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一部分比较优势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假设我国生产手表需8 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 个劳动日,而印度生产这两种产品分别需要12 个和10 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则( )A、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B、中国生产和出口自行车C、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和自行车D、两国各自都生产两种产品2、按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分工的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大卫李嘉图B、亚当斯密C、赫克歇尔D、约翰穆勤3、按“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由( )创立。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C、凯恩斯D、托马斯孟4、如果本国生产计算机(1)和咖啡(2)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 上,a11=2 和a12=3,相应的。
外国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11*=2.5 和a12*=4,则本国与外国的比较优势分别为( )A、生产计算机;生产咖啡B、生产咖啡;生产咖啡C、生产咖啡;生产计算机D、生产计算机;生产计算机,5、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就应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个思想源于(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C、H-O 的要素比例说D、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6、在2*2*2 李李嘉图模型中,如果贸易条件越接近于出口国的贸易前国内交换比率,则贸易的最大收益者是( )A、进口国B、出口国C、消费者D、不确定7、对于比较成本理论,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B、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一一比较利益定律C、是一种静态分析D、理论假设符合客观实际二、判断题( )1、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
则表明本国拥有比较优势。
( )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他对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认识基础上。
( )3、在2*2*2 李李嘉图模型中,如果贸易条件越接近于进口国的贸易前国内交换比率,则贸易的最大收益者是进口国。
( )4、一国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它就越能从交换中获利( )5、如果本国生产计算机和咖啡的劳动工资率关系是w j>w c,则本国应该完全专业化生产咖啡。
三、名词解释相对劳动生产率四、简答题1、什么是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2、简要说明绝对成本理论?3、如何评价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五、计算题1、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3)如果X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如何?2、假设A、B 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3、下表列出了日本和中国生产1 单位计算机和 1 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
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日本的总劳动为600 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 小时。
表 4 中国与日本生产单位计算机和小麦的劳动时间(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 1 单位计算机交换22 单位的小麦,日本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 1 单位计算机交换24 单位的小麦,日本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B4、A5、A6、B7、D二、判断题1、×2、√3、×4、×5、×三、名词解释相对劳动生产率:指不同产品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四、问答题1、什么是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答案要点:亚当斯密是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说,用以解释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方式以及效果。
亚当斯密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因此,每个人专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亚当斯密进一步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本国在有利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产品去与外国的产品进行交换,而不是自己去生产。
2、简要说明绝对成本理论?答案要点:(1)两国之间的贸易是按绝对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各国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以此达到资源的较高利用,从而增长收益,提高各国的福利。
(2)反对政府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以自由贸易政策来扩大对外贸易。
(3)该理论深刻地揭示出了分工对于提高劳动效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到利益,从而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问题。
但只说明了生产成本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获得利益,这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缺乏普遍性。
3、如何评价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答案要点:合理的成份和进步意义。
(1)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比较利益定律,这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
一国只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即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即具有比较利益)的产品,进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即比较不利)的产品,便可获得实际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
它曾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而自由贸易政策又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居于首位。
总之,这一理论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基石。
局限性。
(1)李嘉图把他的比较利益论建立在一系列简单的假设前提基础上,把多变的经济世界抽象成静止的均衡的世界,因而所揭示的贸易各国获得的利益是静态的短期利益,这种利益是否符合一国经济发展的远利益则不得而知。
(2)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在泛泛地论证了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开展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对所有参加国都有利之后,对于更复杂的问题,诸如引起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互利贸易利益的范围以及贸易利得的分配等问题,却没有触及。
(3)比较利益论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
五、计算题1、答案提示:(1)在表 1 中 A 国劳动相对丰裕,A 国在生产Y 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2)在表 2 中 A 国资本相对丰裕,A 国在生产X 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2、答案要点:(1)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 A 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2)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
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答案要点:(1)中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为100/4=25,日本为60/3=20(2)因为日本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低,所以日本具有生产者计算机的比较优势,中国就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和出口,日本进口小麦出口计算机,中国进口计算机出口小麦。
日本进口一单位小麦需要出口1/22单位计算机,折合成劳动时间来算,生产一单位小麦本国要用 3 小时,但生产1/22 单位计算机本国要用60/22 小时劳动,所以日本进口一单位小麦相当于用60/22 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 3 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3-60/22=3/11 小时的劳动时间。
中国进口一单位计算机需要出口22 单位小麦,相当于用22*4=88 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需用100 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100-88=12 小时的劳动时间。
如果世界价格是 1 单位计算机交换24 单位的小麦,则相当于用60/24 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3 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3-6 田24=1/2 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口一单位计算机需要出口24 单位小麦,相当于用24*4=96 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需用100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100-96=4 小时的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日本应专业生产计算机,数量为600/60=10 单位;中国应专业生产小麦,数量为800 自=200 单位。
因此,中国的福利水平上升,日本的福利水平上升,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上升了。
第二部分H——O 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就应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个思想源于()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C、H—O 的要素比例说D、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2、按照“要素比例说”,俄林认为要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好执行()A、自由贸易政策B、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C、超保护贸易政策D、执行哪种政策,视具体情况而定3、在H-O 模型中,假设计算机与咖啡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aKJ/aKC=2/5,则必有aLJ/aLC ()A、=2/5B、≤2/5C、≥2/5D、>2/54、按照赫-俄原理,一国应该进口()A、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B、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C、绝对成本低的商品D、比较成本低的商品三、判断题()1、依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国家倾向于进口那些使用其充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2、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相同,贸易便不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3、一国的非技术性工人会比技术性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4、两国在以两种商品进行贸易时,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是有两国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5、要素禀赋理论否定了亚当斯密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6、国际贸易能够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
四、名词解释1、要素丰裕程度2、要素密集度3、要素密度逆转五、简答题1、阐述H-O 理论的主要内容。
2、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假设条件有哪些?七、论述题1、简要评价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积极性、消极性或错误性、不足性。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C3、A4、B二、多项选择题1、ACDE 2、ABCD 3、ACE三、判断题1、×2、×3、√4、×5、×6、√四、名词解释1、要素丰裕程度: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2、要素密集度: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度程度高。
3、要素密度逆转: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里,我们曾假设,无论在什么情况下,X 与Y 的要素密度之间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即对任何一组要素价格,X 永远都是资本密集型的,Y 也永远都是劳动密集的。
反之,如果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 是资本密集型的,Y 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 变成劳动密集型,Y 变为资本密集型,那么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要素密度逆转。