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羚羊木雕教案

羚羊木雕教案

《羚羊木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攥、怦怦、树杈、形影不离”等词语;
培养阅读水平,提升朗读水平。

过程与方法:
使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品味文章含蓄的语句及文中所隐含的作者情感倾向,让学生同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揣摩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语
在物欲横流的人世中,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

其实最珍
贵的东西是亲情、友情。

亲情中有误解,也有冲突。

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对于学习、友情、财物等,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也不时有了起伏的波澜,有时让我们无奈、伤心,甚至落泪。

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点。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作者简介
(学生说,投影完整)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

著名作家。

我国最有影响的少儿小说作家之一。

主要从事电影剧本、小说、童话和电视剧本的创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集团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2005年中国安徒生奖获得者。

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三、强调文中生字、词。

抹(mo)眼泪怦怦(peng)脸jia(颊)
zuan(攥)着树杈(cha)
词语填空
(形)影不离自(作)主张(合)二而一无可(挽)回
四、带问题速度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
明确:
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贵重。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爸爸妈妈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很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要了回来,对朋友反悔,我伤心极了。

2、文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明确:
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

3、这些人物对要回羚羊木雕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
“我”:注重友情,不主张要回;
父母:认为木雕贵重,逼我去要回;
奶奶:认为要回“不好”;
万芳:先责备我的后悔,后表示“咱俩还是好朋友”;
万芳妈妈:责备万芳“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然后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

教师总结:
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倾向呢?大概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

根据:先写妈妈追查、逼迫;再写爸爸讲出一通理由;然后渲染万芳的仗义;最后让“我”感叹: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五、为了更深刻地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揣
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思考:
1、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外在:神情面貌等。

内在:性格特征。


教师点拨:
妈妈的神情面貌——咄咄逼人。

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

在父母的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无分量。

性格:态度生硬固执,重财轻义。

2、从爸爸的话语中,你看出爸爸的性格是什么?和妈妈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
“静静地”点烟姿态,“慢慢地”说话态度,和“很平静”的声音配合起来看,爸爸是一个婉转、持重沉稳的人。

和妈妈的严厉相比,爸爸显得冷酷。

3、奶奶很简省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奶奶的话是对“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评。

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但力量有限,又左右为难。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备:
六、我们明确了,文章中家庭出现问题是怎样的了。

同学们,我们是否在家庭中也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解决呢?
明确:
当遇到问题时,需要多沟通、多理解。

找到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能一意孤行,需要相互多体谅。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

(例如:文中“我”忽略了木雕是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礼物。


七、听作者讲故事,明白了道理。

那作者安排文章的内容时是不是按顺序的方式,一贯到底的?如果不是,还有什么情形发生?
明确:
插叙
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时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

这样写实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读者,是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板书:
作业:
分享你的经历,共享人间真情,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

当你回首往事时,是否也有这样的伤心事?在这时,你又想对爸爸妈妈说点什么呢?请以《爸爸,妈妈,我又想起了那一次》练笔,说说心里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