),计37万人。

侗族是由古代百越人的一支“骆越”逐渐演变而来,于秦汉至隋唐时期逐步形成单一族群。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侗族有不同的族称。

秦代称“黔中蛮”。

汉代称“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铜仁境内侗族居民相继被称为“仡伶”、“仡佬”、“仡偻”等。

到了明代,又有“峒人”、“硐人”、“洞人”、“洞蛮”等称呼。

清代称为“洞苗”、“洞民”、“洞家”、“伶”等。

侗族人民自称“干”、“更”或“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这支有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习俗的人们共同体被国家正式认定为侗族。

仡佬族仡佬族主要分布在石阡、思南、江口、松桃等县,计11万人。

仡佬族源于古代“濮人”。

传其先为竹王。

仡佬族的称谓大致分为“濮”、“僚”、“仡佬”几个阶段。

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濮人称“卜”或“百濮”。

朱辅臣《溪蛮丛笑》中第一次使用“仡佬”一词。

明嘉靖《思南府志》称“僚仡”。

明、清两代编纂的《石阡府志》记载:“苗民司曰仡佬”、“石阡北多有仡佬”。

铜仁地区仡佬族在民间又有木仡佬、花仡佬、红仡佬、水仡佬、打铁仡佬、打牙仡佬等称谓。

1953年,经贵州各地仡佬族代表协商并经国务院同意,统一族称为仡佬族。

羌族铜仁境内的羌族,主要聚居在江口县桃映土家族苗族乡。

羌人原本主要居住在今四川西北部,据木城羌族的一些古稀老人讲述,是因当年羌人与其他民族(彝族)发生战争,战败为逃命求生,经由四川茂汶迁至今湘西,后又由湘西迁至铜仁和平,最后几经辗转才迁至偏远的山区——今木城村漆树坪落户,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唯一的一个羌寨,至今还保留有羌族原有的生活习俗2、梵净山地区少数文化资源调查及分布(二)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1、梵净山民族文化的生存现状(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艺术之乡。

贵州省铜仁地方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从1994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艺术之乡”的创建活动,目前共评选出64个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为了更好的展示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建立了众多民族博物馆。

1985年以来,贵州省分别在兴义、镇远、铜仁、台江、黄平等地建立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婚俗博物馆”、“贵州省傩戏博物馆”、“贵州省刺绣博物馆”等10个博物馆。

1998年10月,贵州省与挪威王国政府合作,得到了挪威王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在贵州六枝特区的梭戛社区建设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

(3)将少数民族文化及时保护,并在发展中保护,因此把有突出文化特色的村寨建成民族保护村寨。

在贵州省的黔南州还建立了四处省级民族保护村寨。

黔东南自治州建立了100多个民族文化保护村寨,其中有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请预备名单的《黔东南苗族村寨》重点村寨的雷山郎德、西江,台不九摆,剑河九吉、温泉,从江岜沙等,又同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黔东南侗族村寨》中的重点村寨的黎平纪堂、地扪,榕江宰荡,从江增冲、银潭、占里等。

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既是苗侗民族古老神秘的家园,亦是黔东南古朴多姿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民族文化村寨,在建筑环境、村镇布局、房屋造型、建筑用材、营造技艺、建筑功能以及建筑习俗、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对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等方面,显示出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

它既是苗侗民族的精神家园,又是生态家园,是当代人感受淳朴文化,憩息疲惫心灵的最后净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

通过这些村寨的建设,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保护各民族的文化。

(4)发展民族文化演出。

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贵州也推出了《多彩贵州风》民族文化演出,贵州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的《多彩贵州风》,旨在通过其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保护和开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贵州的民族艺术融入文化产业,培养和推介优秀的民族艺术家,极大地宣传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凯里国际芦笙节、台江姐妹节、雷山苗年节等,庆祝民族节日,已成为惯例。

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定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弘扬和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梵净山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1)缺少资金支持。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渗透,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将出现消亡的趋势。

贵州省相对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追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摆脱现有的经济不发达困境的同时,也必定会对民族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威胁,民族文化特色受到侵蚀,很多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趋与淡化。

如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手工艺,歌曲等由于缺乏青少年继承者而出现无人继承的状况。

(2)政策法规仍不完善。

在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应当制定科学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3)民众参与不足。

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的主力军的民众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其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导致开发的力量不够、效果不佳的状态。

不少依然鲜活在当下的文化形式,之所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关键原因不在于没有得到保护和珍藏,而在于没有使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必要的发展。

让他们主动投身到保护文化的行列中。

3、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充分发掘、整理、保护、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加快铜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按照“大文化”、“大旅游”的工作方针,多措并举,推动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1)举办了一系列民族节庆、民族文化活动。

自2000年以来,我区成功举办了七届梵净山旅游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思南花灯艺术节、玉屏萧笛艺术节、苗族“四月八”节、铜仁市龙舟节、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节。

各县都开展了一系列带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节庆文化活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0年,我区与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和单位联合举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桃源铜仁——龙腾锦江》中国贵州铜仁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以及《为祖国喝彩》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情景歌舞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铜仁及梵净山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仅2010年元至10月,到铜仁梵净山旅客就达到597.78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442.24亿元,同比增长97%和128%。

(2)挖掘、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

近年来,我区通过开展梵净山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把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曲艺和各种民族民间绝技不间断地搬上舞台,先后挖掘、推出了一批如《情姐下河洗衣裳》、《这山没有那山高》、《望牛山歌》等经典曲目,积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推介了铜仁。

2006年,我区编排的大型方言话剧《乌江汉·土家妹》获第三届全省民族文化会演表演金奖;2007年,沿河土家族肉莲花舞曾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表演金奖,赴苏州参加了“中国第八届全国民族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演出,并入选当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春节联欢晚会节目;2008年由集中展现我区多姿多彩民族民间文化的26首民歌、5种民族民间器乐、4个民族民间舞蹈演绎的“梵净风韵”还走进了央视《民歌•中国》,连续一周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其中石阡县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被“民歌博物馆”永久收藏,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今年,我区苗族的原生态鼓舞《鼓之源》,荣获第九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参加贵州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活动的《这山没的那山高》获“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演出“黔穗金奖”。

近年来,我区已先后获得两次全国文学“骏马奖”,两次省“五个一”工程奖、一次省政府文艺工作奖,还有一批书法、绘画、摄影等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级有省级奖。

(3)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文化专著。

加强了对全区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

通过任务安排、课题设置、资助出版和文艺调演、歌舞大赛、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展开对全区各民族民间文学和音乐、舞蹈、曲艺及各种民间绝技的挖掘、整理和加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